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拯救”睡眠
“睡得好嗎”正在取代“吃了嗎”成為(wei) 不少朋友之間見麵的開場白。估計沒有人會(hui) 預料到,再日常不過的睡覺在今天會(hui) 成為(wei) 一個(ge) 問題。
中國睡眠研究會(hui) 之前發布的一份關(guan) 於(yu) 國人睡眠狀況的報告顯示,2012年至2022年這10年間,國人的入睡時間晚了2個(ge) 多小時,睡眠平均時間由8.5小時縮減到7.06小時。媒體(ti) 在調查中還發現,我國睡眠障礙人群日益增多,且呈現低齡化趨勢。
其實不用這些數據“背書(shu) ”,日常消費場景中,睡眠“周邊”產(chan) 品的持續火熱足以說明一切。褪黑素、酸棗仁、蒸汽眼罩、乳膠床墊、監測睡眠質量的穿戴設備等,每一個(ge) 風口都支撐起不小的市場。為(wei) 了擺脫手機的誘惑,強行戒掉睡前刷手機的“癮”性行為(wei) ,消除不斷晚睡的可能,手機定時盒、手機鎖近來成為(wei) 市場新寵。
睡眠經濟的崛起,會(hui) 讓我們(men) 睡得更好嗎?雖然尚未有嚴(yan) 謹的統計或研究,但就日常體(ti) 驗來說,似乎並不如此。在鋪天蓋地的睡眠經濟營銷中,睡眠成為(wei) 一種因稀缺而寶貴的資源,在醫學話語的敘事包裝下,各類助眠產(chan) 品成為(wei) 睡眠這件事的“神助攻”,似乎反倒放大了人們(men) 的睡眠焦慮。
睡眠,當然是一種醫學現象,但更是一種文化現象。我們(men) 可能高估了自己對睡覺這件事的掌控權,相對應的,也低估了社會(hui) 文化在塑造我們(men) 如何睡覺這件事上的影響力。
在崇尚高效的社會(hui) ,在“付出總有回報”的敘事仍大行其道的今天,起床時間晚、愛睡覺、睡覺時間長往往與(yu) 懶惰、倦怠這樣的標簽捆綁在一起。在社交媒體(ti) 上,“你見過淩晨4點鍾的圖書(shu) 館嗎”之類的帖子總是能獲得廣泛傳(chuan) 播,記錄早起生活的短視頻成為(wei) 眾(zhong) 多人效仿的模板。在這套話語中,抱怨忙碌似乎是成功者的標配,睡眠自由在一些時候卻被認為(wei) 是失敗或無所事事的佐證。
沒有人否認,在睡眠這件事上,每個(ge) 人都有屬於(yu) 自己的最適宜模式,而靈活安排睡眠也是個(ge) 人自由。但麵對可以說無孔不入的文化等影響,個(ge) 人似乎根本難以抵擋。不少人明明可以早睡,也要主動選擇熬夜學習(xi) 或工作,美其名曰拿回對時間的掌控權,但實際上也是對社會(hui) 流行的“睡眠正確”的妥協與(yu) 解碼。
當然,睡眠不僅(jin) 是個(ge) 人問題,更是社會(hui) 問題。不少人不得不晚睡、被迫睡不好,並不隻是個(ge) 人自製力或情緒處理等自身的管理問題。比如,功利化的教育理念及教學方式讓孩子背負沉重的課業(ye) 負擔,因此導致的睡眠不足現象持續凸顯;而模糊了工作時間和私人時間的工作機製也讓職場人不得已持續保持“在線”狀態,自由睡眠變得奢侈。
睡眠對我們(men) 是如此重要,人生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時間躺在床上。關(guan) 於(yu) 長期睡眠不足對健康的侵害,每個(ge) 人都能列出一個(ge) 長長的清單。這些侵害的發生,損害的不僅(jin) 是個(ge) 體(ti) 的健康,也是國民的健康,單從(cong) 人力資本折損的角度,睡眠問題就足以成為(wei) 一個(ge) 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如何拯救睡眠,不應隻是一個(ge) 人的鬥爭(zheng) 。而顯然,我們(men) 的鬥爭(zheng) 才剛剛打響,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王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