佑護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段時間以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備受關(guan) 注。“媽媽給女兒(er) 停掉抗抑鬱藥換成維生素”的話題登上熱搜後引發網友持續討論:“為(wei) 什麽(me) 家長不重視孩子的情緒變化?”“為(wei) 什麽(me) 現在很多孩子不快樂(le) ?”而此前,胡鑫宇事件更是引發社會(hui) 各界的深刻反思。
“抑鬱情緒,我們(men) 每個(ge) 人在生活中都會(hui) 有,但是抑鬱有什麽(me) 具體(ti) 症狀表現,該怎麽(me) 察覺,這需要專(zhuan) 業(ye) 鑒別。在這方麵,我們(men) 普通人的認知是有所欠缺的。”北京景山學校心理教師毛敏告訴記者。
我們(men) 應該為(wei) 孩子做些什麽(me) ?如何聽到孩子們(men) 的呼救,減少悲劇的發生?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guan) 專(zhuan) 家,共同尋找答案。
對求助信號的認知——
“抑鬱”常被提及,但大眾(zhong) 對其表現並不熟悉
“早發現、早預警、早幹預。”這在不少心理科醫生看來是一件重要的事。對待心理健康問題,及時發現、及時幹預和不幹預,後果顯然不同。
根據相關(guan) 文件規定,各高中及高等院校均設置心理輔導(谘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配備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ti) 檢內(nei) 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抑鬱”這個(ge) 詞經常被大家提及,但大眾(zhong) 對抑鬱、心理健康的相關(guan) 知識,並不完全熟識。
作為(wei) 家長或老師,該重點關(guan) 注孩子的哪些表現?一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通常會(hui) 在學生出現以下幾個(ge) 方麵的“信號”時給予更多關(guan) 注:
學業(ye) 信號:學習(xi) 成績突然或持續下降;上課注意力渙散;經常不交、遲交作業(ye) ;過分要求教師的時間和注意力;作業(ye) (作文)內(nei) 容異常;網絡或手機成癮,無法正常學習(xi) 生活。
生理信號:外表變化明顯,如突然消瘦,著裝變邋遢,不講究個(ge) 人衛生;飲食、睡眠非常態;易疲勞;做事心不在焉;說話含糊不清、無邏輯;行為(wei) 怪異,脫離現實;出現幻覺或妄想。
心理信號:正在遭遇家庭問題、人際挫折或適應困難等;自我暴露出個(ge) 人情緒不良或精神危機等;對事件的反應與(yu) 他人相較不太正常;過多哭泣或過分恐慌;易激惹;語言暴力;異常冷漠;該生周圍群體(ti) 表達出對其在意。
安全風險信號:無緣無故的怒氣或敵意;肢體(ti) 暴力;暗示或直接威脅他人;作業(ye) 、試卷中表達出強烈的無望感、憤怒、無價(jia) 值感、隔離、絕望、自傷(shang) 自殺想法或行為(wei) ;跟蹤別人或騷擾別人。
“當然,也會(hui) 有心理測評,但測評隻是一個(ge) 參考,還是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綜合判斷。學校心理老師對心理問題沒有診斷權,這些都需要專(zhuan) 業(ye) 醫生的介入。”毛敏介紹,心理健康問題有幾個(ge) 易發期,比如升學時期、畢業(ye) 前夕、考試前後,以及學生在成長中出現重大生活事件時等。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社會(hui) 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我國第三本心理健康藍皮書(shu) ,書(shu) 中專(zhuan) 題報告了《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對我國29個(ge) 省(自治區、直轄市)3萬(wan) 多名10~16歲的中小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約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鬱風險,其中4.0%的青少年屬於(yu) 重度抑鬱風險群體(ti) ,10.8%的青少年屬於(yu) 輕度抑鬱風險群體(ti) 。
“不管是老師還是我們(men) 家長本人都要提高警惕,不要認為(wei) 這些心理疾病或者抑鬱焦慮情緒離我們(men) 很遠,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有可能患有這些疾病,哪怕到不了疾病的程度,也有可能被這些負麵情緒所困擾。這一點還是要引起重視、引起警惕。”北京回龍觀醫院臨(lin) 床心理科治療師劉彥茹表示。
“有些孩子有自殺的念頭,甚至付諸行動,但仍然不敢向其他人尋求幫助。”劉彥茹認為(wei) ,“孩子沒有發出聲來,這就需要我們(men) 家長和老師有意識主動關(guan) 注這些孩子,看他們(men) 是否跟其他人表現得不太一樣,或者跟他原來的性格明顯不同,問問他們(men) 到底發生了什麽(me) 。如果我們(men) 解決(jue) 不了,可以向專(zhuan) 業(ye) 人士求助。”
對心理疾病的認知——
心理疾病可以治療,無需諱疾忌醫
“七八歲的孩子說自己情緒不好,不開心,想找心理醫生。有的家長會(hui) 認為(wei) 孩子是在開玩笑,每天都吃飽喝足的,哪像有抑鬱症。”北京回龍觀醫院兒(er) 童心理科主任醫師劉華清感慨,家長無法識別,隨口否認可能無意間忽略了孩子正處於(yu) 痛苦之中。
在日常的門診中,劉華清明顯地感受到前來就診的青少年患者比以前多。他提醒家長,一定要學習(xi) 抑鬱症的相關(guan) 知識,不批評、不指責,要接受、理解孩子的痛苦。
在校園心理谘詢中,孩子通常有哪些心理問題呢?
毛敏介紹,在小學階段,一二年級學生主要是適應問題。一般適應問題分為(wei) 兩(liang) 類:一類是學生本身的發育水平不足以應付小學學習(xi) 。有一二年級學生存在注意力缺陷,被醫院診斷為(wei) 多動症,閱讀障礙和書(shu) 寫(xie) 障礙等問題孩子;一類是沒有養(yang) 成良好規則習(xi) 慣,自理能力相對薄弱。小學中高年級階段,學生遇到的人際交往問題逐漸增多。“初中階段,是情緒管理、人際交流、網絡使用、學業(ye) 問題。到了八九年級麵臨(lin) 中考,學業(ye) 問題就較為(wei) 突出。到了高中階段,學生普遍問題是學業(ye) 焦慮、自我認知、人際交往方麵,這些問題常常交織在一起,互相影響。”毛敏補充。
“在當學生出現嚴(yan) 重心理問題,需要家長配合的時候,有時候會(hui) 受到阻礙。”毛敏直言,在現實生活中,有部分家長會(hui) 擔心如果孩子去看心理醫生,同學會(hui) 不會(hui) 對他有看法,會(hui) 不會(hui) 影響他和同學的交往。同時,孩子會(hui) 不會(hui) 覺得自己不正常,從(cong) 而背負很大的心理壓力。也有一部分家長對尋求心理治療,存在很多現實性的困難,如選擇什麽(me) 樣的機構或醫院,以及費用、時間等問題,這也讓個(ge) 別家長不能及時順暢地尋求專(zhuan) 業(ye) 的幫助。
作為(wei) 心理老師,通常能為(wei) 學生提供一般發展性問題的心理輔導,對於(yu) 有嚴(yan) 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建議家長帶孩子及時前往醫院,去做診斷和治療。這樣,孩子才能得到及時的幫助,盡早恢複健康。毛敏告訴記者,受益於(yu) 醫教結合的聯動機製,北京景山學校所在的東(dong) 城區教委和安定醫院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心實施醫教聯動,為(wei) 學生心理健康提供綠色通道。
“也有些家長很難接受自己的孩子得了病,尤其是精神心理疾病,好像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孩子生病了,家長有深深的挫敗感。”劉彥茹告訴記者,“有些人還對精神心理疾病存在歧視,有汙名化現象。我們(men) 需要做些科普,讓更多人知道,就算真的有這個(ge) 疾病也是可以治療的,不用諱疾忌醫。”
理解成長,細心觀察——
以更科學教育理念,給予孩子更多愛與(yu) 陪伴
劉華清直言,在物質生活極大豐(feng) 富的今天,孩子們(men) 雖然不愁吃喝,但他們(men) 麵臨(lin) 著更大的升學競爭(zheng) 壓力,他們(men) 的生活環境可能比父母童年的生活環境更複雜。與(yu) 此同時,很多年輕的父母們(men) 並沒有充分做好準備,在教育理念上仍然延續著自己父輩的觀點。於(yu) 是,“問題”青少年浮出水麵。
唐倩雲(yun) 是湖南省祁陽一中的心理教師。她所在的學校建有標準化心理輔導中心,心理輔導中心每天至少有兩(liang) 名老師值班,在固定的值班時間,接受學生的課間預約和電話預約。
“應對學生的各種心理困惑,心理教師一般以心理課為(wei) 基礎,在課堂中讓學生學會(hui) 如何調整,少數學生無法解決(jue) 則預約心理谘詢。在谘詢中心,心理教師引導學生看到問題,並且從(cong) 自身尋找力量去解決(jue) ,而超出能力範圍的心理疾病,會(hui) 與(yu) 學生及家長及時溝通,建議轉介至專(zhuan) 業(ye) 醫院進行詳細檢查治療。”唐倩雲(yun) 說,“不過,從(cong) 我跟其他基層學校的同行了解的情況來看,目前基層鄉(xiang) 村學校的師資力量和辦學條件依舊受限,專(zhuan) 職的心理教師會(hui) 被調去上語文數學課程;有部分學校領導對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視,導致心理教育逐漸邊緣化。”
作為(wei) 父母,在養(yang) 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什麽(me) 呢?
“家長確實要反思,不應單方要求孩子優(you) 秀,還要時刻傳(chuan) 達給孩子一個(ge) 理念,那就是:不管孩子怎樣,父母都是愛他的。如果孩子遇到困難,可以隨時來找父母尋求幫助;如果父母解決(jue) 不了,再一起想辦法,讓孩子感受到這個(ge) 家是港灣。”劉彥茹認為(wei) 。
“父母要有積極成長型的思維模式。家長要用更科學的教養(yang) 方式,給予孩子足夠的愛、陪伴和支持,及時關(guan) 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善於(yu) 發現孩子身上的優(you) 點,鼓勵孩子積極探索和嚐試自己感興(xing) 趣的領域。健康的心理並不是過度保護出來的,而是在探索和嚐試中磨煉出來的。”毛敏認為(wei) 。
(記者 靳曉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