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中國動畫產業自信“走出去”

發布時間:2023-03-14 10:10: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林子涵

  中國動畫產(chan) 業(ye) 近年來加快“走出去”步伐,吸引廣泛關(guan) 注。據法新社報道,中國動畫電影《藝術學院》入圍今年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日本動畫導演新海誠近日表示,在全球動畫舞台上,中國動畫電影質量正在快速提高。

  美國知名影視雜誌《Variety》報道稱,中國近年來頻頻拓展動畫領域國際合作。近期,由中美團隊共同製作的動畫電影《超級英雄美猴王:齊天兒(er) 》亮相柏林電影節歐洲交易市場,向觀眾(zhong) 展現了《西遊記》文化元素。

  過去20年,中國動畫產(chan) 業(ye) 發展取得巨大成就。首先是解決(jue) 了產(chan) 量問題。2000年,中國動畫年產(chan) 量僅(jin) 有數千分鍾,而到2011年,中國動畫年產(chan) 量已突破26萬(wan) 分鍾,占全球動畫年產(chan) 量近70%的份額,使中國動畫產(chan) 業(ye) 成為(wei) 資源聚合與(yu) 流通的一個(ge) 產(chan) 業(ye) 高地。

  2012年之後,中國動畫產(chan) 業(ye) 政策重點從(cong) 激勵產(chan) 量轉向創新能力培育和作品質量提升。依托互聯網內(nei) 容創意平台的創新激勵機製,產(chan) 業(ye) 資源得到較好聚合,一大批優(you) 質中國動畫得以“走出去”,參與(yu) 海外網絡傳(chuan) 播。例如,《哪吒之魔童降世》《雪人奇緣》《羅小黑戰記》《薑子牙》《飛奔去月球》《動物特工局》等近年來都在海外市場受到好評。

  與(yu) 此同時,中國在全球動畫產(chan) 業(ye) 鏈中的地位明顯提高,由產(chan) 業(ye) “微笑曲線”底部的代工位置,向收益率較高的曲線兩(liang) 端轉移。隨著實力提升,中國動畫產(chan) 業(ye) 中逐漸出現“逆向外包”趨勢,即由日韓等國高水平製作團隊承包內(nei) 容製作。

  中國動畫產(chan) 業(ye) 發展背後有多重助推因素。首先,政策不斷創新,為(wei) 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指引。多年來,中國始終把創新作為(wei) 引領發展的動力,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wei) 中國動畫產(chan) 業(ye) 培育創新優(you) 勢提供了政策支持。

  其二,創新型產(chan) 業(ye) 集群形成,助力產(chan) 業(ye) 提質增效。在互聯網企業(ye) 的帶動下,動畫產(chan) 業(ye) 逐漸形成超越地理空間的虛擬產(chan) 業(ye) 集群,以市場化方式促進資源合理配置,有效提升了創新效率,打造了創新型動畫產(chan) 業(ye) 集群化發展模式,助力中國動畫產(chan) 業(ye) 告別“小、散、弱”的出海模式,在國際競爭(zheng) 中提高了體(ti) 量、聲量。

  其三,版權保護意識和機製逐漸增強,激發了產(chan) 業(ye) 創新創造活力。近年來,中國動畫產(chan) 業(ye) 挖掘出一大批優(you) 質動畫IP(知識產(chan) 權),提升了中國動畫的辨識度。同時,動畫IP熱潮也促進了尊重文化創意、激勵文化創新意識的普及,強化了版權在產(chan) 業(ye) 創新過程中的核心地位。

  其四,創意人才不斷湧現,為(wei) 產(chan) 業(ye) 長遠發展注入動力。經過20餘(yu) 年高速發展,中國動畫產(chan) 業(ye) 積累了大量創意人才。中國高校基於(yu) 新文科理念,源源不斷為(wei) 中國動畫產(chan) 業(ye) 培育新生力量,保證了產(chan) 業(ye) 發展的可持續性。

  當前,中國動畫產(chan) 業(ye) “走出去”前景甚好,正處於(yu) 從(cong) 低幼動畫向全齡動畫擴張的關(guan) 鍵時期。未來,中國動畫產(chan) 業(ye) 還可在以下幾個(ge) 方麵持續發力:一是強化創作者優(you) 先的激勵機製。目前,IP開發方麵,互聯網平台企業(ye) 尚存在一定的“店大欺客”現象。平台憑借壟斷地位,嚴(yan) 重擠壓創作者收益空間。唯有轉變為(wei) 創作者權益優(you) 先,產(chan) 業(ye) 才能充分提升創新實力。二是加強文化傳(chuan) 播相關(guan) 政策協同,進一步發揮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天然優(you) 勢。三是推進傳(chuan) 統動漫產(chan) 業(ye) 園區發展模式向基於(yu) 互聯網技術的新型動漫產(chan) 業(ye) 資源聚合模式轉變,在更為(wei) 廣闊的市場空間內(nei) 形成資源有效配置,解決(jue) 產(chan) 業(ye) 資源嚴(yan) 重碎片化問題。

  (受訪專(zhuan) 家係複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媒介管理研究所所長朱春陽)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