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裏的孩子說沒處玩沒得玩沒法玩 記得給孩子留玩的地兒
社區是孩子們(men) 每天生活接觸最多的環境。但是,社區的小花園裝上了充電樁,改建成新能源車停車場;小區道路自行車、電動自行車橫衝(chong) 直撞……近日,記者走訪了西城、海澱、豐(feng) 台、房山等區的近10個(ge) 社區,發現大多數小區對小朋友們(men) 都不夠“友好”。
沒處玩
兒(er) 童活動空間被汽車擠占
周六一早,小學生瑞瑞和同學一起去公園滑旱冰,他的爸爸也隻得跟著早起陪著。“小區裏本來規劃了兒(er) 童活動空間,小廣場挺寬敞的,孩子們(men) 可以滑旱冰、跑步、捉迷藏。可是,小區改造,兒(er) 童活動空間被停車場擠占了,孩子們(men) 想活動一下,隻能去公園。”瑞瑞爸爸向記者抱怨道。
瑞瑞住陶然亭街道的一個(ge) 社區,小區內(nei) 有十餘(yu) 棟居民樓,原本有兩(liang) 處小廣場可以供兒(er) 童玩耍。其中一處位於(yu) 小區中心,四周種著綠樹花草,一派生機盎然。可是,這裏卻安裝了兩(liang) 排電動汽車充電樁,儼(yan) 然成了一處停車場。除了正在充電的新能源車,還有十幾輛電動自行車也插空停在充電樁旁。
“兩(liang) 年前安裝的,車越來越多,哪兒(er) 還敢讓孩子來玩啊。”王奶奶指著充電樁無奈地說。
小區裏的另一處小廣場被侵占得更嚴(yan) 重——約20平方米的空場裏,塞著好幾輛電動車以及兩(liang) 輛老年代步車。
-關(guan) 鍵點
小孩兒(er) “爭(zheng) ”不過小汽車
記者走訪發現,類似兒(er) 童設施被汽車侵占的情況,在很多社區屢見不鮮。比如:在房山區東(dong) 風街道的一棟居民樓前,原本有一條寬度約3米的通道,雖然沒有施劃停車位,但道路一側(ce) 常年被征用成“路側(ce) 停車位”。單元樓門前,穀先生帶著孫子跳繩,不時上一步、下兩(liang) 步,左讓、右躲,避開行人和車輛。他抱怨:“社區活動空間本來就少,孩子練習(xi) 跳繩,我隻能時刻跟著,不錯眼珠地盯著。小孩兒(er) 確實爭(zheng) 不過小汽車。”
在木樨園附近的一處社區,“停車場”將小花園包圍了。一位居民說:“因為(wei) 周邊有綠籬,車停不進來。但有時候不自覺的人把車堵在小花園入口處,孩子們(men) 需要側(ce) 著身子,從(cong) 車縫兒(er) 裏擠過去。而且周圍都是車,家長一般都會(hui) 站在路邊當‘圍欄’。”
沒得玩
運動設施被拆隻能挖土玩
“在社區裏沒什麽(me) 可玩的。”小學生樂(le) 樂(le) 抱怨,“我們(men) 社區裏組織的活動,基本都是給大人的,我能參加的就是撿垃圾。實在沒意思。”
張先生對記者說:“每次我讓兒(er) 子下樓找小夥(huo) 伴玩會(hui) 兒(er) ,他都一擺手,說樓下沒什麽(me) 可玩的,還不如跟家待著。”
張先生住的是一個(ge) 老舊小區,沒有安裝運動設施,人車也不分離,小花園空間有限。“孩子嫌跑不開,都不願意下樓。”他說,“以前小區裏有一些運動設施,孩子們(men) 也會(hui) 玩。可能出於(yu) 安全的考慮,後來都被拆除了。”
“沒意思”“沒得玩”,很多小朋友都有如此抱怨。在他們(men) 眼裏,社區裏缺少能參與(yu) 的活動、可玩的設施。
“我和小夥(huo) 伴在社區小公園裏挖土玩,挨了社區工作人員的批評,說我們(men) 不愛護環境。”小學二年級學生帥帥挺不理解,“可是,花園裏又沒有什麽(me) 別的可以玩,我們(men) 特意選了沒有長草的地方挖土,這也不行。社區裏確實沒什麽(me) 意思。”
-關(guan) 鍵點
在家門口不知道玩什麽(me)
在豐(feng) 台馬家堡附近的一個(ge) 社區裏,可供居民散步的小廣場沒有圍欄,與(yu) 社區外的人行道高差約有半人高。不少居民懶得走小區正門,就從(cong) 小廣場直接跳到步道上。記者觀察了10分鍾,三名穿著校服的小學生把這裏當成了“遊樂(le) 場”,模仿大人的樣子跳下來。有一個(ge) 小學生跳下後沒站穩,直接跪倒在地。
社區誌願者孫奶奶說:“小孩子不知輕重,把蹦下來當遊戲,容易受傷(shang) ,太危險了。”
即便是在孩子們(men) 眼裏“沒意思”的社區裏,家長們(men) 也不敢輕易放開手。有的家長抱怨,社區內(nei) 沒有遊樂(le) 設施,孩子在家門口玩什麽(me) 確實是個(ge) 問題。
好樣板
兒(er) 童參與(yu) 改造適兒(er) 社區
另外,一些兒(er) 童友好社區正在逐步落地,位於(yu) 海澱區學院路街道的富潤社區就是其中之一。
周末,社區西側(ce) 的一處兒(er) 童遊樂(le) 活動場地十分熱鬧,孩子們(men) 滑滑梯、蕩秋千、玩蹺蹺板……一片歡聲笑語。
“我們(men) 在選擇設施時,尤其注重安全性,從(cong) 細節防止孩子不小心磕碰發生危險。”富潤社區書(shu) 記張俊華說,“滑梯轉角處、搖搖馬和蹺蹺板的扶手處,這些邊邊角角都特意跟廠家說做了圓弧處理。”
走進兒(er) 童樂(le) 園,記者感覺腳下硬中帶軟。“地麵也做了特殊設計,全部鋪設海綿軟墊,孩子玩耍免不了磕碰,軟墊可以起到緩衝(chong) 作用。”張俊華補充道。
富潤社區裏還有不少從(cong) 兒(er) 童視角設計的細節。“去年,我們(men) 發現社區裏的土地被挖了很多小坑,結果發現是小朋友們(men) 做遊戲時候挖的。”張俊華說,這個(ge) 小發現推動了社區的花園改造。
花園改造設計時,社區工作人員挨家挨戶發放調查問卷,了解孩子們(men) 想認識的植物、想在花園裏做的遊戲。“有好幾位家長反映,孩子平時連蒜苗、韭菜等都分不清楚,能否在花園中種植一些農(nong) 作物。經過征求意見,我們(men) 采納了這個(ge) 建議。”張俊華說。
曆時一年,這處“社區裏的大自然”改造完成。孩子們(men) 製作蚯蚓塔、昆蟲屋,了解堆肥的原理,鍛煉動手能力;觀察花園裏的一草一木,記“自然筆記”;種植農(nong) 作物,體(ti) 驗春耕秋收;采集植物製作標本,在各樓的樓門處展示……居民張女士深切感受到女兒(er) 的變化:“孩子以前比較內(nei) 向,在家就是捧著手機看。現在,一回家就趕緊寫(xie) 作業(ye) ,盼著下樓和小朋友們(men) 去花園玩,性格也變得開朗了。”
-關(guan) 鍵點
適兒(er) 化改造同樣重要
西城、海澱的一些街道也紛紛邀請孩子參與(yu) 社區設計。有的社區征集孩子們(men) 的想法,開設了跳蚤市場、美食街等特色主題活動,豐(feng) 富兒(er) 童的課餘(yu) 生活;有的社區在地麵塗上了孩子們(men) 喜歡的顏色,凸顯慢行步道,形成了安全的上下學路線……
“讓兒(er) 童參與(yu) 社區決(jue) 策,設計理想中的家園,他們(men) 在日常生活中也會(hui) 更加愛護設施和環境。”張俊華笑著說,當前,很多社區都在做適老化改造。兒(er) 童友好社區建設讓社區意識到,適兒(er) 化改造同樣重要。“蹲下身子傾(qing) 聽孩子們(men) 的聲音,這件事特別有意義(yi) ,我們(men) 會(hui) 一直做下去。”(實習(xi) 記者 何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