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永生”,一些Z世代開始給“電子遺物”立遺囑
人去世後,除了實體(ti) 遺產(chan) 外,也可能會(hui) 留下“數字遺產(chan) ”——這一話題近年來越來越多地被提及和關(guan) 注。
隨著互聯網發展,人們(men) 生活在現實和賽博的雙重空間裏(編者注:賽博空間(Cyberspace)是哲學和計算機領域中的一個(ge) 抽象概念,指在計算機以及計算機網絡裏的虛擬現實)。當某位“賽博人”離世後,他的朋友圈留言、微博評論、豆瓣標記的喜歡、視頻網站上點讚的視頻、遊戲世界的皮膚……這些帶著個(ge) 人品位偏好兼具價(jia) 值的數字遺產(chan) 都會(hui) 成為(wei) 其身後物。
數字遺產(chan) 《中華遺囑庫白皮書(shu) (2020年)》顯示,2020年度有10.69%的80後在遺囑中提及虛擬財產(chan) 。90後的遺囑中,這一數字則提高到21.35%。
有一天,我們(men) 終將離開這個(ge) 世界,那時你希望自己的數字遺產(chan) 被如何處理,是“數字永生”,抑或全部刪除?
Z世代調查
處理數字遺產(chan) 持不同態度分保留派、刪除派和部分保留派
采訪中,Z世代的年輕人展現出了對數字遺產(chan) 不同的態度。他們(men) 分為(wei) 保留派、刪除派和部分保留派,並且各有理由。
木南上大學時主修新聞傳(chuan) 播。對於(yu) 虛擬遺產(chan) 的話題,她會(hui) 更多地從(cong) 互聯網與(yu) 人類的倫(lun) 理角度出發去理解。
“像紙質相冊(ce) 一樣存在的記憶實體(ti) ,現在已經很少了。”在她看來,從(cong) 社交媒體(ti) 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過世後,可以留存屬於(yu) 自己的信息,但某些涉及個(ge) 人隱私的圖片、視頻等在處理時,卻需要更加審慎。
“從(cong) 我個(ge) 人角度而言,我對這件事持雙麵態度。”楊逸安認為(wei) ,數字遺產(chan) 能夠盡可能地還原一個(ge) 完整且豐(feng) 富的個(ge) 體(ti) ,而不僅(jin) 僅(jin) 是靠他人的主觀評論或描述,這些印記客觀而真實。“當然,因為(wei) 人不是隻有一麵,所呈現的東(dong) 西可能並不全部想讓大家看到。” 楊逸安覺得,那些“可能會(hui) 破壞人設”的東(dong) 西會(hui) 讓他有顧慮,而他會(hui) 思考哪些東(dong) 西是真正想要作為(wei) 數字遺產(chan) 保留的、成為(wei) 延續“我”而存在的事物。
當然,他也會(hui) 擔憂隱私問題,希望一些個(ge) 人化的信息能夠被刪除,“這是尊重自己的表現。”楊逸安一直有個(ge) 設想,30歲之後,每五年或每十年,錄一段視頻。在那個(ge) 當下,把自己的人生感悟總結記錄下來,假如真有發生意外的那天,可以把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全部在視頻中展現出來,讓真正在意他的人,永遠保留那份記憶。
“如果沒有意外發生,這也會(hui) 是我不斷成長、變老的印記,我覺得也很有價(jia) 值。興(xing) 許我以後的墓碑上會(hui) 放一個(ge) 二維碼,或者在我死之前做一個(ge) 網站,把我想留下、想展現的都記錄到那上麵,想想還是蠻有意思的。”
“我希望能把自己視頻網站上點讚收藏的視頻製作成集錦,生成二維碼,放在我的墓碑上。”和楊逸安的想法不謀而合的還有Rose,“大家來看我的時候,掃碼就是掃墓了,順便看看我以前在網站上喜歡的內(nei) 容,應該就會(hui) 想起我。”
有人想要保留,有人則傾(qing) 向於(yu) 刪掉自己的全部數字遺產(chan) 。“也許當我死去之後,我得到的是解脫,但對愛我的人來說可能卻是一種莫大的痛苦,所以我希望它被刪除。”在林嘉看來,自己的數字遺產(chan) ,尤其是聊天記錄以及自己在社交軟件上的帖子可能會(hui) 展現自己的一些陰暗麵,所以不如直接刪掉。所以,她想生前將社交賬號和密碼告知信任的朋友,待自己去世後,由朋友在社交賬號上發布自己的死亡訊息,而後刪除所有的賬號。
“我會(hui) 偏向於(yu) 刪除這些數字遺產(chan) 。”天光之前比較擔心自己的遊戲賬號無人“繼承”,現在他覺得,被遺忘也挺好的,他也希望能在生前就決(jue) 定好自己數字遺產(chan) 的去向,“必須警惕這個(ge) 技術失控帶來的存在性危機”。
“莊子說過,吾以天地為(wei) 棺槨,以日月為(wei) 連璧,星辰為(wei) 珠璣,萬(wan) 物為(wei) 齎送。”天光還從(cong) 尊重自然法則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保留生命原有的樸素感,尊重自然和遺忘的規律。
運營方追訪
開設逝者紀念賬號體(ti) 現了虛擬世界的人文關(guan) 懷
《尋夢環遊記》中有這樣一句台詞,“當活人的世界裏再沒人記得你時,這就是終極死亡”。
在年輕人聚集的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上,當UP主離世,麵對數字遺產(chan) ,有多項處理虛擬遺產(chan) 的創新:2020年,b站為(wei) 離世的UP主開啟紀念賬號功能,以緬懷他們(men) 。在那之後,當有UP主去世,逝者家屬便可以將其賬號申請為(wei) 紀念賬號。據了解,這是國內(nei) 首家上線此類功能的互聯網平台。對於(yu) UP主“身後遺物”功能升級迭代,也體(ti) 現了虛擬世界的人文關(guan) 懷。
幾年前,一名俄羅斯的UP主去世後,仍有很多粉絲(si) 在他的視頻下方留言評論。“因為(wei) 你的鏡頭,我才看到了外麵的世界。跟隨你的鏡頭,我來到了日本。”還有不少粉絲(si) 在視頻下方留言,多是感謝已過世UP主的分享。
“其實我們(men) 的初衷很簡單,並不是為(wei) 了解決(jue) 什麽(me) 具體(ti) 問題,而是真切地想要留下逝者生前的痕跡,也給生者一些有溫度的關(guan) 懷。”在談及設立紀念賬號功能的初衷時,b站相關(guan) 項目負責人小小說,他們(men) 發現,一些UP主去世後,視頻內(nei) 容仍留在b站的賬號裏,仍會(hui) 有很多用戶喜歡這些去世UP主的視頻,並在視頻下方留下溫暖的話語。就是因為(wei) 看到這些 ,b站才在2020年年底,正式開設紀念賬號的功能。
“在情感方麵,這是一個(ge) 做加法的事。”小小說,這個(ge) 產(chan) 品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件很溫暖的事情,在完全虛擬的賽博世界,有些真真實實可以影響他人的東(dong) 西被留存下來,無論是逝者還是生者,情感上都會(hui) 有所寄托。
但小小也提到,由於(yu) 使用場景涉及死亡的話題,所以他們(men) 並不會(hui) 做過多的運營,也不會(hui) 設置專(zhuan) 門的賬號收錄過世UP主的視頻信息和內(nei) 容,避免用戶有被冒犯的感覺,“因為(wei) 每個(ge) 人對待死亡的態度是不一樣的”。
雖然沒有官方的宣傳(chuan) 和提示,但紀念賬號功能仍然憑借獨特的功能性得到了很好的傳(chuan) 播。“大家可能會(hui) 自發地傳(chuan) 播。”負責人小小介紹,這個(ge) 功能還引發了一些用戶的思考。
很多網民覺得紀念賬號功能是一個(ge) 不錯的嚐試,還有一些UP主專(zhuan) 門發視頻來討論紀念賬號。多數人認為(wei) ,在自己喜歡的UP主去世以後,仍能看到他們(men) 生前拍攝和製作的視頻,是一件非常有意義(yi) 的事情。
2022年4月13日,b站紀念賬號功能改版,用戶可以對自己的賬號根據選項進行設置,原來的單一保留賬號信息變為(wei) 全部保留所有內(nei) 容、保留所有內(nei) 容刪除彈幕評論和注銷賬戶三個(ge) 選項,給了用戶更多的主動選擇權。
“改版以後,我們(men) 在後台可以看到,有的用戶開始選擇了第一個(ge) 選項,但過幾天又更改為(wei) 第三個(ge) 選項。”據介紹,b站不會(hui) 限製用戶的選擇次數和時間,出於(yu) 尊重,會(hui) 自動將最近一次的選擇作為(wei) 執行賬號信息處理的標準。
“我們(men) 的用戶以年輕人居多,近九成用戶會(hui) 選擇將自己的賬號信息全部保留。而且大家對死亡這個(ge) 話題並不避諱。”項目負責人小小發現,如今的年輕人更願意將自己的精神生活搬到網絡上,也更願意探討死亡的問題。
b站設立紀念賬號過程中,也有很多數字倫(lun) 理方麵的討論:比如個(ge) 人賬號究竟是個(ge) 人意誌的延續,還是將其視為(wei) 遺產(chan) ,可以被繼承或被注銷,這些在開設這一功能之前就被考慮到了。
“對於(yu) 有用戶反映,不想保留社交賬號上的某些內(nei) 容、需要有人協助及時清空的問題,我們(men) 也在關(guan) 注相關(guan) 的法律規定,不斷進行摸索。”小小表示,他們(men) 也會(hui) 關(guan) 注國外的案例,但中外對待死亡的態度有所差別,對一些功能設置會(hui) 十分謹慎克製。比如,是否將去世UP主的頭像變成灰色?網站相關(guan) 負責人經過討論後決(jue) 定,還是要尊重UP主生前的意誌,不能強行抹掉他們(men) 生前喜歡的頭像顏色。
對話專(zhuan) 家
“數字遺物”存在法律確權和估值問題
為(wei) 自己身後的數字遺產(chan) 做好規劃,不僅(jin) 關(guan) 乎個(ge) 人,更關(guan) 乎未來。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陳靜一直在關(guan) 注虛擬遺產(chan) 和科技倫(lun) 理方麵的相關(guan) 問題,並在這一領域發表了諸多著述。針對虛擬遺產(chan) 這一話題,陳靜接受了北京青年報記者的專(zhuan) 訪。
北青報:您最初是怎麽(me) 關(guan) 注到數字遺產(chan) 這一話題的?
陳靜:幾年前,一位朋友的離世讓我關(guan) 注到虛擬遺產(chan) 。朋友去世後,他的一些未出版的影像和文稿要怎麽(me) 處理的問題讓我意識到,在人死之後,數字內(nei) 容的處理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除了個(ge) 人層麵,數字遺產(chan) 也是一個(ge) 社會(hui) 話題,盡管我國法律條款中尚未對“數字遺產(chan) ”作出明確的界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僅(jin) 對可繼承的遺產(chan) 範圍作了概括性規定,即“遺產(chan) 是自然人死亡時遺留的個(ge) 人合法財產(chan) 。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根據其性質不得繼承的遺產(chan) ,不得繼承”),但實際上,數字遺產(chan) 已成為(wei) 人們(men) 在生活中不得不麵對的問題。
北青報:在您看來,哪些可以成為(wei) 我們(men) 在虛擬世界的“身後遺物”?
陳靜:這個(ge) 問題既簡單也複雜。原則上來講,我們(men) 在鍵盤上敲的字、留下來的語音、數字形式的內(nei) 容在人死後都可以被視作數字遺產(chan) 。但是這裏有法律確權的問題,就像我們(men) 的這段對話,假設以錄音形式保存在你的手機裏,原則上是我們(men) 雙方共有所有權,在我們(men) 都沒有盈利的情況下,雙方可以把錄音用作自己的用途。
此外,能不能視為(wei) “遺產(chan) ”還有一個(ge) 估值的問題:如果這段錄音不產(chan) 生經濟價(jia) 值,就沒辦法進行估值,就不構成財產(chan) ,這也是數字遺產(chan) 麵臨(lin) 的很重要的問題。現在,與(yu) 數字遺產(chan) 有關(guan) 的案子,大多是在遊戲裝備方麵,因為(wei) 這是可以估值的資產(chan) 。但是像我們(men) 提到的電腦文檔、語音聊天記錄、網絡評論,隻要不進入市場流通、不進行定價(jia) ,嚴(yan) 格意義(yi) 上講在法律上都不能叫遺產(chan) ,所以個(ge) 人的數字遺產(chan) 是個(ge) 很模糊的界定。
個(ge) 人可定期將自己的數字信息進行存儲(chu) 分類
北青報:越來越多Z世代關(guan) 注自己的數字遺產(chan) ,您覺得這說明什麽(me) ?
陳靜:這個(ge) 是必然。數字素養(yang) 在代際之間的差別非常大。年輕的一代對於(yu) 數字時代的敏感度和接受度都要高很多,他們(men) 肯定也會(hui) 更自覺地去進行數字化思維。不管Z世代關(guan) 注的動機是什麽(me) ,重要的是關(guan) 注之後他們(men) 做了什麽(me) 。“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而這一點往往是在虛擬世界中沉溺已久的人們(men) 最常忽視的。
北青報:今天很多數字內(nei) 容都以網絡平台為(wei) 依托,數字遺產(chan) 更理想化的未來,需要平台有怎樣的作為(wei) 呢?
陳靜:平台作為(wei) 商業(ye) 機構,遵循的是商業(ye) 邏輯和商業(ye) 倫(lun) 理。我們(men) 無法對其從(cong) 倫(lun) 理上求全責備,或者說我們(men) 不應該對其抱以希望。相反,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個(ge) 人需要有所作為(wei) 。個(ge) 人用戶首先需要有明確、清晰的數字遺產(chan) 意識,進行數據保護,才能更進一步地對商業(ye) 主體(ti) 提出要求。在沉默情況下的不作為(wei) ,就是一種默許。我們(men) 已經經曆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權利出讓,現在是時候去思考,如何保障我們(men) 的數字資產(chan) 以及遺產(chan) 的權益了。
北青報:我們(men) 活著的時候,可以為(wei) 自己的虛擬遺產(chan) 做點什麽(me) ?
陳靜:我認為(wei) ,第一,可以先列個(ge) 清單,想想自己到底有哪些數字化內(nei) 容,比如不同的社交網站,要回憶一下你到底是在多少個(ge) 網站上有賬戶和密碼,其實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第二,就是要定期把郵件和文字內(nei) 容做本地存儲(chu) 。比如之前MSN關(guan) 閉的時候,很多信息一下子就消失了,所以至少自己要存儲(chu) 備份一下。
第三,就是對數字信息的分類,如果不想讓其他人看到的內(nei) 容,就盡早刪除。如果有些內(nei) 容你希望讓孩子、朋友或者他人看到的,可以提前去講。把自己的數字內(nei) 容做一個(ge) 分類,然後給出對應的辦法。這也是“生前預囑”的一種方式。
第四,如果你是藝術家或者遊戲玩家,有些可以確權有價(jia) 值的內(nei) 容,比如你的數字版權、你的遊戲皮膚,可以做一些確權。你要確認好這些內(nei) 容,在遺囑裏麵要寫(xie) 清楚,是否允許被公開或者希望如何處理。盡管我們(men) 沒辦法左右身後事,但當你把自己的意願講清楚,起碼表達了自己的意願,從(cong) 倫(lun) 理上而言,朋友會(hui) 盡可能不去違背個(ge) 人意願的。
文/本報記者 張知依 實習(xi) 生 田璐瑤 張煜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