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
作者:何偉(wei)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編審,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消除影響平等就業(ye) 的不合理限製和就業(ye) 歧視,使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hui) 。”貫徹落實這一重要要求,必然要健全城鄉(xiang) 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促進公平和充分就業(ye) 。
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現狀
長期以來,我國勞動力市場的最主要特點就是存在城鄉(xiang) 二元分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勞動力市場中存在特殊情況,一方麵,外出農(nong) 民工數量不斷增加,另一方麵,城鄉(xiang) 收入差距仍然居高不下。學術界對此現象的解釋,多數認為(wei) 戶籍製度等製度性因素導致了勞動力流動未能有效縮小城鄉(xiang) 收入差距,但也有不同意見。勞動力流動縮小城鄉(xiang) 差距需要滿足以下這些條件:第一,遷移要滿足產(chan) 業(ye) 的結構性變化;第二,遷入地的拉力對遷移起主要作用;第三,遷移較少受到製度約束。但是,我國目前的情況並不能很好地滿足以上條件,因此出現了勞動力大量流動和城鄉(xiang) 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並存的現狀。
在勞動力市場建立和完善的過程中,農(nong) 村勞動力就業(ye) 的城鎮化和非農(nong) 化是一個(ge) 重要的特征。勞動力從(cong) 農(nong) 村到城鎮的流動給我國的就業(ye) 結構和農(nong) 村發展帶來深刻變革,影響著社會(hui) 經濟,改變著農(nong) 業(ye) 發展模式,重塑著農(nong) 村居民的生活方式。鄉(xiang) 村就業(ye) 人員占全部就業(ye) 人員的比重從(cong) 1978年以來逐年下降。另外,第一產(chan) 業(ye) 就業(ye) 人員占比也從(cong) 1978年的約70%,逐年下降到2021年的22.9%。第一產(chan) 業(ye) 和鄉(xiang) 村就業(ye) 人員的減少,也給農(nong) 業(ye) 和農(nong) 村發展帶來了直接影響。大多數勞動力在城鎮地區以及在二三產(chan) 業(ye) 就業(ye) ,說明健全城鄉(xiang) 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是必然要求。
健全城鄉(xiang) 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有助於(yu) 實現共同富裕
隨著城鄉(xiang) 勞動力進入勞動力市場的規模程度越來越大,這使得勞動收入成為(wei) 我國居民收入的最重要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以勞動收入中通過受雇或自雇勞動所獲得的工資性收入來看,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wei) 55.9%,從(cong) 城鄉(xiang) 看,城鎮居民這一比重達60.07%,農(nong) 村居民為(wei) 42.04%。從(cong) 宏觀數據看,根據收入法GDP測算的勞動收入報酬占比被學術界普遍采用。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測算發現,近年來勞動收入與(yu) 報酬占比也超過了50%。這與(yu) 用資金流量表測算的勞動收入份額基本一致。目前實現共同富裕的阻礙是較大的城鄉(xiang) 差距、區域差距和不同群體(ti) 的差距。因此,健全統一的勞動力市場,進而縮小城鄉(xiang) 差距,對實現共同富裕有重要作用。
具體(ti) 來說,農(nong) 村勞動力流動可以提高外出打工戶家庭的收入水平,並抑製農(nong) 村內(nei) 部收入差距的擴大,進而對緩解城鄉(xiang) 居民收入差距也有積極作用。從(cong) 長遠看,農(nong) 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就業(ye) 會(hui) 抑製城鎮職工工資增長過快的趨勢。城鄉(xiang) 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的形成和勞動力自由流動,會(hui) 縮小城鄉(xiang) 之間的收入差距,進而縮小農(nong) 村勞動力流向城市的規模。此外,勞動力的順暢流動還能夠擴大中等收入群體(ti) 的比重。
健全城鄉(xiang) 統一勞動力市場的著力點
健全城鄉(xiang) 統一勞動力市場的重點難點在於(yu) 鞏固農(nong) 村勞動力市場,完善農(nong) 村勞動力市場製度體(ti) 係,建立農(nong) 村勞動力市場公共服務機構,並從(cong) 城鄉(xiang) 二元分割走向城鄉(xiang) 一體(ti) 。這需要在我國農(nong) 村剩餘(yu) 勞動力已經基本轉出的情況下,使農(nong) 民工、農(nong) 村本地就業(ye) 勞動力、城鎮勞動力統一在共同的勞動力市場中。
第一,逐步消除顯性的和隱性的城鄉(xiang) 勞動力流動製度障礙。雖然中央層麵已經明確了農(nong) 民工在城市可以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務,但在一些地方的具體(ti) 實施中,仍然存在顯性的和隱性的城鄉(xiang) 勞動力流動製度障礙。應當進一步放寬戶口管製,還原戶籍製度本身應有的作用。
第二,著力縮小城鄉(xiang) 勞動力人力資本差異。我國的農(nong) 民工遷移特征主要是由欠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轉移。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措施之一是提高欠發達地區城市化水平,包括其農(nong) 村人口向外和向非農(nong) 產(chan) 業(ye) 遷移。但是,有待轉移的欠發達地區勞動力受教育水平比發達地區低。因此,在城鄉(xiang) 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下,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開發二次人口紅利和進一步提高勞動者素質。
第三,推進以縣城為(wei) 載體(ti) 的城市化。這有助於(yu) 推動農(nong) 村居民本地城鎮化,以及為(wei) 返鄉(xiang) 農(nong) 民工增加非農(nong) 就業(ye) 機會(hui) ,進而有利於(yu) 城鄉(xiang) 融合發展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縣域是農(nong) 民就地就近就業(ye) 的蓄水池。要在縣域大力發展家政服務、物流配送、養(yang) 老托育等,建立農(nong) 村就業(ye) 服務體(ti) 係,引導具備條件的中心鎮發展小微企業(ye) 集聚區,培育形成帶動力強、就業(ye) 容量大的產(chan) 業(ye) ,為(wei) 返鄉(xiang) 農(nong) 民工創造更多的就業(ye) 機會(hu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