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被“卡住”? 求職季調查:沒跟上“社會時鍾”節奏怎麽辦?
“從(cong) 高考到上大學,再到讀研,一路都挺順利,現在卻在找工作上被‘卡住’。”吳浩是南京某高校應屆畢業(ye) 生,他表示自己曾每一步都合上了“社會(hui) 時鍾”的節拍,但目前臨(lin) 近畢業(ye) ,還沒找到工作,讓他有種“沒跟上節奏”的感覺。
“社會(hui) 時鍾”一般是指一種由主要生活事件排序而成的規定性時間表,它約束著個(ge) 體(ti) 要遵守固定的規範,常聽到的“到什麽(me) 年紀做什麽(me) 事”就是“社會(hui) 時鍾”的直觀體(ti) 現。如果個(ge) 人的人生節奏落後於(yu) 社會(hui) 規定的時間線,這種“時差”就容易讓人產(chan) 生焦慮不安的情緒。
“社會(hui) 時鍾”有明顯的時間標尺,當指針指向畢業(ye) 這個(ge) 節點時,就業(ye) 就成了一些人衡量個(ge) 體(ti) 有沒有跟上節奏的標準。在求職季,畢業(ye) 生如何麵對就業(ye) 的“社會(hui) 時鍾”?
65.5%受訪青年覺得自己一直被“社會(hui) 時鍾”推著走
首都師範大學應屆碩士畢業(ye) 生胡玲目前仍在求職。“去年年底,身邊的同學在準備公務員考試時,我在做課題項目,所以對京考、事業(ye) 單位考試幾乎沒有準備,現在再去刷題明顯感覺時間不夠了”。
“像事業(ye) 單位、國企央企這樣的單位,招聘時間相對固定,如果錯過了,就等於(yu) 與(yu) 這些單位無緣了。”胡玲覺得,在這種機製下就得跟上節奏,這樣當機會(hui) 來臨(lin) 時才能把握住,“所以一刻也不敢放鬆”。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hui) 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發布的一項有2001名青年參與(yu) 的調查顯示,65.5%的受訪青年覺得自己一直被“社會(hui) 時鍾”推著走。
00後陳小北同樣有“時間”上的緊迫感。去年12月,她從(cong) 英國碩士畢業(ye) 回國。經曆了4個(ge) 多月的求職,她的目標也在不斷調整,從(cong) “非大廠不進”到“隻要有一定規模、機製比較完善的公司就可以”,原本計劃3月底找到工作,但到目前仍在求職。
在求職的時間點上,陳小北努力想跟上節奏,“如果錯過了這次春招,就要等到下半年的秋招,那時自己就要和2024屆應屆生一起競爭(zheng) 了,壓力會(hui) 更大”。
就讀於(yu)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大學的95後應屆生張子卿說,前段時間北京碩博畢業(ye) 生人數首超本科生的消息,讓自己感受到了就業(ye) 形勢的嚴(yan) 峻。對於(yu) “社會(hui) 時鍾”,張子卿覺得,這一方麵可以讓人在某些時間節點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麽(me) ,但也容易把人限定在框內(nei) ,限製了個(ge) 人想法和多樣性的可能。
正在求職的吳浩每天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查看郵箱。他坦言現在很怕過周五,因為(wei) 這意味著一周就要結束了,“如果這天沒有收到任何消息,就表示下周一又要重新開始了”。
調查顯示,如果沒能在社會(hui) “規定”的時間內(nei) 找到工作,74.8%受訪青年會(hui) 感到焦慮。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蔣建榮分析,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一般有兩(liang) 種情況,一種是崗位供給和需求之間存在差距,供給小於(yu) 需求,這屬於(yu) 結構性失業(ye) ;另一種是求職者的就業(ye) 期待和現實情況存在差距,甚至覺得如果找不到最理想的工作,寧可不就業(ye) 。
蔣建榮認為(wei)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就需要國家來解決(jue) ,比如出台相關(guan) 政策,鼓勵發展經濟,創造更多就業(ye) 崗位,滿足大學生的就業(ye) 需求;如果是第二種,則需要求職者依據自己的能力,及時調整就業(ye) 目標和就業(ye) 期待。“如果發現自身競爭(zheng) 力不夠,可以適當調整就業(ye) 期待,先實現就業(ye) 的目標,在工作崗位上提升自身能力,再向上發展”。
求職“社會(hui) 時鍾”難暫停,超半數受訪青年坦言是經濟實力不允許
在求職最難的時候,吳浩想過要休息一段時間,但麵對時常關(guan) 心的父母,他還是沒有勇氣停下來。吳浩說,父母是普通工人,掙的是辛苦錢,家裏經濟條件一般,不能支持自己“任性”的選擇,“如果我停下來了,就意味著父母要更辛苦”。
張子卿坦言,雖然不太願意被推著走,但還是會(hui) 在心裏默默設置找到工作的預期時間。“對大學生來說,畢業(ye) 時大多是20多歲,已經是成年人了,這意味著要獨立負擔自己的生活。在有工作能力的情況下還要花父母的錢,讓人很有壓力”。
陳小北了解到,國外有不少畢業(ye) 生在畢業(ye) 時會(hui) 留出Gap Year(間隔年,常指西方青年在升學或工作前用於(yu) 實習(xi) 或旅遊的休假),用這段時間旅遊或體(ti) 驗生活,然後再進入職場,“但這在國內(nei) 很難實現”。
“一方麵應屆生身份很重要,很多招聘的門檻會(hui) 限定為(wei) 應屆生。另一方麵,企業(ye) 在麵試時非常關(guan) 注求職者的空白期,會(hui) 不停追問這段經曆的細節。”陳小北覺得社會(hui) 環境讓人不得不一直往前走,“很難暫停”。
對於(yu) 求職“社會(hui) 時鍾”難以暫停的原因,受訪青年首選經濟實力不允許,比例為(wei) 54.2%。其次是害怕競爭(zheng) 力會(hui) 降低,為(wei) 52.1%。比例均超過半數。其他還有:試錯成本太高(44.0%),擔心一步落後,步步落後(42.5%),同輩比較帶來的壓力(39.9%),父母不理解不認可(37.1%),年齡歧視普遍存在(22.7%),不符合社會(hui) 的期待(10.0%)。
95後李玉今年考研二戰失利後,開始加入找工作的行列。錯過了去年的秋招,加上2022屆的身份,讓她覺得在求職時受到很大影響。“不少崗位需求限定2023屆畢業(ye) 生,再加上前幾年疫情不方便出校實習(xi) ,所以實習(xi) 經曆比較少,找工作很吃虧(kui) ”。
為(wei) 彌補經驗不足,李玉也投過一些實習(xi) 簡曆,但都沒有成功,後來被一家公司的人事告知“不接受非在校生實習(xi) ”。目前李玉給自己設置了一個(ge) 求職時間表,她計劃如果到4月底還沒找到工作,就專(zhuan) 心投入考研複習(xi) ,再考一次。
如果沒能按時找到工作,86.7%受訪青年期待獲得父母理解
張子卿的父母都是體(ti) 製內(nei) 的工作人員,她的求職目標也是體(ti) 製內(nei) 的工作,所以在選擇崗位時,父母能為(wei) 她提供很多建議。但張子卿也表示,自己對就業(ye) 的想法會(hui) 和父母有些不同。“我考慮的是近幾年的發展情況。父母則會(hui) 考慮離家遠近、未來長期發展等”。
雖然求職的“社會(hui) 時鍾”具有很強的緊迫性,但讓張子卿覺得比較安心的是,父母提供了很多支持,“比如關(guan) 心我的日常生活、找工作進展,在經濟上也盡可能支持我。最重要的是他們(men) 不會(hui) 催促我,而是希望我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
“剛開始爸媽還會(hui) 問我找工作的情況,現在反而時常勸我順其自然。”陳小北覺得,父母的態度讓自己在找工作時不會(hui) 有太大負擔,“我爸還跟我說,如果實在不行可以回老家,但我想靠自己搏一把”。
李玉表示,雖然自己在求職中麵臨(lin) 很多挑戰,但她沒有特別焦慮。“我父母比較開明,會(hui) 支持我的想法和選擇。”李玉說,父母會(hui) 幫忙改簡曆,緩解自己在求職中的焦慮情緒,“他們(men) 的建議對我來說很重要”。
調查顯示,如果沒能按時找到工作,86.7%的受訪青年期待獲得父母的理解。
“在本科期間,其實很多人都不清楚以後想做什麽(me) 工作,如果有實習(xi) 經曆,能彌補這方麵的不足,在找工作上也會(hui) 更有信心。”李玉希望招聘單位能為(wei) 非在校生提供一些實習(xi) 崗位,讓他們(men) 跟在校生一樣有機會(hui) 實習(xi) ,能嚐試不同的行業(ye) 和崗位,這樣也可以在求職時提供參考。
張子卿留意到,蘇州為(wei) 到當地找工作的畢業(ye) 生提供了短期免費住宿,“這項政策非常好,實打實地為(wei) 畢業(ye) 生提供了幫助”。張子卿覺得,即使沒有找到工作,也能趁這個(ge) 機會(hui) 在當地轉轉,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求職心理壓力,“希望這個(ge) 政策能在更多城市普及”。
如果沒能按時找到工作,大家還期待哪些支持?調查顯示,59.2%的受訪青年期待學校加強就業(ye) 指導和幫助,56.0%的受訪青年希望打破求職中的年齡限製,52.4%的受訪青年期待人才評價(jia) 標準更加多元。其他還有:專(zhuan) 業(ye) 的心理谘詢服務(40.8%),減少對就業(ye) 壓力的渲染(40.1%),社會(hui) 給予年輕人更多包容理解(30.0%)。
此次調查的受訪青年中,男性占43.0%,女性占57.0%。在校生占63.9%,其中應屆畢業(ye) 生占38.9%。(應受訪者要求,吳浩、李玉、陳小北為(wei) 化名)(見習(xi) 記者 王誌偉(wei) 實習(xi) 生 王榮慧 侯中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