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茶上市,“明前茶”“雨前茶”等概念不宜輕信
本報記者 任翀
“2兩(liang) 茶葉2斤包裝。”又是一年春茶上市,茶葉市場過度包裝現象有所抬頭。根據國家標準,茶葉的包裝層數不應超過4層。
針對這一現象,中國消費者協會(hui) 和中國茶葉流通協會(hui) 近日聯合向經營者和消費者發出“倡導茶葉適度包裝,推動綠色文明消費”的倡議:倡導經營者提高新型包裝和簡約包裝比例,降低包裝體(ti) 積重量,節約包裝成本。
記者走訪市場發現,就茶葉選購而言,除了包裝外,還有一些所謂的“亮點”也不宜輕信。
茶葉好不好,與(yu) 包裝沒關(guan) 係
在上海多家茶城,茶葉的銷售方式主要有兩(liang) 種:一種是茶葉與(yu) 包裝分開銷售。經營者說,茶葉按重銷售,然後消費者可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對應的包裝,豐(feng) 儉(jian) 隨意。另一種則是茶葉禮盒,包裝形式各異。有的是將50克或100克茶葉裝入茶葉罐後,再裝進對應的禮盒;還有的則很是考究,雖然包裝層數不多,但包裝重量不輕、體(ti) 積不小。比如,有一款新茶龍井禮盒,標稱的100克茶葉按每份5克,分成20份小包裝,再嵌進帶有軟墊的紙盒,紙盒長約40厘米,寬約20厘米。雖然沒有超過國家標準規定的4層,但掂一掂分量不輕。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禮盒裝茶葉的包裝上隻有籠統的產(chan) 品名稱,如“西湖龍井”“黃山毛峰”等,卻沒有生產(chan) 企業(ye) 、生產(chan) 日期等信息。
有經營者承認,這類禮盒是他們(men) 定製的,“茶葉是我們(men) 去產(chan) 地采購的,包裝是另外的廠家做的。”他們(men) 還表示,如果覺得店裏的包裝不稱心或包裝價(jia) 格太高,可以自己上網挑包裝。
記者遂在電商平台以“茶葉禮盒”“茶葉包裝”等為(wei) 關(guan) 鍵詞搜索,果真選擇很多,既有簡單的鐵皮罐,也有不同類型的陶瓷罐,價(jia) 格從(cong) 幾元到幾百元不等。客服說,除了消費者自己買(mai) 來裝茶葉外,還可以為(wei) 茶葉經銷商定製包裝,“貼標、防護泡沫、外包裝禮盒、手提袋都有,包裝檔次任選。至於(yu) 裝什麽(me) 茶葉,我們(men) 不管”。
“消費者千萬(wan) 不要憑借茶葉包裝來判斷茶葉的品質,包裝不具備參考性。”國家一級評茶師、上海市茶葉學會(hui) 副理事長陳一峰提醒,“消費者更要關(guan) 注茶葉的生產(chan) 信息。對普通消費者來說,不一定能從(cong) 茶葉的外觀或口感來區分茶葉等級,有的經銷商就通過考究的包裝來抬高茶葉檔次。但如果包裝上連生產(chan) 信息都沒有,這樣的產(chan) 品肯定不建議選購。”
無須迷信“明前茶”
新茶上市時,“明前茶”“雨前茶”等概念也是不少茶商打出的賣點——“明前茶”是指清明前采摘上市的茶葉,“雨前茶”是指穀雨前上市的茶葉。這類茶葉價(jia) 格往往不低,“明前茶”尤其高。
“沒必要盲目追求‘明前茶’。不要說普通消費者,即便是評茶師,也未必能區分清明前一天采摘的茶葉與(yu) 清明後一天采摘的茶葉。”陳一峰說,“明前茶”之所以價(jia) 格高,主要是物以稀為(wei) 貴:經過一個(ge) 冬天的休眠,茶樹積累的營養(yang) 成分比較充足,茶芽比較肥碩,所以春天是茶葉采摘加工的最好季節;但是,清明前氣溫比較低,能達到采摘標準的茶芽產(chan) 量較少,所以“明前茶”的價(jia) 格會(hui) 比較貴,“但‘明前茶’不一定比‘雨前茶’或再晚些上市的茶品質好”。他還提醒,眼下“明前茶”的概念已經發生了變化:“隨著茶樹品種的改良,早熟品種多了,不少地區的茶葉在清明前兩(liang) 周就成規模上市,價(jia) 格也隨之下降。所以,單單憑‘明前茶’就開出高價(jia) 不合理,消費者不要被誤導”。
在老字號黃山茶葉敘友茶莊,有一款價(jia) 格十分接地氣的“明前茶”——每斤100元的雲(yun) 南毛峰。不過,產(chan) 品介紹隻寫(xie) 了“新茶”,卻沒有寫(xie) “明前茶”。店員解釋,這是因為(wei) “明前”“雨前”等概念對蘇浙皖的茶區有意義(yi) ,而在雲(yun) 南、陝西、山東(dong) 等茶區,並沒有“明前”“雨前”的概念。在雲(yun) 南,因為(wei) 氣候的緣故,清明節時茶樹已經綠葉滿枝,“明前茶”並不稀奇;但在高海拔地區,茶樹過了清明才全麵發芽。所以,“明前茶”並不一定是高價(jia) ,消費者選購還是得看產(chan) 地和品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