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孩子聲音 關注健康成長
【講述】
傾(qing) 聽孩子聲音 關(guan) 注健康成長
講述人: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精神心理醫院青少年心理健康科主任鄒學
從(cong) 醫以來,我遇到了大量因拒絕上學而被父母帶來就診的患者。大多數家長認為(wei) 孩子厭學是青春期叛逆所致,來看門診隻是為(wei) 了借醫生的口告訴他們(men) “沒病”。然而事實上有些孩子確實病了,隻是家長還沒有發現。有的孩子出現了妄想、幻聽等嚴(yan) 重症狀,有的孩子抑鬱得不想活了,甚至采用過自殺行為(wei) ,也沒得到家長的理解。我感到十分痛心,於(yu) 是萌生了開設厭學門診的念頭。
厭學是學生對學習(xi) 相關(guan) 活動的一種消極心理狀態和行為(wei) 方式,表現為(wei) 知情意的不同方麵,對其命名也有所不同。比如,從(cong) 認知方麵看,厭學可以分為(wei) 學業(ye) 倦怠和學校倦怠;從(cong) 情緒方麵看可以分為(wei) 學校恐怖症和學校焦慮;從(cong) 行為(wei) 方麵看則是分為(wei) 學校缺勤、逃學、拒絕上學等。
可以說,厭學是一個(ge) 世界性的問題,在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都有較高的發生率。厭學在我國也普遍存在。據不完全統計顯示,我國厭學兒(er) 童數量整體(ti) 呈上升趨勢。
為(wei) 了幫助孩子們(men) 重拾學習(xi) 興(xing) 趣,2023年2月14日,我院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科開設了厭學門診,周一至周日均開放,目前每周掛號約150人次。
我接診的厭學患者以初、高中生(12至18歲)為(wei) 主,還有一部分是小學生及大學生。他們(men) 中最常見的行為(wei) 表現是:反複交替出現不上學、缺課;在某一學期某段時間完全不上學;長期休學在家。他們(men) 有的情緒低落、易哭泣、覺得生活毫無意義(yi) ;有的感到恐懼、害怕、入睡困難、脾氣大;有的出現自我傷(shang) 害甚至自殺行為(wei) ;還有的產(chan) 生頭痛、胸悶、氣短、腹脹、尿頻等一些軀體(ti) 不適症狀。
要找厭學的原因,我們(men) 首先就得區分是成長中的煩惱還是真的病了。如果患者確實有病症,我們(men) 還是按照成長中的煩惱來處理,就會(hui) 適得其反,還會(hui) 影響家庭、學校及整個(ge) 社會(hui) 的發展。
因成長中的煩惱導致厭學,比如受家庭環境或不良校園事件的影響,還有戀愛的煩惱等,我們(men) 應以心理治療為(wei) 主、物理治療為(wei) 輔,必要時才加上藥物治療。
如果是病了,兒(er) 童青少年容易影響學業(ye) 、導致厭學的疾病有:智力發育障礙;孤獨症譜係障礙、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抽動障礙;破壞性、衝(chong) 動控製及品行障礙;焦慮障礙;強迫及相關(guan) 障礙;分離障礙及軀體(ti) 相關(guan) 症狀障礙;精神分裂症等,我們(men) 需要進行係統幹預。比如對於(yu) 一名患有嚴(yan) 重抑鬱障礙的患者,僅(jin) 僅(jin) 依靠言語開導,反而會(hui) 讓他更加絕望,覺得全世界的人都不理解自己。對於(yu) 這類患者,我們(men) 需要以藥物治療為(wei) 主、物理治療及心理治療為(wei) 輔的綜合幹預。
幾年前的一個(ge) 患者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他看來,學校就像一個(ge) 不透氣的罩子,他一進去就感到緊張、恐懼,因此不想去學校,長期請假在家。他們(men) 在多家醫院反複就診,診斷均是情緒障礙,給予了相應改善情緒的藥物治療,但每次均因服的藥物量大伴有副作用而自行停藥,治療效果不理想,於(yu) 是來到我的門診尋求幫助。
當時家長很急切地說:“我們(men) 該看的地方都看過了,每到一個(ge) 地方,診斷差不多,用的藥也差不多,孩子就是不配合好好服藥,把藥停了,我們(men) 真拿他沒辦法。”麵對父母的火急火燎,患者隻是低頭不語,多問少答。最初我的治療方案也是以改善情緒的藥物為(wei) 主、心理治療為(wei) 輔。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患者進一步袒露心聲,說自己一到學校就緊張,是因為(wei) 莫名的害怕,時常覺得有人跟著自己,但對這個(ge) 人的感覺是模糊的。這種莫名的害怕實則與(yu) 其更小時候的創傷(shang) 經曆有關(guan) 。我及時調整方案,減少了改善情緒的藥物量,加大了心理治療對創傷(shang) 的處理方式,該患者也能堅持服藥,最終得以恢複,重返校園並考上了大學。
對於(yu) 已經有厭學問題的孩子,建議家長不要預先假設孩子就是青春期叛逆,裝病逃避上學的痛苦。實際上孩子不去上學的行為(wei) ,就已經是在發出求助信號。家長真正該做的是認真對待和多傾(qing) 聽,如果簡單的心理調適沒有效果,可以尋求專(zhuan) 業(ye) 幫助。
(光明日報記者張哲浩、李婷采訪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