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後開始立遺囑:送給自己一份成年禮
清明節將至,人們(men) 在寄托哀思的同時,也在思考如何體(ti) 現對生命的認知和尊重。《2022中華遺囑庫白皮書(shu) 》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來中華遺囑庫立遺囑的00後共有357人,他們(men) 大多為(wei) 大學在讀學生和剛踏入社會(hui) 的年輕人。在中華遺囑庫“微信遺囑”小程序留言的人群中,超六成為(wei) 30歲以下的年輕人。
日前,中華遺囑庫迎來十周年之際,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走進了這個(ge) 不同尋常之地。
——————————
18歲立遺囑,“沒什麽(me) 好避諱的”
“遺囑是我送給自己的成年禮物。”
2023年3月,剛滿18歲的李紅,在中華遺囑庫鄭重地立下自己的遺囑:如果遭遇了不幸,打算將財產(chan) 全部捐給公益機構,包括存了多年的壓歲錢和一個(ge) 遊戲賬號。
“沒什麽(me) 好避諱的。”她說,這是一種未雨綢繆的行為(wei) ,還覺得“很酷”。
“我覺得想到就要去做,不要等,等著等著可能最後什麽(me) 都沒有留下。”今年20歲的廣東(dong) 男生王皓,在自己17歲那年立下了遺囑。
“網絡小說的分成是我的收入,我平時靠自己賺的錢生活。”王皓是家裏的獨生子,14歲那年,他萌生了寫(xie) 小說的想法。當時還在上學的他,已完成了多部作品,獲得了穩定的收入。
《最高人民法院關(guan) 於(yu) 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繼承編的解釋(一)》中指出,遺囑人立遺囑時必須具有完全民事行為(wei) 能力。民法典中規定,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wei) 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wei) 能力人。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wei) 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wei) 完全民事行為(wei) 能力人。這意味著,17歲的王皓可以立遺囑,他遺囑的主要內(nei) 容與(yu) 其網絡小說的著作權有關(guan) 。
“平時我寫(xie) 作壓力比較大,也經常看到一些年輕人猝死的新聞,為(wei) 自己立一份遺囑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王皓說,“如果還來不及交代,人就走了,這是很不負責任的。我平時是一個(ge) 比較有規劃的人,把自己的事情都安排好,也是對父母的一個(ge) 交代,相當於(yu) 留下自己的愛。”
在遺囑裏,王皓將遺產(chan) 同時贈予朋友一部分,“父母不缺錢,朋友對我很好,很照顧和支持我,所以我也想留給朋友一些”。
“立遺囑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以後會(hui) 更加認真地活著。”21歲的林雨,也是在18歲那年立下了遺囑。當時,她還是一名大一新生。
“我輔修了法律,懂得一些法律知識”。一個(ge) 偶然的機會(hui) ,她了解到立遺囑的程序,如果發生了什麽(me) 意外,她希望把存在銀行卡裏的兩(liang) 萬(wan) 多元留給一位朋友,這位朋友在她最傷(shang) 心難過、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了支持幫助和關(guan) 愛,“雖然錢不多,就當是一種回報吧”。
林雨的父母並不知道她立下了遺囑,“這純屬我的個(ge) 人意願”。她認為(wei) ,每個(ge) 年齡段的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一旦說了怕父母不了解,反而造成誤解。眼下,她考慮更多的是未來,以後有了賺錢能力,掙的錢會(hui) 繼續存入這張銀行卡,如果資產(chan) 增多她可能會(hui) 重新訂立遺囑,增加遺囑繼承人。
“父母在他們(men) 眼裏很重要,他們(men) 同時也會(hui) 有很多天馬行空的想法,而對物質的關(guan) 注則顯著降低。”中華遺囑庫管委會(hui) 主任陳凱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很多00後把立遺囑視作一種新生事物,認為(wei) 是對生命的尊重和自我認知價(jia) 值的體(ti) 現,並將其作為(wei) 人生裏程中的一個(ge) 重要儀(yi) 式。
“來不及做準備就走了,這是最難過的”
“我害怕來不及做準備(就走了),這是最難過的。”3月23日,90後王蕭來到中華遺囑庫北京第二登記中心,谘詢遺囑登記的相關(guan) 手續。
此前,王蕭完全沒想過遺囑登記這事,“我剛成家幾年,孩子還小,沒什麽(me) 好寫(xie) 遺囑的。”不過,作為(wei) 一家人壽保險公司的經理,在工作和生活中,她見了太多“來不及”的例子。
之前,她的舅舅和姥爺相繼離世,但他們(men) 對於(yu) 自己的財產(chan) 沒有任何安排,除了房子,家人甚至不知道他們(men) 有哪些財產(chan) 、該如何處理,“大家都蒙了,不知道該怎麽(me) 辦”。
害怕這種“來不及”的時刻,她決(jue) 心要提前對自己的資產(chan) 拉好清單、做好安排,“這是防患於(yu) 未然”。
“財產(chan) 清單是遺囑重要的功能之一。”中華遺囑庫江浙滬區域負責人黃海波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實際上,對許多財產(chan) 家人之間是不知道的。”被繼承人通過遺囑可以將自己擁有的比較值錢的財產(chan) 進行整理,並分別傳(chuan) 承。
在家庭關(guan) 係比較複雜的情況下,財產(chan) 不明可能會(hui) 導致繼承人之間相互猜忌,繼而產(chan) 生家庭矛盾和糾紛。“而遺囑能夠幫助定紛止爭(zheng) 、挽救家庭關(guan) 係。”黃海波說。
今年23歲的陳瑞,出於(yu) 保護自我財產(chan) 的需要,在18歲生日第二天就來到中華遺囑庫立下了遺囑。
在陳瑞兩(liang) 歲的時候,他父親(qin) 有了外遇,父母離婚。他的母親(qin) 沒有再婚,而是努力打拚事業(ye) ,積蓄起一定的財產(chan) ,許多都在他名下。
2018年,陳瑞打算去美國讀書(shu) 。臨(lin) 走前,他的母親(qin) 來到中華遺囑庫,想在遺囑中將所有財產(chan) 都指定給他。經過詳細谘詢,母親(qin) 得知,如果他發生意外,他的生父也有一半財產(chan) 繼承權。
在陳瑞的遺囑中,他指定財產(chan) 全部給母親(qin) 或其他指定繼承人,力求最大限度地保護母子兩(liang) 人的財產(chan) 。立下遺囑後,他母親(qin) 心裏的石頭終於(yu) 落了地。
黃海波介紹,通過登記遺囑,年輕人可以避免在遭遇意外等情況後,把財產(chan) 留給不符合意願的繼承人。
“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ge) 先來,風險無處不在。”陳凱說,越來越多人考慮的不僅(jin) 僅(jin) 是怎麽(me) 避開風險,更會(hui) 考慮如果這個(ge) 風險避不開,他們(men) 該做些什麽(me) ,“在這種意識、觀念下,對遺囑的思考就提上了日程。”
“不要哭泣,立遺囑是開心的事情”
“在我們(men) 的觀念裏麵,大家把遺囑當成一個(ge) 生命即將走向盡頭的人才要去做的事。”10多年前,陳凱是一名從(cong) 事海外IPO、合規業(ye) 務的律師,在澳大利亞(ya) 的時候,他發現“幾乎人人都立了遺囑”。
“回到國內(nei) ,我接觸了好幾個(ge) 繼承權糾紛的個(ge) 案”,在許多案子中,陳凱看到一大家子人為(wei) 了遺產(chan) 鬧得不可開交,“明明都是最親(qin) 的人,卻為(wei) 了財產(chan) 相爭(zheng) 反目成仇,甚至記恨一輩子。”他認為(wei) ,遺囑是中國人必須要麵對的一個(ge) 課題。
2013年,在陳凱的推動下,中國老齡事業(ye) 發展基金會(hui) 和北京陽光老年健康基金會(hui) 共同發起主辦了中華遺囑庫。如今,已走過了10年。
《2022中華遺囑庫白皮書(shu) 》顯示,10年間,立遺囑人群平均年齡從(cong) 77.43歲逐年降至68.13歲,立遺囑人群越來越年輕化。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共有23814名60周歲以下人士前來中華遺囑庫谘詢遺囑,登記保管遺囑的數量從(cong) 2017年的279份增加到2022年的3467份,5年間增長了10多倍。
90後崔文姬從(cong) 大學法學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後,已在中華遺囑庫工作了7年多。2017年,當時23歲的她登記了人生中的第一份遺囑,“那段時間我的工作壓力很大,身體(ti) 也不太舒服”。
她把自己的財產(chan) 都留給了父母,“我對他們(men) 有安排,也不想給他們(men) 留下一些麻煩。”她說,如果今後結婚生孩子,會(hui) 對遺囑進行更新修改,會(hui) 給愛人、孩子留下一定份額的財產(chan) 。
“一些不可抗力的事件發生,會(hui) 促使大家提高提前規劃財產(chan) 、預防意外的意識。”崔文姬注意到,經曆了疫情之後,人們(men) 對於(yu) 一些意外事件或者是風險的防範意識明顯提高了。
“今年年初,我們(men) 接待了一大批來提取遺囑的市民。”崔文姬說,春節後,來中華遺囑庫谘詢的人“比以前多了很多”,“一開始家人立遺囑的時候,他們(men) 可能不以為(wei) 然,但是當家人走了,他們(men) 提取了遺囑、看到了遺囑的作用,不少人轉變了此前的想法,認為(wei) 提前寫(xie) 一份遺囑還是很有必要的”。
“許多人認為(wei) ,生命隻有一次,如果我什麽(me) 都沒有做、沒有說就走了,太遺憾了。”陳凱認為(wei) ,當今社會(hui) ,人們(men) 觀念不斷改變、更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把立遺囑看成是人生終點要做的事情,而是對自己的人生進行定期思考和盤點。
“錄像時不要哭泣,立遺囑是開心的事情”。這句話,寫(xie) 在中華遺囑庫電子屏幕上,正成為(wei) 越來越多人立遺囑時的心中所想。
(為(wei) 保護受訪者隱私,李紅、王皓、林雨、陳瑞為(wei) 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劉胤衡 記者 先藕潔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