新型職業興起,社保、勞務合同……各項保障如何跟上?
中新網北京3月12日電(劉歡) 近年來,多種新型職業(ye) 興(xing) 起。陪診師、玩偶修複師、寵物保健師……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不僅(jin) 深刻改變了人們(men) 的工作條件和工作方式,還催生出一些新就業(ye) 形態。
工作時間、地點靈活,工作內(nei) 容多樣,新型職業(ye) 在吸引不少人的同時,從(cong) 業(ye) 者的勞動權益與(yu) 行業(ye) 規範同樣受到關(guan) 注。在2023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如何為(wei) 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提供更充分保障成為(wei) 社會(hui) 熱議的話題之一。
新就業(ye) 形態,“新”在哪裏?
與(yu) 傳(chuan) 統生產(chan) 方式相比,新就業(ye) 形態工作時間、地點靈活,自由度更高,一係列服務多借助互聯網進行。從(cong) 業(ye) 者可以在線上實現與(yu) 客戶、公司等的遠程實時溝通,打破了傳(chuan) 統生產(chan) 方式下時間與(yu) 空間的限製。
同時,隨著社會(hui) 對消費需求和生活品質的提升,新型職業(ye) 的工作內(nei) 容也呈現多樣化。
例如,養(yang) 老、職業(ye) 教育、冰雪運動等領域的民生需求催生新興(xing) 職業(ye) ,推動了陪診師、課程規劃師、職業(ye) 規劃師、美妝教學師等職業(ye) 出現。正在不斷成熟的寵物產(chan) 業(ye) 鏈催生了寵物減肥師、寵物烘焙師、寵物保健師等職業(ye) 。
此外,年輕一代的小眾(zhong) 愛好如潮玩等逐漸發展成為(wei) 大眾(zhong) 產(chan) 業(ye) 的同時,也使得潮玩設計師、玩偶修複師、塗鴉藝術家等職業(ye) 開始活躍在互聯網平台上。
據統計,從(cong) 2012年至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從(cong) 11萬(wan) 億(yi) 元增長到45.5萬(wan) 億(yi) 元,數字經濟占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2021年依托互聯網平台的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約8400萬(wan) 人,靈活就業(ye) 人員達2億(yi) 多人。
對此,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人口與(yu) 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向晶向中新網表示,隨著社會(hui) 經濟的發展,在新技術的更新迭代下,新型職業(ye) 的大量湧現是勞動力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社會(hui) 大眾(zhong) 對於(yu) 個(ge) 性化服務需求的提升,也為(wei) 新型職業(ye) 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與(yu) 傳(chuan) 統職業(ye) 相比,新就業(ye) 形態的從(cong) 業(ye) 者工作的社交性與(yu) 互動性更強,他們(men) 看重的是個(ge) 人興(xing) 趣與(yu) 就業(ye) 滿意度,他們(men) 所提供的的服務與(yu) 商品也更加個(ge) 性化。”向晶說。
勞動關(guan) 係、行業(ye) 準入等問題亟待解決(jue)
在2023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京東(dong) 雲(yun) 事業(ye) 部總裁曹鵬表示,當前新就業(ye) 形態群體(ti) 用工關(guan) 係界定尚不清晰,引發勞資糾紛、社保繳納不及時等一係列問題。
北京法政安邦律師事務所律師高佳娜向中新網介紹說,新就業(ye) 形態群體(ti) 因其工作的靈活性與(yu) 流動性,與(yu) 用人單位、機構等簽署的多為(wei) 勞務合同,對於(yu) 勞動關(guan) 係的界定存在難點。
她解釋道,勞動關(guan) 係雙方主體(ti) 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勞動關(guan) 係的確定需要符合三個(ge) 條件:
一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主體(ti) 資格。
二是用人單位製定的規章製度適用於(yu) 勞動者,勞動者接受用人單位的勞動管理。
三是勞動者提供的勞動屬於(yu) 用人單位的業(ye) 務組成部分。
而具體(ti) 勞動關(guan) 係的裁定,還需要參照社保、工資、書(shu) 麵合同等多種情況綜合考量雙方是否有建立勞動關(guan) 係的意圖。
高佳娜表示,對於(yu) 新就業(ye) 形態群體(ti) ,目前出現較多的糾紛為(wei) 工傷(shang) 賠償(chang) 。因為(wei) 這一類群體(ti) 收入來源不穩定,出現因意外導致的工傷(shang) 之後,他們(men) 很難在短時間內(nei) 再通過勞動獲取報酬。
此外,新型職業(ye) 行業(ye) 準入規則也亟待明晰。向晶指出,傳(chuan) 統職業(ye) 技術認證,尤其是高端職業(ye) 的技術認證往往與(yu) 學曆背景高度相關(guan)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獲取知識更容易,知識麵也更寬,這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職業(ye) 技術認證與(yu) 學曆背景間的關(guan) 聯度。
“新職業(ye) 的技術認定要滿足專(zhuan) 業(ye) 知識的同時,因其服務的個(ge) 性化提升,需要增加消費者評價(jia) 。在這樣的情況下,新型職業(ye) 的認定需要兼具技術技能標準和保障消費者權益。”向晶說。
官方:支持零工市場建設,落實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政策
中國社會(hui) 保障學會(hui) 副會(hui) 長、浙江大學國家製度研究院副院長金維剛指出,現行的有關(guan) 製度和政策還不適應新就業(ye) 形態的迅速發展,新就業(ye) 形態從(cong) 業(ye) 人員的社會(hui) 保障權益同樣需要關(guan) 注。
“一方麵,新就業(ye) 形態從(cong) 業(ye) 者與(yu) 相關(guan) 平台之間沒有確立傳(chuan) 統的勞動關(guan) 係,平台企業(ye) 認為(wei) 他們(men) 並非本企業(ye) 的員工,不需要為(wei) 其承擔參保繳費的責任和義(yi) 務。另一方麵,這類人員可以同時接受多家平台企業(ye) 分派的業(ye) 務。這就導致新就業(ye) 形態從(cong) 業(ye) 人員與(yu) 平台企業(ye) 的關(guan) 係比較複雜,不便參加城鎮職工社會(hui) 保險。”
對此,他認為(wei) ,需要改進社保經辦管理辦法,並適當將社會(hui) 保險關(guan) 係與(yu) 勞動關(guan) 係相對分離,即使不便明確平台企業(ye) 與(yu) 新就業(ye) 形態從(cong) 業(ye) 人員的勞動關(guan) 係,雙方也應分別承擔參保繳費的責任,合理確定繳費費率和基數,以便將新就業(ye) 形態從(cong) 業(ye) 人員納入職工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依法公平享有社會(hui) 保障。
3月4日,全國政協總工會(hui) 界別向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hui) 議提交界別提案——《關(guan) 於(yu) 加強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權益維護 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提案》。
提案提出,應盡快構築完備、精準的新就業(ye) 形態社會(hui) 支持製度體(ti) 係及配套措施,適時修訂完善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社會(hui) 保險法等相關(guan) 法律,加大現行社保製度改革力度,建立一套與(yu) 互聯網平台用工模式高度適配、靈活可行的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
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部長王曉萍日前也表示,將支持零工市場建設,落實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政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