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等教育強國建設助力中國式現代化
作者:李立國(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使命任務。中國式現代化是黨(dang) 的重大理論創新,是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的最新重大成果。
高等教育強國建設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又是以自身發展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提供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服務和促進社會(hui) 發展,實踐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與(yu) 實踐的關(guan) 鍵環節。高等教育強國既是高等教育自身的強大和現代化,更是以高等教育的強大助力國家的現代化和強國建設。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就是要在二者的互動中,探索形成適合中國曆史與(yu) 國情,具有中國特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能夠為(wei) 廣大發展中國家樹立典範和提供全新選擇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的高等教育體(ti) 係。
以中國式現代化內(nei) 涵為(wei) 高等教育強國建設賦能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hui) 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全麵的現代化,摒棄了西方以資本為(wei) 中心、兩(liang) 極分化、物質主義(yi) 膨脹、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為(wei) 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全新選擇。中國式現代化不是對西方現代化理論的修修補補,而是全麵超越,在邏輯、理念、模式、話語上實現全方位轉換,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在現代化理論範式發展上具有重大變革性、標誌性意義(yi) ,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的重大創新。從(cong) 內(nei) 涵角度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既是理論概括,也是實踐要求。
我國14億(yi) 多人口整體(ti) 邁進現代化社會(hui) ,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總和,艱巨性和複雜性前所未有。要實現這樣宏偉(wei) 的目標,需要對國家所處的經濟社會(hui) 發展環境與(yu) 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作出準確判斷,尤其需要對高等教育強國目標模式作出戰略選擇,尋求通過教育開發人才人力資源和推動創新發展的具體(ti) 路徑。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ti) ”統籌安排、一體(ti) 部署,極具戰略意義(yi) 和深遠影響。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居於(yu) 核心地位。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來說,科技自立自強是必需品而非奢侈品,不僅(jin) 是發展問題,更是生存問題。教育支撐人才,人才支撐創新,創新服務國家經濟建設和綜合國力提升。
高等教育既是人才的搖籃和創新的基礎,也是教育培養(yang) 成效的最終體(ti) 現。因此高等教育應該成為(wei) “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最佳結合點,在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ti) ”戰略部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與(yu) 價(jia) 值。我們(men) 必須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在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在統籌推進科教興(xing) 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來認識和理解我國高等教育強國的深刻內(nei) 涵,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wei) 事業(ye) 中明確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使命與(yu) 責任。
以改革創新助推高等教育係統轉型與(yu) 功能再造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體(ti) 係正處於(yu) 加速調整期,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需要實現發展模式的創新與(yu) 轉型,即從(cong) 規模速度等要素性增長轉向內(nei) 涵驅動的整體(ti) 性發展,從(cong) 高等教育體(ti) 係自身成長轉向高等教育與(yu) 社會(hui) 經濟協同發展,從(cong) 模仿跟蹤發展到主動創新發展,從(cong) 而實現高等教育的係統轉型與(yu) 功能再造。
當前,亟須通過評價(jia) 機製、資源配置方式與(yu) 治理模式改革,構建與(yu) 新發展理念、新發展階段、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現代化高等教育體(ti) 係,切實承擔起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使命職責,讓高等教育成為(wei) 推動科技進步與(yu) 實現創新驅動的生力軍(jun) ,成為(wei) 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支撐者、服務新發展格局的助推者、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更好教育需求的引領者。
從(cong) 學術主體(ti) 到創新主體(ti) ,讓高等教育成為(wei) 推動科技進步與(yu) 實現創新驅動的先行者。當今社會(hui) ,高等教育的角色與(yu) 地位已由社會(hui) 邊緣進入社會(hui) 中心,高等教育走出“象牙塔”成為(wei) “社會(hui) 服務站”進而發展為(wei) “發動機”。近現代以來的世界科技中心、人才中心、創新高地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形成,都與(yu) 高等教育現代化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從(cong) 曆史發展的進程看,16世紀以來,全球先後形成了5個(ge) 世界科學中心,分別是16世紀的意大利、16世紀中葉到17世紀的英國、18世紀的法國、19世紀的德國和20世紀的美國。一般來說,一個(ge) 國家成為(wei) 高等教育中心與(yu) 科學中心的時間大致是重疊的。麵對東(dong) 西方博弈力度顯著上升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成為(wei) 決(jue) 定“國運”變化的“勝負手”。就當前來看,我國創新體(ti) 係整體(ti) 效能不高、創新能力不足,基礎研究投入總量不足、結構不優(you) ,原始創新能力較弱,缺少從(cong) 0到1的原創性成果。高校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大學要主動服務國家的創新戰略,承擔起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科技自立自強的重大任務。
明確創新的目標與(yu) 方向。高等教育要堅持“四個(ge) 麵向”,高校要加強有組織科研,為(wei) 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貢獻力量;還要全麵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ang) 質量,在基礎學科人才、卓越工程師和哲學社會(hui) 科學人才培養(yang) 上取得突破。
加強基礎研究,實現原始創新。高校要積極擁抱新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機遇與(yu) 挑戰,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nong) 科、新文科建設,加強基礎研究和關(guan) 鍵核心技術研發;強化與(yu) 企業(ye) 、社會(hui) 等創新主體(ti) 的整體(ti) 協同和有效銜接,堅持“問題導向、重點突破、產(chan) 需結合、協同創新”的策略,加強跨區域、跨部門、跨學科整合創新資源,提高投入產(chan) 出效率,提升國家創新體(ti) 係整體(ti) 效能;擴大國際科技與(yu) 人文交流合作,吸收借鑒一切人類優(you) 秀文明成果,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形成具有全球競爭(zheng) 力的開放創新生態,提升高等教育整體(ti) 創新能力。
從(cong) 被動適應到主動融入,讓高等教育成為(wei) 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支撐者。縱觀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高等教育總是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hui) 發展過程中,通過解決(jue) 重大科學、技術與(yu) 社會(hui) 難題不斷突破人類知識的邊界,通過與(yu) 產(chan) 業(ye) 、市場、社會(hui) 的良性互動和協同發展持續提升辦學水平,通過培養(yang) 數以億(yi) 計的高級專(zhuan) 門人才和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助推經濟社會(hui) 發展。當前,高等教育要由被動適應,轉變為(wei) 主動融入並引領區域經濟社會(hui) 發展。高校要遵循與(yu) 區域經濟聯動發展的規律,主動進入區域經濟產(chan) 業(ye) 鏈,根據不同地區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特征,完善高等教育的辦學形式和類型,以區域戰略性支柱產(chan) 業(ye) 和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打造優(you) 勢學科集群,推動自身體(ti) 係及人才培養(yang) 結構與(yu) 經濟產(chan) 業(ye) 結構相契合,走內(nei) 涵式發展道路。“雙一流”建設高校還應當結合國家戰略、國家主體(ti) 功能區定位、區域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產(chan) 業(ye) 規劃,調結構、搭平台、創載體(ti) 、建機製,在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實現辦學目標。
從(cong) 有限互動到高效聯動,讓高等教育成為(wei) 服務新發展格局的助推者。隨著經濟發展格局的演變,新興(xing) 一、二線城市創新型產(chan) 業(ye) 集群對區域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ang) 類型、層次、結構和質量提出了新的需求,區域高等教育中心與(yu) 經濟中心的協同效應愈發顯著。伴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續提升和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的來臨(lin) ,要求教育服務供給更加多樣化個(ge) 性化,高等教育體(ti) 係建構與(yu) 布局結構更加科學合理。
健全體(ti) 係。高校應以經濟社會(hui) 發展、行業(ye) 發展、職業(ye) 要求為(wei) 依據,以實現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的多元化、高等教育體(ti) 係功能的多樣化為(wei) 目標,構建與(yu) 高校人才培養(yang) 目標和辦學定位相符合的高等教育體(ti) 係,避免稀缺人才資源、物力資源無序競爭(zheng) 和嚴(yan) 重浪費。
優(you) 化結構。高校應構建學科專(zhuan) 業(ye) 調整與(yu) 畢業(ye) 生就業(ye) 、人才培養(yang) 模式改革、教育資源配置和經費投入聯動機製,提高畢業(ye) 生就業(ye) 率,提高專(zhuan) 業(ye) 與(yu) 職業(ye) 的對口率和匹配度。與(yu) 此同時,還要根據區域經濟社會(hui) 發展目標、產(chan) 業(ye) 調整、就業(ye) 崗位變化等情況,健全專(zhuan) 業(ye) 預警機製,建立健全“獎優(you) 退劣”的評價(jia) 機製。
提高質量。高校應全麵貫徹黨(dang) 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構建與(yu) 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現代化人才培養(yang) 結構和體(ti) 係,以經濟社會(hui) 發展、行業(ye) 發展、職業(ye) 要求為(wei) 依據,以市場與(yu) 社會(hui) 需求為(wei) 導向,實現人才培養(yang) 的多元化。
從(cong) 自身發展到體(ti) 係完善,使高等教育成為(wei) 更好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教育需求的引領者。隨著現代化發展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提高,高等教育發展麵臨(lin) 著深刻轉型,亟待建立全麵、多樣、開放的高等教育體(ti) 係,統籌職業(ye) 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凸顯高等教育在提升全民素質、文化傳(chuan) 承創新中的功能,特別是在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xi) 的教育體(ti) 係中的重要作用。高等教育體(ti) 係是由高等教育活動的各個(ge) 環節、各個(ge) 層麵、各個(ge) 領域的相互關(guan) 係和內(nei) 在聯係構成的有機整體(ti) 。要圍繞構建高質量教育體(ti) 係,包括優(you) 質均衡的基礎公共教育服務體(ti) 係、技能型社會(hui) 教育體(ti) 係、服務全民終身學習(xi) 的教育體(ti) 係等方麵,完善高等教育體(ti) 係的結構與(yu) 功能。
圍繞需求側(ce) 實施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從(cong) “同質化”走向“多樣化”“異質化”。須明晰不同類型高等教育的職責定位與(yu) 人才培養(yang) 目標,探索構建多元化的高等教育體(ti) 係,以適應普職融通的發展趨勢,適應各類群體(ti) 的學校後教育和學校後學習(xi) 的需要,適應繼續教育的個(ge) 性化、多樣化發展需求。
構建開放式的教育體(ti) 係,搭建起多元便捷的高等教育“立交橋”。可以探索建立區域性、行業(ye) 性、全國性的“學分銀行”,打通各類教育機構、行業(ye) 部門學分互認通道,完善高等教育、職業(ye) 教育、繼續教育學習(xi) 成果的認證、積累、轉換、兌(dui) 換製度,為(wei) 每位學習(xi) 者提供盡可能多的學習(xi) 機會(hui) 。著力推進高校共建學習(xi) 型城市、學習(xi) 型社區、學習(xi) 型組織等,架設好聯通高校有效供給與(yu) 居民教育需要之間的橋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