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悠淡雋永的文化品格——讀王幹散文集《人間食單》

發布時間:2023-03-15 10:1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初清華(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文學院教授)

  王幹的散文集《人間食單》(百花文藝出版社2022年10月出版),以“食”為(wei) 視窗,透視人生百態、世道人心,既有對文化散文傳(chuan) 統的繼承,融古今於(yu) 須臾,會(hui) 雅俗於(yu) 簞食,有著駕輕就熟的春秋筆法,更體(ti) 現出含蓄內(nei) 斂、悠淡雋永的文化品格。

  《裏下河食單》《高郵美食地圖》《偷月餅》等篇,可視為(wei) 作者對汪曾祺的致敬唱和之作。雖同為(wei) “在場式”美食散文,以美食為(wei) 由撿拾記憶遺珠,卻又相得益彰。比如,同樣是寫(xie) 鴨蛋的故鄉(xiang) 記憶,都有鹹鴨蛋的吃法描述,汪曾祺《端午的鴨蛋》重在寫(xie) 端午節的民俗,寫(xie) 小孩子過節的群體(ti) 記憶。王幹《高郵的鴨蛋》則是純粹的個(ge) 人記憶,從(cong) 同為(wei) 客居北京的高郵人起筆,到對《端午的鴨蛋》文筆高妙處的品評,再到自己醃製經曆的反思,鹹鴨蛋也因此有了新的味道。又如,汪曾祺寫(xie) 《鹹菜慈姑湯》,從(cong) 鹹菜到慈姑,重在時令寒冬時節,也憶及沈從(cong) 文舊事,略增一點兒(er) 暖意,以“我想念家鄉(xiang) 的雪”結篇,鄉(xiang) 愁泛起。王幹的《慈姑》,行文由汪曾祺《鹹菜慈姑湯》說起,憶及文友名家王蒙、閻晶明對慈姑口味的評價(jia) ,而終於(yu) 嶽母烹製的純慈姑湯,嶽母“慈姑”形象躍然紙上。文章以“嶽母去世多年,她的這道菜我還記得”收束,令人不禁潸然。

  王幹與(yu) 汪曾祺的交往,可謂同氣相求。文中常見他對汪曾祺赤子之心的讚賞,他自己又何嚐不是襟懷坦蕩的老頑童呢?如果說汪曾祺的美食文章,符合香港美食家蔡瀾“美食=鄉(xiang) 愁+滋味”的判斷,《人間食單》中更多的是“美食=親(qin) 朋故交的情誼+滋味”。

  米飯餅、脂油菜飯、酒釀,是母親(qin) 的味道。“夏天大米粥吃不完,過了夜,就有一股餿的味道……用餿了的粥作為(wei) 酵母,和上米粉,可以做出很好的米飯餅。”“一股酸酸的甜,一股甜甜的酸,沁入口中,空氣裏也散發著米的清新和芬芳。孩子和大人的一天,就從(cong) 早晨的清新和酸甜開始。”貧苦的兒(er) 時生活也因母親(qin) 對生活的熱愛而酸甜可口。鴨蛋、冰棍,是父親(qin) 的味道;螺絲(si) 、水瓜、鹹生薑,是妻子和女兒(er) 的味道;純慈姑湯是嶽母的味道;河蚌鹹肉煲是伯父與(yu) 祖母的味道;魚鰾花生、米塊與(yu) 抹布的故事,則是好友冬華的味道。作者著力白描每一道菜品的日常屬性,故事信手拈來又點到為(wei) 止,含蓄而雋永。

  《人間食單》裏的春秋筆法並未止於(yu) 家人親(qin) 友,還有《爛藕》篇中的賣藕人、《偷月餅》中的月婆婆、《泰州的河》中賣冰棍的大媽。賣爛藕的是寶應人,往往穿著長筒靴,因為(wei) 冬日裏踩藕,水很冷,他不善言語,“不吆喝,但帶著一把嗩呐,來代替吆喝”。他喜歡吹揚劇和淮劇兩(liang) 種調子。白天給顧客聽的是揚劇,調子輕盈、輕快略有詼諧。入夜後,睡在大灶邊的柴火堆上,會(hui) 吹淮劇的調子,“淮劇調子本來有點哭腔的味道,嗩呐吹出來更顯蒼涼”。卒章顯誌,“吹嗩呐的賣藕人,是個(ge) 啞巴”。月婆婆有眼疾,一個(ge) 人獨居,靠搓繩換幾個(ge) 零用錢,從(cong) 每年中秋總要供十幾個(ge) 月餅,到隻夠買(mai) 四個(ge) 月餅,雖日益拮據,卻仍遵守著中秋供月餅的習(xi) 俗,而每次都被孩子們(men) 偷光。殘疾人的不幸與(yu) 自強,都隱於(yu) 看似閑筆的敘事中。還有那被尚不識愁滋味的童年的“我”視為(wei) “真摳門”賣冰棍的大媽,“氣溫在38攝氏度左右,她的後背已經濕漉漉的,不停地用毛巾擦汗。忽然,她彎下腰,在路邊的池塘,用手舀水喝,呼哧呼哧地,連喝幾口”,對於(yu) 童年的“我”想用四分錢買(mai) 五分錢的冰棍的無理要求,雖先拒絕,在“我眼巴巴地跟著她,她見沒有其他人了”,但終還是賠本賣了。文中無一字是無病呻吟的矯情,或是憶苦思甜的說教,仔細品讀卻讓人不免百感交集:歡哉?痛哉?悔哉?

  從(cong) 福建的《感恩村宴》《晉江的土筍凍》,到浙江寧波光明村的《明府鯗》、永康胡庫村的《胡公餅》,又或是《在安居古城喝茶三次》《〈茶館〉與(yu) 消失的樓外樓》等,都著眼於(yu) 他鄉(xiang) 食境的文化意義(yi) 書(shu) 寫(xie) 。同是在安居古城喝茶,在能勾起青蓮居士古意聯想的青居別苑裏得喝普洱,老普洱的味道,是老城的味道;在湖廣會(hui) 館,著墨於(yu) 描述媽祖文化和古戲台景觀混搭,看戲得喝耐泡的岩茶;而在船舫上喝綠茶,重在水而非茶,不免要大肆渲染安居古城水運碼頭的身份,暮色浮動下涪江、瓊江兩(liang) 江交匯處的江岸江景,“半江瑟瑟半江紅”。

  《明府鯗》裏的光明村在保存鄉(xiang) 村文明的基礎上,又建立了現代化文明,堪稱新農(nong) 村或新城鎮的代表;《晉江的土筍凍》烹製方法是傳(chuan) 統的,但食材是現代的,“這樣把傳(chuan) 統和現代、自然和創新融合起來的美食手段,算不算晉江經驗或者福建經驗”?樓外樓在外地落不下根,是因為(wei) 樓外樓的根在西湖,在杭州,“秀麗(li) 的西湖邊上,樓外樓的生意還是那麽(me) 紅火,我看見很多人像我二十多年前一樣,依然在拿著號,排隊,在等待西湖醋魚、宋嫂魚羹這些被寫(xie) 進教科書(shu) 和曆史傳(chuan) 說的精神食品”。這些都浸潤了王幹對傳(chuan) 統與(yu) 現代、個(ge) 體(ti) 與(yu) 群體(ti) 等關(guan) 係的思考。

  《人間食單》集中展現了作者對美食文化的深刻洞察,並向傳(chuan) 統文化更深處追溯,語言冷靜節製之餘(yu) ,充滿人性思考、文化探究、哲理明辨,讀來頗有解謎揭秘之趣,掩書(shu) 餘(yu) 味在心間。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