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新時代呼喚更多原創科普精品
【文化評析】
作者:鄒貞(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2022年全國優(you) 秀科普作品名單”,100部(套)作品榜上有名。這項一年一度的麵向科普圖書(shu) 的評獎活動自2011年以來已連續開展13年,成為(wei) 國內(nei) 政府部門設立的層次高、延續性強、公信力和社會(hui) 認可度好的重要科普獎項之一。評獎是對已有優(you) 秀成果的展示,也對當下和今後的科普創作提出新的要求,引領創作方向、激發創作活力、引導精品創作。進入新時代,需要一批又一批原創科普精品持續湧現。
近年來,我國原創科普作品創作總體(ti) 呈現向好態勢。科普作家、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王立銘曾提到,國內(nei) 讀者常常有一種刻板印象,認為(wei) “最好的一批科學讀物肯定是海外引進的、國外著名科學家或者科學作家創作的”。過去一段時間,引進圖書(shu) 常常占據各類科普讀物排行榜前列,這一現象從(cong) 科技部公布的全國優(you) 秀科普作品中可見一斑。2012年共有30部作品入選,其中9部來自美國、英國、意大利、俄羅斯等國家,引進圖書(shu) 占三成。在今年公布的100部(套)獲獎作品中,引進圖書(shu) 僅(jin) 有6部(套),占比不足一成。10年間,獲獎科普作品總量增多、引進作品占比大幅降低,這些都從(cong) 側(ce) 麵折射出原創科普作品在數量和質量上的提升。
在今年公布的獲獎名單中,一個(ge) 突出亮點是多位院士專(zhuan) 家參與(yu) 科普精品創作,發揮示範引領作用。2021年,國務院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強調“提升優(you) 質科普內(nei) 容資源創作和傳(chuan) 播能力”,提出“扶持科普創作人才成長,培養(yang) 科普創作領軍(jun) 人物”。新時代,科普創作隊伍建設不僅(jin) 需要數量的壯大,更需要具有引領作用的領軍(jun) 人才。本次獲獎作品中,多部(套)圖書(shu) 由院士專(zhuan) 家獨立或共同創作完成,如《醫學的溫度》《深海淺說》《“院士談減輕自然災害”係列》(6冊(ce) )由韓啟德、汪品先、陳顒3位院士分別撰寫(xie) ,《院士給孩子的地球生命課》(8冊(ce) )由戎嘉餘(yu) 、周忠和兩(liang) 位院士共同完成;也有部分作品由院士牽頭完成,如科普繪本《“小細菌大世界”叢(cong) 書(shu) (揭秘人體(ti) 菌群、走進雙歧杆菌的世界)》(2冊(ce) )由叢(cong) 斌院士擔任總主編,組織人體(ti) 微生態與(yu) 免疫調控研究領域專(zhuan) 家完成,《科普中國書(shu) 係·前沿科技》叢(cong) 書(shu) (4冊(ce) )由周琪、丁奎嶺、陳佳洱等5位院士領銜創作。可以說,院士專(zhuan) 家投身科普創作,從(cong) 創作主體(ti) 的層麵發揮引領作用,有助於(yu) 吸引更多科研人員加入科普創作隊伍,有助於(yu) 推動我國原創科普精品由高原走向高峰。
作為(wei) 一項高層次評獎活動,評選結果也從(cong) 主題、內(nei) 容等維度體(ti) 現出方向引領。從(cong) 創作主題來看,獲獎作品兼顧了航空、航天、醫學、海洋、天文等多個(ge) 領域,同時也推出了一批聚焦“四個(ge) 麵向”,把握時代大勢,“以滿足公眾(zhong) 需求為(wei) 導向”的科普佳作,如北京航天飛行控製中心團隊創作的《月背征途》梳理了中國探月工程的裏程碑事件,展示了幾代航天人的接續努力和標誌性成果;《碳達峰、碳中和100問》圍繞“雙碳”這一高熱度話題,以問答的形式深入淺出地闡釋了意義(yi) 、內(nei) 涵以及相關(guan) 政策行動等內(nei) 容;《量子信息簡話:給所有人的新科技革命讀本》以詼諧幽默的語言詮釋了量子相關(guan) 內(nei) 容,使公眾(zhong) 能較好地理解深奧的前沿科技。從(cong) 創作內(nei) 容來看,在傳(chuan) 播科學知識的同時,突出科學精神引領,遴選出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的優(you) 秀作品。《“共和國脊梁”科學家繪本叢(cong) 書(shu) 》(8冊(ce) )以精美圖文的方式為(wei) 科學家撰寫(xie) 傳(chuan) 記,引領孩子從(cong) 小接受愛國主義(yi) 教育;《科技“星”光:這才是我們(men) 應該追的星》介紹了52位科學家的大成就和小故事,譜寫(xie) 了一曲“共和國科技成就的凱歌”“科學家精神的讚歌”;科幻小說《中國軌道號》寄托了中國人的航天夢想,傳(chuan) 遞出代代航天人薪火相傳(chuan) 的航天精神,也展示了科幻對激發青少年想象力、促進全民科學素質提升的獨特作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