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耐堿“密碼”被找到,鹽堿地有救了
“這是全球10億(yi) 公頃鹽堿地的福音”“這項研究為(wei) 未來培育耐鹽堿植物,打開了一扇大門”“鹽堿地有救了”……在中國科學院召開的新聞發布會(hui) 上,專(zhuan) 家們(men) 對3月24日發表於(yu) 《科學》和《國家科學評論》上的作物耐堿研究成果讚不絕口。
以耐鹽堿作物高粱為(wei) 材料,中國科學院遺傳(chuan) 與(yu) 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謝旗研究員團隊與(yu)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於(yu) 菲菲教授團隊、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歐陽亦聃教授團隊聯合10家科研單位,找到了作物耐鹽堿的“密碼”。他們(men) 發現了作物的主效控堿基因AT1及其作用機製。
更重要的是,鹽堿地實驗證明,敲除該基因可顯著提升高粱、水稻、玉米和穀子等作物在鹽堿地的產(chan) 量。
亟須探索作物耐堿機製
鹽堿地有兩(liang) 種類型,分別是鹽化土壤和堿化土壤。由於(yu) 土壤表層鹽類、堿類集積,很多重度鹽堿地幾乎寸草不生。
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全球有超過10億(yi) 公頃的鹽堿地不能被有效利用,其中堿化土壤麵積約占鹽堿地的60%。
“目前全球在植物耐鹽方麵研究力量集中,已取得了很多成果,發表的論文有2萬(wan) 多篇;但對於(yu) 植物耐堿機製,我們(men) 卻仍然了解甚少,發表的論文僅(jin) 457篇。”謝旗坦言。
為(wei) 何植物耐堿的研究如此欠缺呢?其中一個(ge) 原因是實驗室模式植物如擬南芥,通常並非起源於(yu) 鹽堿地,因此缺乏耐堿遺傳(chuan) 適應性。這讓科研人員無法深入探索作物的耐堿機製,更加難以將研究結果匹配到生產(chan) 中。
揭開高粱耐堿奧秘
為(wei) 了找到合適的實驗室模式植物,謝旗等研究人員瞄準高粱,希望能夠從(cong) 高粱入手,揭開其耐堿的奧秘。
“高粱起源於(yu) 高鹽堿的非洲薩赫勒地區,它能夠適應各種鹽堿地,具有高度豐(feng) 富的耐堿性遺傳(chuan) 資源。”謝旗說。
通過對高粱進行全基因組大數據關(guan) 聯分析,科研人員很快就發現一個(ge) 與(yu) 作物產(chan) 量呈負相關(guan) 的主效調控耐堿的基因AT1,與(yu) 水稻的粒形調控基因GS3同源。
同時,利用特異性熒光探針係統,他們(men) 首次揭示了作物高抗鹽堿的分子機製。在高堿的環境中,作物會(hui) 產(chan) 生有害的ROS(活性氧物質),誘導更高的氧化應激損傷(shang) 。他們(men) 發現,敲除基因AT1可以增強水通道蛋白的磷酸化水平,進而調節水通道蛋白的活性,並將多餘(yu) 的ROS排到細胞外,以降低作物的氧化應激損傷(shang) 。這樣,作物就可以順利地在鹽堿地生存了。
另外,科研人員還發現AT1在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小麥、玉米及穀子中的調控機製,也與(yu) 高粱相似。
大田實驗增產(chan) 效果顯著
在重大理論突破的基礎上,科研人員也進行了大田實驗。在寧夏平羅鹽堿地的實驗結果表明,敲除AT1能夠使高粱籽粒增產(chan) 20.1%,全株生物量增加近30.5%。
同時,科研人員進一步將AT1用於(yu) 改善水稻、玉米和穀子等作物的耐鹽堿性,在吉林大安鹽堿地,水稻不同年份每畝(mu) 增產(chan) 22.4%—27.8%,在寧夏平羅鹽堿地穀子每畝(mu) 增產(chan) 近19.5%。此外,他們(men) 發現,敲除該基因也能顯著增強玉米在鹽堿地的存活率。
科研人員預測,如果全球20%的鹽堿地種植AT1基因改良的作物,可每年為(wei) 全球增產(chan) 至少2.5億(yi) 噸糧食。該基因在提高作物耐鹽堿性方麵有巨大的應用前景,有望為(wei) 支撐國家糧食安全及鹽堿地綜合利用發揮重要作用。(陸成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