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唐筆法”的審美趣味
作者:向淨卿(曲阜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
宋末元初大書(shu) 法家趙孟頫說:“結字因時相傳(chuan) ,用筆千古不易。”中國書(shu) 法技法由三個(ge) 部分構成:筆法、結體(ti) 和章法。筆法是最基礎的部分,往往會(hui) 影響結體(ti) 和章法,因此,從(cong) 古至今,筆法是一個(ge) 被廣泛討論的話題。書(shu) 法史的高峰在晉唐,此時名家輩出,人們(men) 把這個(ge) 時期的經典筆法稱為(wei) “晉唐筆法”。
宋以來的書(shu) 法對晉唐古法更多是一種模仿性的傳(chuan) 承,到明中後期走向了極致,顯得機械、呆板,缺乏生機。明代末年,徐渭、傅山、王鐸等人,率意而作、振臂創新,開創了全新的書(shu) 法“尚態”模式,與(yu) 晉唐風格迥然有別。清中期以來,碑學興(xing) 起,學習(xi) 六朝碑版之風甚,以王羲之、王獻之為(wei) 代表的二王古法一脈似被拋諸腦後。學習(xi) 北碑的風氣流傳(chuan) 至今。晉唐古法看起來被人們(men) 遺忘了,人們(men) 又開始重新“追尋”晉唐筆法。
運筆之法無一定之規
20世紀初,日本學者內(nei) 藤湖南(1866—1934)到中國考察,與(yu) 嚴(yan) 複、羅振玉等有筆墨之交,他帶來了古筆,即雀頭、雞距、柳葉筆等。嚴(yan) 、羅等學者皆不擅長這類毛筆,加之當時北碑之風盛行,內(nei) 藤湖南感歎:“中國無運筆之法己久,撥鐙之解,懸腕執筆之法徒滋紛紛議論,而古法遂不複也。”他認為(wei) ,從(cong) 宋代米芾之後,晉唐筆法在中國就已經開始消失了。而日本“入木道”體(ti) 係一直在傳(chuan) 承,這是空海從(cong) 中國學習(xi) 到的晉唐古法,因此,內(nei) 藤湖南得出結論:要學習(xi) 晉唐古法,須由日本“入木道”入門。“入木道”是江戶以前日本貴族間流傳(chuan) 的書(shu) 法技法學習(xi) 體(ti) 係,江戶後,書(shu) 法技法下沉至民間,書(shu) 法始稱“書(shu) 道”。這種觀點顯然是錯誤的。
縱觀中國書(shu) 法史,從(cong) 甲骨文、金文、戰國秦漢簡牘與(yu) 碑刻到魏晉的名家經典書(shu) 法、樓蘭(lan) 殘紙、敦煌文書(shu) ,再到唐宋以來的名家經典書(shu) 法、碑刻書(shu) 法、各類文書(shu) ,書(shu) 法技法的發展形態是多元的、複線的,這也就造就了書(shu) 法筆法的多樣性、豐(feng) 富性。魏晉、隋唐書(shu) 法筆法是中國書(shu) 法多元發展過程中的結晶,這個(ge) 時期的書(shu) 法家高度提煉了各類技法,形成了成熟的行草書(shu) 、楷書(shu) 技法,流傳(chuan) 後世,成為(wei) 人們(men) 爭(zheng) 相模仿的對象。晉唐古法是我國古代筆法的經典形態,但不是全部。比如,我們(men) 從(cong) 戰國秦漢簡牘中看到的隸書(shu) 、章草、小行草的書(shu) 寫(xie) 形式,也可以說是古代筆法經典形態,但不見於(yu) 晉唐間的經典名家書(shu) 法。因此,我們(men) 須對古代經典筆法的外延進行重新框定,晉唐筆法隻是古代筆法的一種典型形態,而不是唯一形態。
元明清的書(shu) 法,發展形態也是多樣的。例如明末徐渭、王鐸、傅山這類“尚態”的書(shu) 法,以大尺幅作品為(wei) 主。大尺幅作品多以生宣、重墨為(wei) 之,講究的是廳堂觀賞效果;而傳(chuan) 統的小尺幅手卷、尺牘,多以絹帛或熟紙為(wei) 之,講究的是近距離把玩的趣味。明末以來的大尺幅作品,是在晉唐筆法基礎上發展的結果,這類作品用筆動作誇張變形、抖動增多,墨色層次多元。實際上,越往後的作品,技法層次越加豐(feng) 富,晉唐筆法不但沒有消失,反而得到有效繼承、深入發展。
清中期以來,碑學興(xing) 起,書(shu) 法家們(men) 的興(xing) 趣開始轉向學習(xi) 六朝碑版,對傳(chuan) 統以“二王係統”為(wei) 代表的晉唐筆法有所忽視。內(nei) 藤湖南對學習(xi) 北碑之法多持批評態度,他認為(wei) :“浮慕六朝風之徒,亦徒然屑屑於(yu) 碑本之形似,刻畫太過。”學習(xi) 北碑確實容易滑向雕琢之勢,不過,北碑派書(shu) 法對今天的書(shu) 法審美產(chan) 生了重要的影響。北碑能讓我們(men) 看到六朝時期不同於(yu) 二王一脈的書(shu) 法技法,這完善了我們(men) 對於(yu) 古代筆法的認知;北碑派書(shu) 法中,也有一些書(shu) 家融合二王的行草技術與(yu) 碑派書(shu) 法於(yu) 一體(ti) ,比如沈曾植、王遽常等,形成了新的書(shu) 法技法形態,這也是對晉唐古法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
因此,中國書(shu) 法史、書(shu) 法筆法的發展形態是多樣的、複線的,晉唐筆法隻是古代筆法的一種形態,後世也在不斷繼承和發展晉唐筆法,不斷創造出新的樣式,推動書(shu) 法藝術往前發展。
“書(shu) 如其人”的風骨氣韻
書(shu) 法的筆法包含執筆法和用筆法兩(liang) 個(ge) 維度。不同的工具材料,執筆法和用筆法都會(hui) 有差異。即使前述內(nei) 藤湖南所說的雀頭、雞距、柳葉諸種筆確實是古代毛筆的樣式,今人不會(hui) 用,但不意味著我們(men) 不會(hui) 古代經典筆法。這裏麵涉及對古代筆法尤其是晉唐筆法的理解。我們(men) 對古代技法、晉唐筆法的理解不能過於(yu) 機械。晉唐筆法不是隻有一種圖式,不是隻有寫(xie) 得像二王才算真正掌握晉唐筆法。
晉唐筆法起初確實是以二王為(wei) 中心的一套技法準則,是古代經典書(shu) 法技法的結晶。其用筆核心要點是有起、行、收等動作,中間包含提、按、頓、挫、圓轉、方折等運筆技巧,保證絞轉狀態的中鋒行筆,就算是側(ce) 鋒切入也要即時改變筆鋒的入紙狀態,保證中鋒行筆,讓筆畫變得飽滿圓渾、力透紙背,即所謂入木三分。這套動作的有機配合,需要長久練習(xi) ,才能到達理想效果。不過,動作幅度的大小、力量的變化,都會(hui) 影響風格的生成。寫(xie) 小字,則運筆動作的變化不會(hui) 那麽(me) 劇烈,而寫(xie) 大字,則要尋找行筆過程中的強烈變化。不管寫(xie) 什麽(me) 字體(ti) 、什麽(me) 字形,都需有上述這套規矩法則。隻不過動作的輕重緩急在一呼一吸之間就會(hui) 因差之毫厘而失之千裏。唐人的筆法,其實與(yu) 晉人之間也多有差異,晉人的運筆多隸意,強調方折古韻,而唐人的筆法多裝飾味道,強調完整的技法運動。唐代書(shu) 法前後也有巨大差異,比如虞世南、孫過庭、懷素、張旭的行草書(shu) ,差別也很大。但他們(men) 都以中鋒行筆,氣血流暢,方折圓轉,出入鋒毫,無一筆不到位。
晉唐古代筆法,是一套基本的用筆規則,符合這套運筆規則,就意味著掌握了古法,寫(xie) 得像晉唐樣式並不意味著就完全掌握了古法。日本的“入木道”是空海等人入唐學習(xi) 的成果,但是後世對空海的字樣亦步亦趨,雖然也傳(chuan) 承有序,發展出區別於(yu) 唐樣書(shu) 法的和樣書(shu) 法,但是過於(yu) 局促,創新程度與(yu) 中國是沒法比的,這或許就影響到了內(nei) 藤湖南關(guan) 於(yu) 書(shu) 法技法傳(chuan) 承脈絡的判斷,也影響到了他關(guan) 於(yu) 北派書(shu) 法的判斷。
所謂的晉唐古法,其實還有另外一層意涵,指向格調與(yu) 審美趣味。因為(wei) 格調與(yu) 審美趣味往往會(hui) 影響人們(men) 的技法選擇,進而影響到筆法。晉人講求風骨氣韻、唐人講求氣度豪邁。宋代黃庭堅說:“學書(shu) 須要胸中有道義(yi) ,又廣之以聖哲之學,書(shu) 乃可貴。”清代劉熙載說:“書(shu) ,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誌,總之曰如其人而已。”這些論述都很有意義(yi) 。胸中有文墨、胸中有丘壑,自然格調不俗、氣韻不凡。在強調技術層麵的同時,一定要透過技法去觀看作品內(nei) 含的格調與(yu) 審美趣味。晉唐古法所蘊含的審美趣味,是我們(men) 要關(guan) 注的。
以“中正之筆”守正創新
清中期以前,書(shu) 法技法是以晉唐筆法為(wei) 核心的;清中期以後,碑派書(shu) 法興(xing) 盛,這種筆法綜合了甲骨文、金文、漢代碑刻的技法,雜糅了漢魏六朝碑刻的寫(xie) 法,這大大充實了我們(men) 的筆法體(ti) 係。過去有人對北碑派寫(xie) 法存疑,但如果我們(men) 觀察甲骨時代未刻朱跡、晉唐高昌墓磚等書(shu) 寫(xie) 痕跡,就會(hui) 發現,碑派的特殊寫(xie) 法確有其事,不完全是由鐫刻導致的。
現在,又有大量的戰國秦漢簡牘、帛書(shu) 麵世,還有魏晉、隋唐的殘紙、文書(shu) 出土,我們(men) 將這些古代書(shu) 寫(xie) 技法融入今天的創作,將在很大程度上擴大筆法的內(nei) 涵、拓寬我們(men) 的審美視野。
取法於(yu) 新材料,形成新的樣式,並非意味著對晉唐古法的拋棄,相反,是在繼承晉唐古法基礎上進行創新。“筆墨當隨時代”,筆墨技法是隨時改變、因應革新的。隻不過,我們(men) 要把握晉唐筆法的精髓,以晉唐的“中正之筆”守正創新。
(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孫過庭《書(shu) 譜》在海外的傳(chuan) 播與(yu) 接受”〔20BF099〕階段性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