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不能向瘋狂的網暴讓步
近日,汶川地震幸存女孩牛鈺在短視頻平台分享了自己遭遇網絡暴力的經曆。“你要相信你值得世間所有的美好”。牛鈺用鏗鏘有力的話語回應網絡暴力,展現著積極樂(le) 觀的人生態度,也再一次提醒公眾(zhong) ,網絡暴力這一毒瘤之害。
汶川地震時,11歲的牛鈺被一塊石板壓住,三天三夜後終被救出,卻永遠失去了右腿。麵對生活的不幸與(yu) 身體(ti) 的殘缺,牛鈺依然笑著麵對,她自信的姿態感動了無數人。但就是這樣一個(ge) 從(cong) 地震廢墟中幸存、不斷綻放著生命光彩的陽光女孩,依然躲不過網絡暴力陰冷、刻薄、惡毒的攻擊。不難想象,選擇站出來反擊網絡暴力之前,她經曆了怎樣的傷(shang) 害。
多數網絡暴力的受害者都在默默承受或者孤獨應戰,甚至直到生命悲劇發生,我們(men) 才意識到網絡暴力受害者的名單又拉長了。這既與(yu) 當前網絡環境中網絡暴力無處不在、人人都可能成為(wei) 受害者有關(guan) ,也與(yu) 普通人麵對網絡暴力時難以招架、維權艱難有關(guan) 。
網絡暴力幾乎伴隨著互聯網而生,但近年來卻呈現出愈演愈烈的態勢,衝(chong) 擊著網絡秩序、惡化著網絡生態。網絡的匿名性和開放性,為(wei) 一些人在網絡空間以道德、正義(yi) 之名肆無忌憚地攻擊、詆毀、謾罵、侮辱他人提供了機會(hui) 。移動互聯網不斷普及,在降低網絡使用門檻、拓展言論空間的同時,也進一步增加了網絡暴力發生的可能。
網絡暴力事件層出不窮,不僅(jin) 毒化網絡空間生態,也讓理性、良善的聲音沉默,並威脅著每一個(ge) 網民的合法權益,擠壓著整個(ge) 社會(hui) 的表達空間。在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持續提升、觸網年齡不斷前移的背景下,網絡暴力對未成年人的傷(shang) 害更不容忽視。它既可能以未成年人為(wei) 施暴對象,給心靈不成熟的未成年人造成難以修複的心靈傷(shang) 害,也可能影響未成年人的道德價(jia) 值觀,甚至誘導是非辨別能力不強的未成年人成為(wei) 施暴者。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用鍵盤、鼠標傷(shang) 人同樣需要付出代價(jia) 。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有超過20名代表、委員就治理網絡暴力建言獻策。這表明,加快反網絡暴力專(zhuan) 項立法,用法律手段治理網絡暴力,保護被網暴當事人、懲治“鍵盤傷(shang) 人者”正在成為(wei) 全社會(hui) 的共識。而與(yu) 健全反網絡暴力法律體(ti) 係同等重要的是,強化常態化的反網絡暴力執法,暢通反網絡暴力的維權之路,形成對違法犯罪者的有效震懾。
可以說,網絡暴力問題與(yu) 一些平台放任網絡暴力脫不了幹係。一方麵是一些平台為(wei) 了流量,故意製造對立、放大矛盾,打開了網絡暴力的“潘多拉盒子”;另一方麵,則是平台沒有履行應盡的責任,在網絡暴力防範機製建設上“寬鬆軟”,導致相關(guan) 機製沒有發揮應有的效果。很多場景和語境中,“網暴”與(yu) “非網暴”的界限並不明晰,治理網絡暴力固然不容易,但從(cong) 一些平台反網絡暴力的表現來看,是不為(wei) 也,非不能也。因此,要進一步壓實平台責任,讓平台站在反網絡暴力的第一線,為(wei) 網絡暴力行為(wei) 亮出紅牌、劃明紅線。
網絡暴力問題還與(yu) 公眾(zhong) 的數字倫(lun) 理建設落後有關(guan) 。所以我們(men) 才會(hui) 看到,很多網民在各類網絡事件中陷入集體(ti) 無意識的狀態,罔顧基本的事實真相,喪(sang) 失獨立思考能力和良善之心,肆意對他人施暴。因此,加快數字倫(lun) 理建設,引導廣大網民遵紀守法、文明互動、理性表達,使其成長為(wei) 尊重合法權利、肩負社會(hui) 道義(yi) 的網絡公民才是治理網絡暴力的治本之策。在這方麵,包括學校在內(nei) 的各個(ge) 社會(hui) 主體(ti) ,都應該攜手努力。
網絡暴力的聲量越大,平和、理性的聲音就越可能被淹沒,誰也不願意身處一個(ge) 烏(wu) 煙瘴氣的網絡空間。絕不能向瘋狂的網暴讓步,也絕不能把互聯網空間拱手讓給網暴者。網絡暴力治理雖是一個(ge) 世界性難題,但多管齊下,凝聚法律、監管、平台、教育等各方力量,發出更多向上向善的聲音,不斷壯大網絡正能量的聲勢,就能以日積跬步、日拱一卒之姿,打造一個(ge) 清朗文明的網絡空間。
(作者:楊三喜,係本報記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