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向陳雲同誌學調研

發布時間:2023-03-24 10:07:00來源: 解放日報

  1961年6月27日,上海青浦小蒸公社的一戶農(nong) 家迎來了幾位客人。他們(men) 一住就是15天,在底樓客廳與(yu) 農(nong) 民們(men) 交流座談,察看了養(yang) 豬場、自留地,還深入食堂、集市了解情況。後來,這些調研經驗形成了《母豬也應該下放給農(nong) 民私養(yang) 》等三個(ge) 專(zhuan) 題報告,為(wei) 中央製定和調整農(nong) 村政策提供了重要參考。至於(yu) 這些神秘客人,正是陳雲(yun) 率領的中共中央農(nong) 村調查工作組。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決(jue) 策權。”日前,中辦印發《關(guan) 於(yu) 在全黨(dang) 大興(xing) 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之後,多省份多部門相繼明確了調研方向。如何做好新時代的調研工作?不妨學學老一輩革命家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式。

  陳雲(yun) 是開展調查研究的典範。領導農(nong) 民運動、組織工作、經濟工作,他始終堅持一切從(cong) 實際出發,通過調查研究尋找解決(jue) 問題的鑰匙。晚年,他談及怎樣做到實事求是時總結出的“不唯上、不唯書(shu) 、隻唯實,交換、比較、反複”,更是具有時代價(jia) 值的規律性認識。這些經典故事提示我們(men) ,搞調查研究不僅(jin) 要以發現問題、解決(jue) 問題為(wei) 導向,還應注重方法和技巧,學會(hui) 以“四兩(liang) 撥千斤”的巧勁推進工作。

  這裏說的巧勁,絕不是投機取巧之“巧”。誠然,作秀式、盆景式和蜻蜓點水式調研看似巧妙,不費多少功夫,就能輕鬆完成任務,但當調研淪為(wei) 形式主義(yi) ,不但無益於(yu) 破解難題,還會(hui) 徒增基層負擔。比如,部分領導以發通知、要數據、要材料的書(shu) 麵調研代替實地調研,使基層幹部不得不殫精竭慮、加班加點地準備文件;有的說是實地走訪,去的卻是事先策劃布置過的“最佳”點位,更別說前呼後擁、層層陪同的大陣仗,都加劇了基層對所謂調研的反感,最終成事不足,反倒貽誤了幹實事的時機。

  我們(men) 當下重提大興(xing) 調查研究,一大要義(yi) 就是不給基層增負。陳雲(yun) 做青浦農(nong) 村調查時,吃住都在農(nong) 家。他謝絕了縣裏的生活安排,提出“不請不到”的要求,盡量不給地方同誌添麻煩,不給地方正常工作帶來影響。正是靠這種“一竿子插到底”的作風,才能掌握實際情況,作出正確判斷。

  這次方案中強調的“四不兩(liang) 直”,即不發通知、不打招呼、不聽匯報、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層、直插現場,也是這種作風的延續。

  調查研究是件“瓷器活”,離不開調研能力這把“金剛鑽”。陳雲(yun) 曾說,搞調查研究有兩(liang) 種辦法:一種是親(qin) 自率工作組或派工作組下鄉(xiang) 下廠,另一種是每個(ge) 高中級幹部都有敢講真話的知心朋友和身邊的工作人員,通過他們(men) 可以經常聽到基層幹部、群眾(zhong) 的呼聲。他還反複強調,調查研究一定要深入全麵,不僅(jin) 要聽好的,還要特別注意聽反麵的話。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杜絕信息獲取過程中的扭曲和隱瞞問題,各級領導幹部必須俯下身子,傾(qing) 聽群眾(zhong) 真實想法。陳雲(yun) 之所以四次選擇到青浦調研,就是因為(wei) 家鄉(xiang) 人民“不認為(wei) 我是做了大官的就不敢說”,可以避免“上麵說什麽(me) 就是什麽(me) ”的情況。同時還要多多“交換、比較、反複”,交換不同意見,比較古今中外,也不必急於(yu) 作決(jue) 定,留出反複考慮的時間,仔細斟酌後再作出決(jue) 定。如此形成的調研結果,才最可能指向務實管用的破解之策。

  開展調查研究,不能不努力,也不能“用力過頭”、方法失當。有人說,不努力與(yu) 過頭之間,似乎有些難以平衡。事實上,平衡好這一切並不難——歸根結底,不還是“實事求是”四個(ge) 字嗎?在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的輔助下,我們(men) 開展調查研究的手段比過去豐(feng) 富得多,但仍要多從(cong) 傳(chuan) 統中尋找路徑。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實事求是永不過時。(周程禕)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