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圖書館舉辦保護與傳承成果特展——十部珍本盡顯古籍之美
光明日報記者 劉勇 光明日報見習(xi) 記者 陳堅
4月8日,在遼寧省圖書(shu) 館一樓展廳,觀眾(zhong) 正念著宋代古籍《抱樸子內(nei) 篇》卷末刻書(shu) 牌記,想象著古代圖書(shu) 出版場景。當日,遼寧省圖書(shu) 館“繼往開來,國韻書(shu) 香”古籍保護與(yu) 傳(chuan) 承特展開展,向觀眾(zhong) 展示古籍文獻中所蘊含的曆史文化,以及遼寧省圖書(shu) 館古籍保護與(yu) 傳(chuan) 承成果。
展覽現場,“聊齋誌異”四個(ge) 字旁圍繞著大量觀眾(zhong) ,大家都想一睹《聊齋誌異》手稿真容。手稿頁麵字跡清秀流暢,並無修改塗抹,有用紅筆標注的句讀痕跡。清鹹豐(feng) 年間,蒲氏七世孫蒲價(jia) 人攜《聊齋誌異》手稿遠走東(dong) 北,盛京將軍(jun) 依克唐阿派人強借手稿上半部,後佚失。新中國成立後,蒲氏後人將《聊齋誌異》所餘(yu) 半部手稿捐獻給國家,經鑒定是極為(wei) 珍貴的定稿本。《聊齋誌異》手稿也是中國古典文學著作中唯一存世的手稿。
本次展覽“珍貴古籍”單元以館藏十部鎮館級古籍為(wei) 主線,圍繞十個(ge) 點,內(nei) 容上自兩(liang) 漢,下訖明清,包括刻本、活字本、套印本、稿本、抄本等不同版本類型的四十餘(yu) 部古籍。《抱樸子》《揚子法言》《文心雕龍》等十部珍本古籍原件悉數展出。這也是遼寧省圖書(shu) 館的“鎮館之寶”首次集體(ti) 亮相。
這十部稀世古籍,從(cong) 館藏61萬(wan) 冊(ce) 古籍(12萬(wan) 冊(ce) 善本)中精心挑選,跨越了從(cong) 漢代至清朝的曆史時空,是館藏中最具代表性的縹緗精品,盡顯中國古籍之美。
在展覽現場,幾名觀眾(zhong) 被一塊木質雕版吸引。“這是《揚子法言》雕版,旁邊是該書(shu) 的宋淳熙八年(1181年)刻本,是‘五臣集注本’現存最早的刻本。”遼寧省圖書(shu) 館古籍文獻中心專(zhuan) 家劉冰介紹,“此書(shu) 精雕初印,墨色濃潤,為(wei) 南宋浙江刻書(shu) 之上品。現為(wei) 海內(nei) 孤本,在內(nei) 容上可補明、清諸本脫誤,具有極其重要的文獻和版本價(jia) 值。”
遼寧省圖書(shu) 館是全國首批古籍重點保護單位,2007年10月,遼寧省古籍保護中心在遼寧省圖書(shu) 館掛牌成立。遼寧省古籍保護中心通過開展全麵古籍普查、建立珍貴古籍分級保護體(ti) 係、改善古籍保管保護條件、加快古籍文獻開發整理與(yu) 數字化、壯大古籍保護人才隊伍等一係列工作,將古籍保護工作推進到新的高度,讓珍貴古籍更多進入大眾(zhong) 視野。截至2021年,遼寧全省有553部古籍入選國家級珍貴古籍。
展覽現場,來自遼寧省圖書(shu) 館的修複師對著殘破的線裝書(shu) 不停刷塵、補孔、粘頁、釘線……修補著“古籍”中的蟲蛀、缺損,為(wei) 它配護頁、封麵,向觀眾(zhong) 展示古籍修複技藝。
多年來,遼寧省圖書(shu) 館的修複師們(men) 使用不同技法、材料和工具,以精湛技藝修複了曾經嚴(yan) 重破損的各類珍籍,讓大量古籍重煥新生。這些珍貴古籍正是曆經幾代遼圖人的心手相傳(chuan) 、精心嗬護,才得以在世人麵前展現出最好的狀態。
“古籍作為(wei) 遼寧省圖書(shu) 館的藏書(shu) 重點之一,七十多年來,在幾代遼寧省圖書(shu) 館古籍工作人員潛心搜集下,古籍文獻的收藏量已達到61萬(wan) 餘(yu) 冊(ce) 。”遼寧省圖書(shu) 館副館長郭彧說,希望借此展覽,來彰顯遼寧有典籍、遼寧有曆史的文化底蘊,吸引更多讀者走近古籍,感知古籍,讓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