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貫通培養 造就拔尖創新人才
作者:劉世清(華東(dong) 師範大學教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
日前,清華大學正式啟動物理人才培養(yang) “攀登計劃”項目,選拔綜合素質優(you) 秀、物理天賦突出的中學生,通過設置“一人一策”的培養(yang) 方案、本科與(yu) 研究生專(zhuan) 業(ye) 課程的有機融合、進階式學術研究的無縫銜接,以期培養(yang) 更多物理學及以物理學為(wei) 基礎的高科技領域的一流創新人才。
“攀登計劃”著眼於(yu) 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一經推出就備受關(guan) 注。一方麵是因為(wei) 其高起點、個(ge) 性化、大師領銜、貫通式選育培養(yang) 的創新機製;另一方麵更重要的原因則在於(yu) ,當前我國已進入到以創新驅動為(wei) 引領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對拔尖創新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緊迫、更加關(guan) 鍵。拔尖創新人才處於(yu) 人才金字塔的頂端,是引領科技創新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方向的“關(guan) 鍵少數”,是可以在一個(ge) 甚至多個(ge) 領域引發巨變的“最強大腦”。麵對世界科技前沿、國家經濟與(yu) 社會(hui) 發展、國際競爭(zheng) 的主戰場與(yu) 新賽道,更加迫切需要原創性引領、基礎性突破、自主性創新,這對人才培養(yang) 提出質的變化與(yu) 挑戰。對此,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提出,全麵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ang) 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其重要性、緊迫性、戰略性躍然紙上。
拔尖創新人才作為(wei) 國家人才資源中最寶貴、最稀缺的資源,具有常人難以企及的天賦才能,又具有堅韌抗逆、喜歡挑戰、持之以恒的心理特質,雖在社會(hui) 人群中占比極少,但卻代表著一個(ge) 國家核心競爭(zheng) 力的極限高度。相較於(yu) 一般性人才培養(yang)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在理念、製度、內(nei) 容、方法與(yu) 途徑上截然不同,是非常態的,不存在固定的培養(yang) 模式,必須及早發現、精準施策、個(ge) 性化培養(yang) 。20世紀末以來,世界各主要國家高度重視拔尖創新人才的戰略價(jia) 值,紛紛出台專(zhuan) 門培養(yang) 計劃與(yu) 人才新政,如美國的“美國競爭(zheng) 力計劃”、歐盟的“地平線2020”科研規劃、德國的“大學卓越計劃”、日本的“21世紀COE計劃”等,以加大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yang) 與(yu) 引進力度,保持高層次優(you) 秀人才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深入實施了“中學生英才計劃”“強基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yang) 試驗計劃”等一係列人才培養(yang) 計劃。部分頂尖高校也紛紛出台創新人才培養(yang) 項目,如清華大學的“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jun) 人才培養(yang) 計劃”、北京大學的“數學英才班”、西湖大學的“創新班”等,在自主培養(yang) 拔尖創新人才方麵積累了豐(feng) 富經驗。但是與(yu) 發達國家多年來對拔尖創新人才的探索研究、籌劃部署與(yu) 實踐推進相比,我國對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yang) 尚存在一定差距,在科學選拔、貫通銜接、係統培養(yang) 、共育共享等方麵還存在著不足,同時還受到急功近利、應試評價(jia) 等因素的製約影響。因此,當下迫切需要打破桎梏,貫通銜接,加大自主培養(yang) 力度,努力造就更多拔尖創新人才,著力形成科技競爭(zheng) 的人才高地與(yu) 高峰優(you) 勢。
加強誌趣引導,強化使命責任。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首先要解決(jue) 立德與(yu) 方向的問題。“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要讓優(you) 秀學生認識到自身天賦不僅(jin) 是個(ge) 人財富,更是整個(ge) 國家與(yu) 社會(hui) 的財富。要積極引導學生將自身興(xing) 趣、稟賦能力與(yu) 國家社會(hui) 發展的使命擔當結合起來,著眼於(yu) 民族複興(xing) 大任、聚焦國家經濟社會(hui) 重大需要的學科領域,形成有遠大理想、勇於(yu) 擔當、敢於(yu) 創新、樂(le) 於(yu) 奉獻的學術誌趣與(yu) 社會(hui) 責任感。
一體(ti) 化貫通,構建高水平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是一項係統工程,需要各個(ge) 教育階段銜接貫通,需要科學素養(yang) 、創新能力與(yu) 人文素養(yang) 的共同成長,需要發現、選拔、培育與(yu) 評估的係統設計,需要學校、企業(ye) 、科研院所的協同培養(yang) 。要堅持係統性、協同性思維,發揮頂尖高校在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中的主力軍(jun) 作用,創新評價(jia) 選拔機製,深度推進大中小學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上的銜接溝通,積極構建大中小一體(ti) 貫通、科教一體(ti) 、政校企社協同共育拔尖創新人才的高水平培養(yang) 體(ti) 係。
加強組織保障,不斷優(you) 化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環境。當今世界麵臨(lin)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競爭(zheng) 日趨激烈,要充分認識到拔尖創新人才是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戰略性人才力量。積極抓住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的政策窗口期,加強黨(dang) 的全麵領導,籌建由教育、科技、財政、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等政府部門共同參與(yu) 的領導小組,部署拔尖創新人才選拔與(yu) 培養(yang) 的“規劃表”和“路線圖”,統籌協調各級各類學校、科研院所、行業(ye) 企業(ye) 等主體(ti) 的職責要求,不斷匯聚豐(feng) 富資源,優(you) 化培養(yang) 環境,著力推動一批又一批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為(wei)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