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共享廚房”風波漸息,讓公益回歸公益

發布時間:2023-04-19 10:17:00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熊誌

  近日,河南鄭州“共享廚房”負責人之一發視頻稱經營困難並公開募捐,收到大量捐款,有網友質疑其此前曾多次接受捐贈,此事引發巨大爭(zheng) 議。經調查,該“共享廚房”負責人接受贈予款額579888.25元,均未支出。據報道,當地表示將依法依規進行監督監管。

  連日來,“共享廚房”的話題在網上吵得沸沸揚揚,甚至圍繞此事出現了很多謠言,諸如當事人一邊打著公益的旗號索要捐贈,一邊旗下有幾套房、有豪車等。隨著調查結果公布,爭(zheng) 議逐漸平息,但它成為(wei) 了一個(ge) 反思公益慈善操作的重要案例。

  這場輿情風暴持續多天,但核心的爭(zheng) 議點其實很簡單:生意有生意的邏輯,公益有公益的規則,它們(men) 是否應該明確的區分開來?

  一方麵,不少網友為(wei) 該負責人辯解,認為(wei) 他經營的“共享廚房”為(wei) 附近住院的病患和親(qin) 屬提供了一個(ge) 開火做飯的場所,可以滿足病患特殊的飲食需求,價(jia) 格比較便宜,日常消費還會(hui) 送米飯、麵條等。他們(men) 認為(wei) 有些罵聲甚至一些詆毀的謠言,是讓好人難當了。

  這樣說不能算錯。“共享廚房”的生意,裏麵的確包含了愛心的成分,所以最開始時被網友稱作是“愛心抗癌廚房”。問題在於(yu) ,有愛心不意味著就是公益,“共享廚房”本質上依然是一門生意,它和周邊那幾家同類型的“共享廚房”,是市場經濟下的競爭(zheng) 關(guan) 係。

  另一方麵,“共享廚房”經曆劇情反轉後,讓很多網友大呼被騙。因為(wei) 在一開始的媒體(ti) 、自媒體(ti) 傳(chuan) 播過程中,它的生意屬性被刻意隱去了。在這樣的語境下,很多人以為(wei) “共享廚房”就是自掏腰包在虧(kui) 本做公益,以為(wei) 5元錢就能點一份菜,結果最後發現,5元隻是一份素菜的加工費。

  當“共享廚房”被當包裝成公益事業(ye) ,並激發出海量的捐贈熱情時,公益、生意缺少邊界和區分,就容易造成混亂(luan) 的局麵,引發人們(men) 的爭(zheng) 議。

  “共享廚房”當然可以賺錢,也應該賺錢。隻有持續產(chan) 生利潤,經營才能長久,這份包含愛心的便民生意才能夠持續為(wei) 病患們(men) 提供便利服務。關(guan) 鍵是,經營者在一開始就應當交代清楚,明明白白地告訴大家“共享廚房”是經營性質的,是怎麽(me) 經營運作的。接收到捐款後,更應該及時公布捐贈的明細,並真正尊重捐贈人的意願,將捐款用到捐贈人本希望用到的地方。如果經營者這樣做,此事完全不至於(yu) 發酵成一場輿論風暴。

  眼下,經營者的賺錢生意打著公益旗號接受捐贈,形成了一種特別擰巴的狀態,這也有違公益慈善的初衷——按照《慈善法》等相關(guan) 規定,開展慈善活動,“應當遵循合法、自願、誠信、非營利的原則”,公開、透明更是公益慈善的底線。很多人在捐贈時,不知道“共享廚房”是營利性生意,對於(yu) 外界捐贈的明細,當事人也沒有在第一時間公開。如此違背公益慈善原則的封閉化運作,難免會(hui) 引發巨大質疑。

  如今,“共享廚房”風波中的是非,基本已經厘清。它再次重申了一個(ge) 基本常識:公益就是公益,生意就是生意。做生意可以賺錢,但公益事業(ye) 就是非營利性的,是需要公開、透明的,不要輕易地將二者混為(wei) 一談。現在,那些湧向“共享廚房”的錢和物,不妨按照捐贈者本意,免費供應給那些病患家屬,而不是轉化為(wei) “共享廚房”的自身收益。另外,即便共享廚房不是公益場所,但從(cong) 病患家屬有廣大需求的角度考慮,相關(guan) 部門也不妨適當幫扶,同時嚴(yan) 格監督,更好地為(wei) 有需要的群體(ti) 服務。(熊誌)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