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一場“美麗中國”的人文之旅
作者:賴 睿
“這是一個(ge) 需要閱讀的展覽。”中國美術學院院長、美麗(li) 中國研究院院長高世名說。
日前,由中國美術學院主辦的“大地之歌——2023美麗(li) 中國紀事”展覽在中華世紀壇藝術館舉(ju) 行。展覽從(cong) 調研的300多個(ge) 實踐案例中,遴選出近百個(ge) 具有社會(hui) 性、藝術性、示範性、創新性和可持續性的典型案例,展現了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新時代進程中,全國各地正在發生的美麗(li) 中國的建設實踐。
每一個(ge) 案例,都是一個(ge) 生動的故事,講述著眾(zhong) 多參與(yu) 者長期在地實踐的默默耕耘、久久為(wei) 功,展現出建設美麗(li) 中國的人文藝術新力量。
走進實踐者的“田野”
“旅客們(men) 你們(men) 好!由世紀壇前往各個(ge) 美麗(li) 中國實踐地的列車馬上到站……”檢票口處,火車進站的鳴笛聲響起,一場“美麗(li) 中國”的人文之旅就此開啟。
“大地之歌——2023美麗(li) 中國紀事”展覽分為(wei) “生態”“鄉(xiang) 村”“社區”“數字”及“未來提案”5個(ge) 主題板塊,並推出“從(cong) 鄉(xiang) 土學院到美麗(li) 中國”特別單元,展品涵蓋文獻資料、影像視頻、裝置等。
展廳空間營造出象征調查旅程的“車廂”與(yu) “站台”意象,圓環的參展路線如同一輛在行進中的列車,帶領觀眾(zhong) 從(cong) 一個(ge) 田野奔向另一個(ge) 田野,對在地實踐進行田野調查。
在“車廂”裏,每一個(ge) 案例都被收集在抽屜樣式的裝置中,包括文字、影像、實物等內(nei) 容。其中的田野工作筆記,詳細地記載了實踐者們(men) 的行動與(yu) 思考,非常值得一讀。
近百個(ge) 案例中,有開創“全球合夥(huo) 人”鄉(xiang) 建模式的“兩(liang) 山理論”發源地安吉餘(yu) 村;有覆蓋28個(ge) 城市的聯動萬(wan) 餘(yu) 名小藝術家共同參與(yu) 的“iSTART兒(er) 童藝術節”;有政府與(yu) 學者合作建立新鄉(xiang) 村美學的“鬆陽實踐”;有賦能新疆本土傳(chuan) 統地毯手工藝的“高台當代藝術中心”;有通過影像人類學方式長期跟蹤記錄黃河區域民藝的《大河唱》音樂(le) 紀錄片;還有造福非洲貧困家庭的“蠟燭消滅者”計劃……
翻閱小抽屜裏的材料會(hui) 發現,這些實踐給當地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改變。
——海拔4700米的青海玉樹甘寧村,是一片異常寒冷的草原。成立於(yu) 2015年的“帕卓巴遊牧人合作社”,以改善當地生活習(xi) 慣和維護環境為(wei) 初衷。2017年,合作社陸續邀請專(zhuan) 家來當地做產(chan) 品設計和商業(ye) 培訓。當地人開始利用本土文化特色和原材料,設計各種挎包、帽子、圍巾以及燈罩、靠墊等家居用品,逐漸建立起相對完整的產(chan) 業(ye) 鏈,初步實現了遊牧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在中國香港旺角區,老式排檔的安全隱患曾讓城市管理者頭疼。為(wei) 了留住城市煙火氣,以設計師阮文韜為(wei) 首的團隊,曆時8個(ge) 月調查、3個(ge) 月設計,結合攤主實際需求、天氣情況、消防安全等角度,將原來的排檔裝置拆解成三部分,進行模塊化重組。模塊化的排檔裝置還加入了攤主的手工塗鴉,個(ge) 性化的攤位不僅(jin) 成為(wei) 了街頭的文化載體(ti) ,也成為(wei) 攤主們(men) 情感化的私人空間,保留了多彩的城市街頭生活。
一個(ge) 個(ge) “抽屜”、一節節“車廂”,承載著“美麗(li) 中國案例文獻庫”。曆史的列車串聯時空,帶領觀眾(zhong) 目睹現代化掀起的巨變,走進實踐者的“田野”現場,也將當下與(yu) 未來、此方與(yu) 彼方互相聯通。
建立“美麗(li) 中國案例文獻庫”
“在我看來,美麗(li) 中國不隻是關(guan) 於(yu) 生態環境的問題,它實際上是一個(ge) 係統工程,牽動著生態、生產(chan) 、生活多個(ge) 領域,可以說是環境之美、生活之美、心靈之美的總和。”高世名說。
那麽(me) 在美麗(li) 中國建設過程中,文化藝術能夠發揮什麽(me) 樣的作用呢?這是中國美術學院這幾年一直在探索的課題。
近年來,中國美術學院一直堅持“以鄉(xiang) 土為(wei) 學院”,在城、鄉(xiang) 、村、鎮設立了百餘(yu) 個(ge) “鄉(xiang) 土學院”工作站,形成紮根中國大地的全國性實踐網絡。每年約有萬(wan) 名師生奔赴全國各地,以百餘(yu) 家“鄉(xiang) 土學院”為(wei) 中心,發揮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參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城市更新、產(chan) 業(ye) 創新,提升各地公共文化服務。
師生的長期實踐成為(wei) 美麗(li) 中國調研的基礎。2021年,中國美術學院美麗(li) 中國研究院成立,旨在跨界貫通中打開生活藝術的新可能,打造藝術智庫、公共美學、社會(hui) 創新“三位一體(ti) ”的研創平台,推動城市更新,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賦能社會(hui) 美育。
經過近兩(liang) 年時間,美麗(li) 中國研究院通過對全國30多個(ge) 省自治區市的300多位藝術家、學者、設計師、企業(ye) 家以及案例者的采訪,積累了大量文獻、影像素材,建立起全國首個(ge) “美麗(li) 中國案例文獻庫”。該文獻庫旨在以微觀視角,探討一百種“美麗(li) 中國”的建設經驗,講述一百個(ge) “星星之火”式的動人故事。
這些正在發生著的一個(ge) 又一個(ge) 實踐,鋪陳著十幾年來美麗(li) 中國的“紀事”,真實地展現了文化藝術賦能社會(hui) 發展的嶄新圖景,形成自為(wei) 、共創的發展機製。
本次展覽就是這些動人故事的一次集中呈現。同時,展覽初步搭建了“美麗(li) 中國線上檔案交互係統”,觀眾(zhong) 可以通過“地域”“板塊內(nei) 容”“實踐屬性”等模塊選擇,走進更多案例。
高世名說,希望通過“美麗(li) 中國案例文獻庫”編織起實踐者的“行動網絡”,讓無數實踐者的“點滴之功、一己之力”聚沙成塔、涓滴成河,共同譜寫(xie) 美麗(li) 中國的大地之歌。
麵向未來的“提案”
美麗(li) 中國的未來,不是一個(ge) 人的未來,是一群熱愛這片土地、在不同領域孜孜努力的人們(men) 所共同建構的未來。
在展覽“未來提案”板塊,過去幾十年來的“美麗(li) 中國建設大事記”逐一羅列;一個(ge) 個(ge) 行李箱則裝載了由實踐者和公眾(zhong) 共同貢獻的“未來提案”,寓意著想象和希望將被帶到更遠處。
“我們(men) 邀請了科學家、藝術家、工程師、企業(ye) 家、農(nong) 民、工人、學生等不同群體(ti) ,共同為(wei) 未來‘美麗(li) 中國’獻計獻策。他們(men) 帶來了很多精彩的想法。”本次展覽策展人、中國美術學院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副館長張春豔說。
有的提案科學嚴(yan) 謹,比如清華大學長聘教授吳及的“醫療管理的數字化轉型”,致力於(yu) 解決(jue) 醫療資源配置問題;有的提案充滿了人文關(guan) 懷,比如北京冬奧組委文化活動部形象景觀藝術總監林存真,提出了“肌力計劃——智能肌肉訓練外骨骼”,希望為(wei) 老齡化社會(hui) 生活減輕負擔。
這些提案中不乏奇思妙想,比如畫家文那提出編撰“創造屬於(yu) 中國新的神仙係統”,並結合壁畫、雕塑、文學等不同的創作方式加以多樣化呈現;廣州市大灣區虛擬現實研究院技術總監辛子俊要設計“虛擬時間地圖”,將時間與(yu) 生活的關(guan) 係具象化等。
還有不少“未來提案”是學者與(yu) 普通人攜手完成的,比如Mapping工作坊創始人何誌森攜手菜市場攤主,提出打造生長的“菜市場美術館”,重新連接起當地社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創造可以持續參與(yu) 的社區公共空間;城市交通規劃師王波與(yu) 深圳公交車司機鄭青魁認真商議,共同提出“‘公交巴士+生活場景’營造移動體(ti) 驗空間”,重新定義(yi) 出行體(ti) 驗,更新未來公交巴士的功能與(yu) 體(ti) 驗。
這些麵向社會(hui) 發展的近百個(ge) “未來提案”形成了一個(ge) 精彩的思想鏈條。張春豔說:“希望觀眾(zhong) 在參觀展覽後,也可以成為(wei) 提案人,一起向未來的美麗(li) 中國建言獻策。”(本文配圖由主辦方提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