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留守兒童,不隻困在手機裏
【閱讀提示】手機沉迷催生鄉(xiang) 村“新問題少年”
光明網評論員: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留守兒(er) 童沉迷手機問題再獲關(guan) 注。在相關(guan) 的討論中,一份研究報告被廣為(wei) 傳(chuan) 播和討論:武漢大學中國鄉(xiang) 村治理研究中心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在調研的中部省份中,有9成農(nong) 村留守兒(er) 童長期使用專(zhuan) 屬手機或者長輩的手機,其中近7成兒(er) 童用手機看短視頻。該中心的另一份報告更讓人憂慮。研究者指出,在經曆長期網課後,農(nong) 村留守兒(er) 童沉迷手機問題更加嚴(yan) 重,呈“塌陷式”。
留守兒(er) 童,被困在短視頻中。說實話,這並不是什麽(me) 新發現,這些報告不過再一次佐證了這一點。隻不過,隨著短視頻快速而猛烈地植入我們(men) 的生活圈,留守兒(er) 童借由手機沉迷的對象也從(cong) 遊戲移情至短視頻。
有多沉迷?在一些媒體(ti) 的報道中,部分留守兒(er) 童“放假回家盯著手機不離手”“甚至在課堂上也玩手機”,老師與(yu) 學生不得不鬥智鬥勇,如入校要過安檢儀(yi) 檢測,再如安排監管員晚上查寢,但在這場爭(zheng) 奪戰中,老師和學校屢屢敗下陣來。
沉迷手機或者說短視頻,當然不是隻存在於(yu) 留守兒(er) 童中的問題,可以說是整個(ge) 社會(hui) 都麵臨(lin) 的挑戰。深諳“人性弱點”的算法推薦機製、多元豐(feng) 富但也極具誘惑的內(nei) 容、並不盡如人意的防沉迷係統等等,讓未成年人甘願掉入時間黑洞。
留守兒(er) 童的成長困境是父母之過,在輿論場中,這種歸因一直擁有市場。確實,父母作為(wei) 家庭經濟支柱外出打工、祖輩留守鄉(xiang) 村隔代照料,是這種家庭典型的分工模式。這種模式,注定留下監管真空,也無法支撐起哪怕一絲(si) 一毫的精細化養(yang) 育。
但若深究,這種家庭分工模式似又是適應長期城鄉(xiang) 結構的無奈選擇。換句話說,留守兒(er) 童沉迷手機,媒介素養(yang) 問題背後是家庭教育問題,但絕不隻是如此。也因此,針對留守兒(er) 童沉迷手機的問題,加強平台防沉迷係統設計、提高未成年人媒介素養(yang) 等藥方,雖然精準對症,但也很難讓人保持樂(le) 觀。
在過去的討論中,人們(men) 憂慮於(yu) 在他們(men) 社會(hui) 化的初始階段,長期的親(qin) 子分離,讓他們(men) 暴露在更高的心理健康風險中,並不利於(yu) 他們(men) 性格和德行的養(yang) 成,以及對社會(hui) 的正確認知。但眼下,互聯網的全麵“植入”,正讓他們(men) 的正常社會(hui) 化之路更加險象環生。而他們(men) ,終將走出生活的鄉(xiang) 村,在未來通過就業(ye) 等與(yu) 社會(hui) 發生各種聯係。也正是在這個(ge) 意義(yi) 上說,關(guan) 注留守兒(er) 童的手機沉迷問題,是如此緊迫和重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