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昆劇團上演全本55出《牡丹亭》 一次超越性的回歸與創造
3天、8小時、55出,近日,由上海昆劇團推出的全本《牡丹亭》作為(wei) 文化和旅遊部“新時代舞台藝術優(you) 秀劇目展演”劇目在北京中央歌劇院上演。這部凝聚著上昆幾代人心血的鴻篇巨製,讓春日中姹紫嫣紅的北京舞台多了份別樣的良辰美景。
會(hui) 聚頂級團隊,傾(qing) 情打造全本《牡丹亭》
“因情成夢,因夢成戲。”明代戲劇家湯顯祖凝聚畢生心血創作的《臨(lin) 川四夢》,以其深邃的思想內(nei) 涵成為(wei) 人類戲劇作品中的瑰寶。“一生四夢,得意處唯在《牡丹亭》。”正如湯顯祖所言,這“四夢”之中,《牡丹亭》以其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成為(wei) 中國戲劇文學發展史上重要的裏程碑。
建團45年來,上海昆劇團對昆劇《牡丹亭》的修改提高與(yu) 演繹有10餘(yu) 次。憑借不同演員各具特色的藝術呈現,上昆演繹的《牡丹亭》在國內(nei) 外戲劇舞台享有盛譽。
2022年,在上海市委宣傳(chuan) 部的關(guan) 心支持下,上海昆劇團探本溯源,創排全本55出昆劇《牡丹亭》,通過上、中、下3台大戲的體(ti) 量,深入挖掘經典作品中蘊含的人文價(jia) 值和藝術價(jia) 值,以今人視角,講古典精粹,力求打造出一部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昆曲藝術佳作。
此次全本《牡丹亭》由知名導演郭小男執導;劇本在已故劇作家王仁傑縮編基礎上,由郭小男進行縮編整理;特邀嶽美緹、蔡正仁、張靜嫻、計鎮華、劉異龍、張銘榮、李小平等知名昆劇藝術家傳(chuan) 承指導;已故知名作曲辛清華、知名作曲周雪華、已故國家一級作曲李樑擔任唱腔音樂(le) 設計,國家一級舞美設計黃海威擔任舞美設計。此外,在兩(liang) 岸企業(ye) 家峰會(hui) 文創產(chan) 業(ye) 合作聯盟的特別支持下,上昆聯合梅鶴堂(上海)文化藝術有限公司、遂昌縣委宣傳(chuan) 部等出品單位,深挖劇目底蘊,共攀藝術高峰。
除了匯聚業(ye) 內(nei) 強勁專(zhuan) 家、主創團隊,全本《牡丹亭》更為(wei) 當下一批行當齊全、文武兼備的優(you) 秀青年人才提供了舞台實踐機會(hui) 。此次,上昆派出“五班三代”的強大演出陣容,劇中“杜麗(li) 娘”和“柳夢梅”扮演者由“昆四班”的羅晨雪、胡維露挑梁,“昆三班”梅花獎得主吳雙在劇中分別飾演“判官”和“完顏亮”,上昆所有優(you) 秀青年演員全程參與(yu) 全本創演。“接棒這部傳(chuan) 世大戲,是壓力更是難得的機遇。在老藝術家的帶領下,青年演員苦練技藝,迅速成長,接續傳(chuan) 承,讓這部青春亮麗(li) 的全本《牡丹亭》亮相於(yu) 舞台。”上海昆劇團團長穀好好說。
探源昆曲經典,呈現原著精髓
《牡丹亭》的劇本已有400年曆史,上昆的演繹則以適合當代觀眾(zhong) 審美的舞台語匯,力求對傳(chuan) 統經典守正創新。
全本《牡丹亭》充分保留原著的豐(feng) 富內(nei) 涵和人物性格,堅持文辭典雅、語言秀麗(li) 、詞曲完整,包括原著每出戲結尾的集唐詩,也通過劇中人物首次呈現於(yu) 舞台,不僅(jin) 做到對原著精神的完整解讀,也呈現了新穎別致的舞台樣式和藝術表達。
長期以來,因為(wei) 在舞台上難見《牡丹亭》全貌,人們(men) 往往隻將其視為(wei) 愛情戲。大多數版本劇情結尾終止於(yu) 《回生》。但正如《紅樓夢》不僅(jin) 有寶黛愛情,《牡丹亭》又豈止杜柳奇情?全本中廣泛涉及宋明兩(liang) 朝的思想、宗教、文化、曆史、民俗和社會(hui) 風尚、風土人情等內(nei) 容,劇中每一出戲、每一個(ge) 人物,都蘊含湯顯祖獨特的藝術構思和人文追求。
此次上昆的全本《牡丹亭》則充分展現了劇作的原貌。《驚夢》《尋夢》《寫(xie) 真》《鬧殤》《玩真》《幽媾》《歡撓》……在一波三折的愛情主線中,社會(hui) 現實與(yu) 時代背景成為(wei) 貫穿全劇的副線,濃墨重彩地展現了《牡丹亭》所蘊含的人文藝術價(jia) 值。
該劇的唱腔音樂(le) 根據清代乾隆五十七年(1792)成書(shu) 的《納書(shu) 楹曲譜》整理改編。在遵循傳(chuan) 統昆劇藝術的前提下,對南曲唱腔柔婉流麗(li) 有餘(yu) 而剛勁跌宕不足等特點進行調整與(yu) 豐(feng) 富。唱腔配器和配樂(le) 充分發揚民族器樂(le) 個(ge) 性較強的特點,劇中多次采用古琴、古箏、笙等樂(le) 器,包括全劇開幕曲也采用古琴演奏的昆曲主調,創作出貼近情節人物、清新流暢、細膩雋永的音樂(le) 形式風格。
舞台呈現則結合宋明曆史文化和美學特征,將詩化的境界和巧妙的場景充分融合,完整傳(chuan) 遞原著的戲劇精神。郭小男堅持“舊中見新、新中有根”的創作理念,結合昆曲本體(ti) 與(yu) 現代審美,將傳(chuan) 統戲曲的身段程式、誇張表演、科諢武戲等表現手段熔為(wei) 一爐,以虛幻朦朧、詩意唯美的舞台氛圍,典雅端莊、妍麗(li) 明亮的演出氣質,烘托表現杜麗(li) 娘和柳夢梅多彩壯觀的人生、對自我身份的認同及生命意義(yi) 的追尋,再現湯顯祖的藝術精神和東(dong) 方式奇幻的“愛情神話”。
郭小男認為(wei) :“要不斷開掘作品的文化內(nei) 涵,深入探究作品的精神內(nei) 涵,是我們(men) 這代人重要的文化使命。不偏頗、不簡化、不丟(diu) 失原著文脈,保留和發掘作品中彌足珍貴的價(jia) 值體(ti) 係,忠於(yu) 原著精神,創新表現形式,讓全本《牡丹亭》通過本次創排獲得正本清源式的回歸與(yu) 重塑,使之更為(wei) 持久地表達和弘揚原著的精神內(nei) 涵與(yu) 價(jia) 值意義(yi) 。”
講好中國故事,唱響中國聲音
全本《牡丹亭》是一部詩情畫意、結構複雜、篇幅宏大的奇幻作品。上昆力圖以創新的戲曲演出模式,在集成各種藝術表現形式和現代科技手段的基礎上,將這部文學價(jia) 值極高的作品以全新表現形式呈現在舞台上,發展出讓未來的年輕觀眾(zhong) 、世界其他文化圈的觀眾(zhong) 更好地理解並欣賞的國際文化語言與(yu) 文化符碼體(ti) 係,將昆曲以新的舞台藝術表現形式呈現給國內(nei) 外觀眾(zhong) 。
該劇於(yu) 2022年11月在上海首演並大獲成功,被觀眾(zhong) 認為(wei) 守住了湯翁原著深沉的曆史品位與(yu) 美學風範,同時又注入了新時代大眾(zhong) 的審美精神和鑒賞情趣,贏得了新老觀眾(zhong) 的情感共鳴和一致好評,有專(zhuan) 家稱讚:“這部劇以今人視角,實現了古典經典的當代回歸與(yu)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展示了對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的最新提煉成果,傳(chuan) 遞著文化的自信自強。”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演繹全本《牡丹亭》是一次浩大的藝術工程,它凝聚著上昆幾代人對昆劇事業(ye) 的執著和熱愛,也是我們(men) 每一個(ge) 昆曲人的守望和夢想,其價(jia) 值意義(yi) 遠超出創排一出戲、一部古典名著的意義(yi) 本身,是一次超越性的回歸與(yu) 創造。全本《牡丹亭》的創排是昆曲人在新征程上,秉持對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自信心,向經典致敬的一次再出發。今後,上昆將以更加堅定的文化自信,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生命力,向世界傳(chuan) 播中華最古雅的聲音,鑄就昆曲文化新的輝煌。”穀好好說。(劉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