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井深9396米!進軍萬米深地還遠嗎?

發布時間:2023-03-15 10:29:00來源: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3月14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超鏈接》報道,近日,中國石油塔裏木油田分公司富滿油田果勒3C井鑽至9396米,標誌著塔裏木油田超深油氣鑽探能力正式邁入9000米級新階段。

  果勒3C井利用我國自主研製的9000米級鑽機,最大的拉力達到了675噸,可以吊起140頭成年大象,實現了難鑽地層鑽得深。另外,這次鑽井相當於(yu) 隔著一座地下珠穆朗瑪峰定向打靶,難度不亞(ya) 於(yu) 百米外“穿針引線”。

  果勒3C井鑽至9396米,證明我國深地油氣地質理論和鑽井工程技術已跨入世界前列,有力推動引領了我國石油工業(ye) 向深地進軍(jun) ,帶動了國內(nei) 深地領域技術、裝備和產(chan) 業(ye) 的發展進步,也為(wei) 塔裏木油田下一步進軍(jun) 萬(wan) 米超深層提供了重要技術儲(chu) 備。

  地下9000米的環境有多嚴(yan) 酷?進軍(jun) 萬(wan) 米超深層還需要攻克哪些技術難關(guan) ?

  在地球深部鑽出的“字母L”

  果勒3C井是部署在富滿油田的一口超深側(ce) 鑽水平井。中國石油塔裏木油田分公司油氣工程研究院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院長劉洪濤介紹,油氣井分為(wei) 直井和定向井,此次的果勒3C井就是定向井中的一種。與(yu) 傳(chuan) 統直井垂直穿過油層不同,水平井先垂直向下打井,隨後於(yu) 某個(ge) 位置開始轉向,直到變成水平並延伸一定距離。放置在三維空間中,可形似一個(ge) 大寫(xie) 的字母“L”。

  9000餘(yu) 米定向鑽井有多難?

  從(cong) 開鑽到完鑽,果勒3C井一共花費214天。這一鑽井過程極為(wei) 不易,劉洪濤表示:“這相當於(yu) 隔著一座地下珠穆朗瑪峰定向打靶,難度可以用百米外‘穿針引線’來形容。”

  能夠實現精準定向打靶,依賴於(yu) 鑽頭上安裝的高精度隨鑽測量儀(yi) 器。這一被看作是鑽頭“眼睛”的儀(yi) 器可以實時測量井底的井斜方位,再通過泥漿的脈衝(chong) 信號將參數傳(chuan) 送到地麵,技術人員根據傳(chuan) 送的信號判斷是否與(yu) 設計軌跡相吻合,即可實現“指哪打哪”。

  難度不僅(jin) 體(ti) 現在定向打靶,還體(ti) 現在9000多米下的苛刻環境。劉洪濤介紹,井下最高溫超過160℃,最高壓超過130兆帕,相當於(yu) 13000米水深的壓力。在這樣極端的環境下,對於(yu) 鑽杆的強度、井下工具儀(yi) 器的耐溫耐壓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此外,從(cong) 地麵到地下9000多米,自上而下要穿越10餘(yu) 套複雜地層,都需要逐一突破才能順利鑽達油氣層。

  麵對如此嚴(yan) 苛的自然環境,強大的鑽探設備自然必不可少。其一是鑽機,鑽機的提升能力決(jue) 定鑽井的深度,果勒3C井采用我國自主研製的9000米級鑽機,提升能力可達到675噸,能同時吊起140頭成年大象;其二是鑽頭,俗話說“鑽頭不到,油氣不冒”,鑽探的鑽頭采用金剛石材質,具有較強的攻擊性和抗研磨性;其三是鑽杆,多年的技術攻關(guan) 使鑽杆的抗拉強度得到大幅提升,保證上千根鑽杆能夠穩定地連接在一起。

  向萬(wan) 米深地進軍(jun)

  技術手段的突破有利於(yu) 揭開埋藏於(yu) 地下的油氣的麵紗,目前塔裏木已部署了萬(wan) 米深井,中國石油也在積極研製加強型的12000米級鑽機。未來值得憧憬,但進軍(jun) 萬(wan) 米超深層還麵臨(lin) 三大難題。劉洪濤表示,首先,萬(wan) 米深度的岩石可鑽性差,對於(yu) 鑽頭的要求極高;其次,在萬(wan) 米以下,井下環境從(cong) 現在的超高溫、超高壓變為(wei) 極高溫、極高壓,對於(yu) 井下儀(yi) 器的耐溫耐壓要求極高;第三,如此深的井在後期開采過程中,對於(yu) 井口的耐高壓能力也提出了要求。

  正是由於(yu) 萬(wan) 米深井的鑽探難度大,目前全球僅(jin) 有兩(liang) 口萬(wan) 米深井,其一是蘇聯的卡拉3井,其二是美國的泰博探井。如今中國石油也在部署萬(wan) 米深井,如果能夠鑽探成功,中國將有望成為(wei) 第三個(ge) 實現萬(wan) 米深井的國家。

  劉洪濤介紹:“向地球深部進軍(jun) ,一方麵是去尋找萬(wan) 米深層的油氣資源,另一方麵就是探索地球深部未知的領域和未知的資源。”鑽探萬(wan) 米深井是最直接有效地獲取地球深部一手資料的一種手段,這些資料和信息的獲取對於(yu) 自然災害和氣候環境的研究都有幫助。

  監製:白中華

  記者:鶴佳 楊揚

  編輯:羅江 彭毓姬 馬露絲(si) 董智勇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