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深入推進分類培養,提高專碩教育質量

發布時間:2023-03-21 10:1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王傳(chuan) 毅(清華大學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專(zhuan) 業(ye) 學位碩士(以下簡稱“專(zhuan) 碩”)是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來源,是支撐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

  自1990年我國建立第一個(ge) 專(zhuan) 業(ye) 學位MBA開始,迄今已有30餘(yu) 年曆史,取得了顯著成績:一是規模不斷增長,形成學術學位與(yu) 專(zhuan) 業(ye) 學位協調發展的格局。2021年,我國專(zhuan) 碩招生64.90萬(wan) 人,學碩招生40.17萬(wan) 人,碩士層次專(zhuan) 碩招生規模占比已達到58%。二是類型不斷豐(feng) 富,2011年我國共有碩士專(zhuan) 業(ye) 學位類別47個(ge) ,2022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hui) 、教育部印發新版《研究生教育學科專(zhuan) 業(ye) 目錄》,大力發展專(zhuan) 業(ye) 學位研究生教育,新增氣象、數字經濟、知識產(chan) 權、應用倫(lun) 理等20個(ge) 支撐國家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求的專(zhuan) 業(ye) 學位,碩士專(zhuan) 業(ye) 學位類別達到67個(ge) 。三是分類培養(yang) 模式不斷明晰。2020年,全國研究生教育會(hui) 議召開,會(hui) 議主文件《關(guan) 於(yu) 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指出:“完善科教融合育人機製,加強學術學位研究生知識創新能力培養(yang) ;強化產(chan) 教融合育人機製,加強專(zhuan) 業(ye) 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yang) ”,對分類培養(yang) 提出了總體(ti) 要求。會(hui) 議配套文件《專(zhuan) 業(ye) 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從(cong) 專(zhuan) 業(ye) 學位發展定位、規模結構、培養(yang) 方式、質量保障機製等方麵提出了發展規劃和指導要求,明確了深化產(chan) 教融合專(zhuan) 業(ye) 學位研究生培養(yang) 模式的改革方向。

  需要重視的是,專(zhuan) 碩發展也麵臨(lin) 著一些問題:從(cong) 觀念上看,重學術學位輕專(zhuan) 業(ye) 學位的觀念仍需扭轉,基層院係、研究生導師對於(yu) 專(zhuan) 業(ye) 學位和學術學位之間的區別認識不足,特別是在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專(zhuan) 業(ye) ,簡單套用學術學位發展理念、思路、措施的現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從(cong) 培養(yang) 模式上看,專(zhuan) 碩與(yu) 學碩修讀同質化課程的現象時有發生,產(chan) 業(ye) 導師深度參與(yu) 研究生招生、培養(yang) 以及論文撰寫(xie) 環節、給予實質性投入和指導的力度有待加強,實踐基地的數量和質量還有提升空間,專(zhuan) 業(ye) 實踐育人成效不夠突出。要求專(zhuan) 碩發表學術論文的現象時有發生,學位論文仍然是專(zhuan) 碩申請學位的創新成果的主要形式,在評閱、抽檢等環節存在簡單套用學碩標準的現象。

  深入推進分類培養(yang) ,切實提高專(zhuan) 碩培養(yang) 質量,可以從(cong) 五個(ge) 方麵入手:一是深化教育評價(jia) 體(ti) 係改革,充分發揮教育評價(jia) 改革的導向作用,引導專(zhuan) 碩解決(jue) 重大現實問題。培養(yang) 單位可采用調研報告、案例分析報告、產(chan) 品設計/作品創作、技術研發以及工程設計等多種類型的研究成果,替代學位論文作為(wei) 申請專(zhuan) 碩學位的基本條件,為(wei) 不同形式的成果製定相匹配的評審標準,在成果評閱和抽檢中引入產(chan) 業(ye) 專(zhuan) 家,強化專(zhuan) 碩的實踐創新導向。以美國卡耐基基金會(hui) 發起的全美教育博士改革為(wei) 例,對教育博士不再要求撰寫(xie) 學術性較強的學位論文,而是探索開展“頂石體(ti) 驗”,深入院校實踐,聚焦院校運行中需要解決(jue) 的關(guan) 鍵問題,運用研究方法和專(zhuan) 業(ye) 知識形成問題解決(jue) 方案,以解決(jue) 現實問題的成果作為(wei) 申請學位的創新成果,以問題解決(jue) 實效作為(wei) 成果評價(jia) 的重要標準。碩士與(yu) 產(chan) 業(ye) 的聯係更為(wei) 緊密,更應當立足實踐,以解決(jue) 現實問題為(wei) 導向開展學習(xi) 和研究。

  二是健全雙導師或導師組製度,充分發揮產(chan) 業(ye) 導師的指導作用,形成校內(nei) 導師、產(chan) 業(ye) 導師協同育人的良好局麵。產(chan) 業(ye) 導師一般是行業(ye) 資深專(zhuan) 家,或擁有重大發明專(zhuan) 利,或掌握關(guan) 鍵技術,或在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方麵取得突出成績,或在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中主持製定前沿應用技術標準,能夠有效指導專(zhuan) 碩將專(zhuan) 業(ye) 所學和實踐所需緊密結合。產(chan) 業(ye) 導師應全程參與(yu) 研究生的招生、培養(yang) 、學位論文選題指導,為(wei) 選拔具有豐(feng) 富實踐經驗的研究生、強化專(zhuan) 碩培養(yang) 的實踐創新導向提供支撐。歐洲大學協會(hui) 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部分歐洲大學在校企協同培養(yang) 研究生方麵形成了良好的導師互動機製:每月由研究生和校內(nei) 外導師召開網絡組會(hui) 共同溝通研究進展;每三個(ge) 月召開一次線下組會(hui) ,請博士生從(cong) 產(chan) 業(ye) 實踐和學術研究的視角匯報研究工作進展,請校內(nei) 外導師共同把關(guan) 、指導。

  三是強化課程教學的實踐性,倡導采用案例教學、專(zhuan) 業(ye) 實習(xi) 、真實情境實踐等多種形式,提升專(zhuan) 碩解決(jue) 行業(ye) 產(chan) 業(ye) 實際問題的能力。其中對於(yu) 具有職業(ye) 資格認證的專(zhuan) 碩類別,應強化課程設置與(yu) 專(zhuan) 業(ye) 技術能力考核的銜接性。高質量的課程教學離不開高質量的教材,應當加強行業(ye) 部門在專(zhuan) 碩課程教學和教材建設方麵發揮的作用,將真實項目、優(you) 秀教學案例等納入專(zhuan) 業(ye) 核心教材。以清華大學為(wei) 例,該校金融碩士項目力邀中國金融領域具有權威經驗的業(ye) 界校友作為(wei) 主講教師,開設全校友課程,研討金融行業(ye) 發展的前沿問題。

  四是充分發揮科學研究的育人要素,強化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對人才培養(yang) 的重要支撐作用。教學和科研相結合是研究生培養(yang) 的基本規律,以問題為(wei) 中心開展應用研究、技術開發,有助於(yu) 專(zhuan) 碩在真實工作場景中發現新問題、定義(yi) 新命題、解決(jue) 大難題。高質量的應用研究往往來源於(yu) 企事業(ye) 委托的重大研究課題,是企業(ye) 在技術創新過程中麵臨(lin) 的瓶頸性問題,兼具實踐創新價(jia) 值和育人價(jia) 值。高質量的應用研究必須聚焦適切的選題。題目太簡單,學術含量低,學生得到的鍛煉較少;題目太難,學生限於(yu) 閱曆和經驗難以把控,也無法獲得足夠的學術支持。適切的研究選題必須植根現實問題,具備學術價(jia) 值,聚焦關(guan) 鍵領域。高質量的應用研究必須依托於(yu) 校內(nei) 導師和產(chan) 業(ye) 導師的共同指導:往往由校內(nei) 導師“頂天”,進行理論探討和學術討論;由產(chan) 業(ye) 導師“立地”,提供實踐土壤,為(wei) 技術創新提供保障。

  五是按需設計高質量專(zhuan) 業(ye) 實踐。專(zhuan) 業(ye) 實踐是推動教育理念轉變、深化培養(yang) 模式改革、提高專(zhuan) 碩培養(yang) 質量的重要保證。培養(yang) 單位應根據不同專(zhuan) 碩類別的特點和培養(yang) 目標定位,建立一批高質量的實踐基地;應當根據培養(yang) 目標,製訂研究生在基地期間的實踐內(nei) 容與(yu) 方案,強化產(chan) 業(ye) 導師在實踐環節的主導作用,持續提升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yang) 。特別要依據不同類別專(zhuan) 碩的知識基礎和服務麵向,綜合設計跟崗、頂崗等實踐環節,讓專(zhuan) 碩從(cong) 做中學、從(cong) 做中悟,將專(zhuan) 業(ye) 所學通過專(zhuan) 業(ye) 實踐融會(hui) 貫通。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