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科技賦能擰緊中國農業“水龍頭”

發布時間:2023-03-27 10:03:00來源: 新華社客戶端

  新華社太原3月26日電(記者王學濤、柴婷)吃過早飯,原波波開著私家車來到田間地頭。擰開關(guan) 、拉閘,黃河水就從(cong) 立杆噴頭撒向綠油油的麥田。

  50歲的原波波是山西省芮城縣農(nong) 民。受傳(chuan) 統灌溉時間長、用水多、有盲區、人工費用高等問題困擾,他去年投資30多萬(wan) 元安裝了節水灌溉設備。

  “澆170畝(mu) 地的時間從(cong) 15天壓縮到2天半,一年節省人工費2.5萬(wan) 元、水費4萬(wan) 元,節水約16萬(wan) 方。”原波波算了一筆賬。

  這種通過科技由“澆地”到“澆作物”灌溉方式的轉變,是中國發展高效節水農(nong) 業(ye) 的縮影。

  根據2021年度《中國水資源公報》,2021年全國用水總量為(wei) 5920.2億(yi) 立方米,其中農(nong) 業(ye) 用水3644.3億(yi) 立方米,占用水總量的61.5%。農(nong) 業(ye) 節流意義(yi) 重大。 

  幾十年來,中國各地因地製宜,大力推廣渠道防滲、噴灌、管灌、滴灌等各種節水技術,使水資源利用方式發生深層次變革。全國節約用水辦公室的最新消息顯示,農(nong) 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從(cong) 2012年的0.516提高到2022年的0.572。

  “從(cong) 20世紀70年代我國引進滴灌技術,到多地自主研發節水農(nong) 業(ye) 相關(guan) 技術設備,再到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節水優(you) 先’治水方針,都表明我國擰緊農(nong) 業(ye) ‘水龍頭’的決(jue) 心。”新疆農(nong) 墾科學院農(nong) 田水利與(yu) 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員陳雲(yun) 說。

  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多年來堅持不懈推動節水農(nong) 業(ye) 發展,兵團以大田滴灌節水技術為(wei) 主的高效節水灌溉麵積已達2000多萬(wan) 畝(mu) ,占總灌溉麵積的八成以上,年節水量超過10億(yi) 立方米。

  實踐證明,節水農(nong) 業(ye) 技術比傳(chuan) 統的大水漫灌具有省水、省時、省錢、增產(chan) 等特點,但由於(yu) 高效節水農(nong) 業(ye) 投資大、技術要求較高,更適合規模化、產(chan) 業(ye) 化經營。隨著中國土地流轉製度不斷深入和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增多,節水農(nong) 業(ye) 推廣更加順暢。

  在山西省絳縣西堯村,張勇種植的300畝(mu) 桃樹陸續進入盛花期。今年秋天,桃樹將進入豐(feng) 產(chan) 期,張勇對投資80多萬(wan) 元的“滴灌”設施培養(yang) 的桃子充滿期待。

  張勇大學畢業(ye) 後回到農(nong) 村,成為(wei) 父親(qin) 的“農(nong) 隊友”,用新技術、新理念提高桃樹種植水平。“滴灌可以給桃樹補充營養(yang) ,增加微量元素。”張勇說,用上滴灌技術後不僅(jin) 節水,商品率能明顯提高。

  一些規模型現代農(nong) 企還注重吸收和借鑒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經驗,發展高產(chan) 優(you) 質高效農(nong) 業(ye) 。

  在山西省晉中市太穀區的杜氏番茄小鎮,一根根黑色細管插在番茄生長基質中,通過像針頭一樣的滴箭將水和營養(yang) 液注入其中。工作人員通過氣象數據分析和番茄生長動態觀察,在灌溉係統中設定程序,進而實現水肥精確控製。這套水肥一體(ti) 化滴灌係統從(cong) 西班牙引進,其中滴箭這一重要部件來自以色列一家公司。

  “這一設備的優(you) 勢體(ti) 現在設備的成熟性、傳(chuan) 感器的精準度、控製軟件的高匹配度。”山西農(nong) 業(ye) 大學園藝學院教授孫勝舉(ju) 例說,以色列這家公司的滴箭帶有壓力補償(chang) 性,能解決(jue) 地勢不平、澆水不均問題,同時還可以自助清洗,避免管道堵塞。

  黃河保護法將於(yu) 4月1日起實施,以法律形式對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進行詳細規定,包括縣級以上地方政府應當組織發展高效節水農(nong) 業(ye) 、國家在黃河流域建立促進節約用水的水價(jia) 體(ti) 係等。

  夾馬口引黃工程是黃河上建起的首座大型高揚程電力提黃灌溉工程。近年來,該灌區實現鬥口以上量測設施全覆蓋,實行農(nong) 業(ye) 水價(jia) 改革,率先試行農(nong) 業(ye) 分類水價(jia) 和超定額累進加價(jia) 製度。

  夾馬口引黃管理局局長石鐵噸說,工作人員可以用手機App對輸配水進行全程監督和管控,畝(mu) 次用水量由63方減少到55方,呈現出“畝(mu) 次用水量更少、澆地時長更短、單方水利用率更高”的良好局麵。

  “藏水於(yu) 技,科技對緩解中國水資源短缺和保障糧食安全有巨大潛力和意義(yi) 。”陳雲(yun) 說,中國正加速構建智慧農(nong) 業(ye) 水網,信息化、數字化精準灌溉的發展將進一步提高農(nong) 業(ye) 用水效率和效益。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