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畫筆 用心描繪和美新山鄉
【一線講述】
四位農(nong) 民畫師講述文化惠民、產(chan) 業(ye) 富村的故事——
拿起畫筆 用心描繪和美新山鄉(xiang)
編者按
下地是農(nong) 民,提筆是畫師。近年來,廣袤鄉(xiang) 間逐漸形成這樣一道“亮麗(li) 風景線”——不少農(nong) 民在農(nong) 閑時鋪開畫紙、拿起畫筆,描繪了站起來的自豪、富起來的喜悅、“一天更比一天好”的向往,在豐(feng) 富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也找到了增收致富的好路子,甚至形成了本鄉(xiang) 本土的特色產(chan) 業(ye) ,提高了共同富裕的含金量。讓我們(men) 走進四地農(nong) 民畫師的日常生活,在他們(men) 的畫作之中,感受新時代山鄉(xiang) 的蓬勃與(yu) 美好。
擦亮“中國畫虎第一村”金字招牌
講述人: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北關(guan) 鎮王公莊村農(nong) 民畫師 王建民
手拿毛筆,蘸上少許墨汁,細心勾勒間,一隻猛虎長嘯著躍然紙上……一有空,我就在自家畫室悶頭作畫,尤其喜歡畫姿態各異、威風凜凜的虎。
王公莊村有“中國畫虎第一村”的美譽。這裏是農(nong) 村也是畫院,我們(men) 是農(nong) 民也是畫家。多年前,我和村裏其他村民一樣,麵朝黃土背朝天,一家生計全都維係在地裏的收成上。為(wei) 了貼補家用,我還打過零工,穿街走巷做過小買(mai) 賣。
我打小喜歡畫畫,每到臘月,總會(hui) 畫些灶王爺、門神、年畫,鄉(xiang) 親(qin) 們(men) 很喜歡,漸漸地就有人來定購。1998年是農(nong) 曆虎年,有人向我訂了一幅猛虎圖。雖然虎畫起來比較複雜,卻賣了個(ge) 好價(jia) 錢。於(yu) 是,我和幾個(ge) 農(nong) 民畫師開始轉型,專(zhuan) 門畫虎。在我們(men) 的帶動下,王公莊村漸漸成了遠近聞名的“畫虎村”。
從(cong) 剛開始一幅畫賣幾塊錢,到後來賣數千元乃至數萬(wan) 元;從(cong) 民權到開封,再到鄭州、西安、北京……“老虎畫”越賣越遠,生意越做越大。我們(men) 的新房蓋了、家具添了,小轎車開進院門了,日子也越來越好。
很快,拜師學藝者絡繹不絕,一個(ge) 個(ge) 繪畫工作室如雨後春筍般“長”滿全村。短短幾年間,僅(jin) 有1000多居民的小村子就有七八百人從(cong) 事繪畫和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夫妻畫家、父子畫家、姐妹畫家層出不窮。如今,全村已有中國美協會(hui) 員2人、省級美協會(hui) 員56人、繪畫經紀人60多人。此外,村裏還抓住發展文旅產(chan) 業(ye) 的機遇,打造了王公莊藝術小鎮,創建大學生文創研發基地,和清華大學共同創辦清華美院農(nong) 道學堂,創建藝術品類電商產(chan) 業(ye) 孵化基地。村裏還“量身定製”了一批不同風格的農(nong) 民畫院,吸引遊客住下來,在這裏畫虎、賞景、品民俗,感受洋溢著藝術氣息的農(nong) 家樂(le) 。
這幾年,村裏的新生代畫家越來越多,他們(men) 不但在繪畫技藝上敢於(yu) 突破創新,還特別會(hui) 利用網絡平台推介打開銷路,讓我們(men) 的“老虎畫”走向千家萬(wan) 戶。
拿起希望的畫筆,蘸滿激情的墨汁,我相信,會(hui) 有越來越多農(nong) 民兄弟姐妹和我們(men) 一起描繪美好新生活。
“農(nong) 民畫+”走出產(chan) 業(ye) 範兒(er)
講述人:浙江省衢州市美術家協會(hui) 會(hui) 員、衢州市柯城區餘(yu) 東(dong) 村村民 餘(yu) 紅梅
這兩(liang) 天,我正在畫一幅以春天為(wei) 主題的農(nong) 民畫,準備參加全國農(nong) 民技能大賽。我家裏祖祖輩輩都是手藝人,在濃鬱的藝術熏陶下,父親(qin) 、我、女兒(er) ,都先後和農(nong) 民畫結下了緣分。“白天扛鋤頭,晚上拿筆頭,臥室當畫室,門板當畫板”,說的就是我們(men) 的日常狀態。
20世紀70年代,我父親(qin) 餘(yu) 統德在衢縣文化館老師的指導下,走上了農(nong) 民畫創作之路。去年年底,父親(qin) 畫的8.6米農(nong) 民畫長卷《清明上河圖》著實火了一把。他高興(xing) 地告訴我們(men) :“我畫了快一年,畫的都是身邊事,我想留住鄉(xiang) 村記憶,傳(chuan) 承給下一代。”
十年前,我開始跟著餘(yu) 東(dong) 農(nong) 民畫創作協會(hui) 的老師們(men) 學習(xi) 畫畫。2021年,我參加市裏舉(ju) 行的餘(yu) 東(dong) 農(nong) 民畫創作公益廣告大賽,獲得優(you) 秀獎;當年年底,我成為(wei) 衢州市美術家協會(hui) 會(hui) 員。去年年初,中國文促會(hui) 農(nong) 民畫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落戶餘(yu) 東(dong) ,餘(yu) 東(dong) 農(nong) 民畫的名氣越來越大,讓我們(men) 這些農(nong) 民畫師更有信心了。
為(wei) 了把村莊裝點得像畫一樣美,2018年起,我們(men) 開始在村裏空地上畫畫,打造家門口的“一米菜園”;在白牆上畫畫,建設村莊裏的“十裏畫廊”。現如今,餘(yu) 東(dong) 越來越漂亮,成了全國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
看著餘(yu) 東(dong) 的變化,多地紛紛前來邀請父親(qin) 等老一輩農(nong) 民畫家,創作農(nong) 民畫牆畫、開展古建築修複,這也讓我們(men) 後輩更有自豪感。
成長於(yu) 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我,比較擅長畫新農(nong) 村、智慧鄉(xiang) 村等主題。可我總覺得自己對傳(chuan) 統鄉(xiang) 村生活的詮釋沒有老一輩畫家好。於(yu) 是,我用心留意農(nong) 家生活、村莊變化,努力積累更豐(feng) 富的素材,把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繁榮景象展現出來。
去年,溝溪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陳建鋒告訴我們(men) ,這幾年,溝溪鄉(xiang) 和中國美院等單位合作,開發農(nong) 民畫工藝品、紡織品、紀念品等文創衍生品,已經開發了近百種。這深深觸動了我:隻畫畫也不行,為(wei) 了打響餘(yu) 東(dong) 農(nong) 民畫的知名度,必須在產(chan) 業(ye) 化上做文章。於(yu) 是,我們(men) 嚐試與(yu) 文創企業(ye) 合作,將農(nong) 民畫元素設計成文創產(chan) 品,到現在,已經吸引了20多個(ge) 藝術家工作室入駐,由賣畫轉變為(wei) 賣文創、賣版權、賣風景、賣旅遊。2022年,“農(nong) 民畫+”帶動的文創、旅遊、研學等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達2000萬(wan) 元,人均收入比2021年多了5000多元。
我的小女兒(er) 張欣怡,今年讀七年級。她從(cong) 小接觸農(nong) 民畫,還學習(xi) 了素描、國畫、動漫等知識和技法。她告訴我,長大後,想去高等學府係統學畫畫,學成歸來後,也做一名“扮靚”家鄉(xiang) 的農(nong) 民畫師。我期待著這一天早日到來。
畫作中交融生活與(yu) 藝術
講述人:重慶市綦江農(nong) 民版畫院原院長 桂煥勇
構圖、木刻、調色、拓印,這是綦江農(nong) 民版畫的基本工序,幾十年下來,我已經爛熟於(yu) 心。
還記得1983年,在原蓋石鄉(xiang) 第一次參加版畫培訓時,老師教了我們(men) 刀刻技巧,卻對內(nei) 容不作要求:“你們(men) 想畫什麽(me) 就畫什麽(me) 。”老師的話讓我頗感意外,我索性把最熟悉的農(nong) 村趕場場景畫了下來。那是我第一次放下鋤頭、拿起畫筆,心裏激動又緊張。出乎意料的是,那幅畫得到了老師的表揚。
後來,我被縣文化館選中參加深入培訓,雖然隻是做一名臨(lin) 時工,但還是從(cong) 中學到了很多。綦江農(nong) 民版畫吸收了木版年畫、壁畫、紮染、剪紙、雕花等民間美術技法。早期的農(nong) 民版畫,大多為(wei) 屋簷坎歇涼、看川戲、碾米等農(nong) 村生產(chan) 生活場景,既保留了原生態的文化要素,又有濃鬱的生活氣息,古樸稚拙、誇張浪漫。1984年元旦,綦江農(nong) 民版畫首次亮相中國美術館,極大鼓舞了我們(men) 這些農(nong) 民畫師。這些年來,綦江農(nong) 民版畫還先後赴美國、日本、法國等40多個(ge) 國家展出。
綦江農(nong) 民版畫發展一步,我也跟著成長一步。後來,我從(cong) 臨(lin) 時工變為(wei) 正式工、從(cong) 協助員變為(wei) 版畫院院長。為(wei) 了讓綦江農(nong) 民版畫發展越來越好,我們(men) 積極爭(zheng) 取,成立了以農(nong) 民版畫為(wei) 主要產(chan) 品的綦江工藝美術製品廠,農(nong) 民版畫作品開始銷往全國各地。
如今,綦江農(nong) 民版畫不但是山城重慶的城市名片,更是講述新時代中國農(nong) 民故事的重要窗口。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到版畫創作中來,有農(nong) 民,也有教師、學生等等,版畫還被納入了綦江中小學課程。
文化是綦江農(nong) 民版畫的根與(yu) 魂,生活與(yu) 藝術的交融讓這朵藝術之花灼灼綻放。我雖已年過花甲,仍願成為(wei) 愛花護花的園丁,用心用情守護。
做常寧版畫的“鄉(xiang) 間播種者”
講述人:湖南省衡陽市常寧版畫創作者 劉娟
說起常寧版畫,真是三天三夜都講不完。從(cong) 20世紀60年代發展興(xing) 起至今,經過幾代人的堅守、傳(chuan) 承和創新,它已經成了常寧熠熠發光的“文化名片”。
我是土生土長的常寧人,深深地喜愛常寧版畫。我曾師從(cong) 常寧版畫創始人吳國威先生,還曾現場聆聽版畫家王瓊講授水印版畫,觀摩大師示範。漸漸地,我成為(wei) 一名農(nong) 民畫師,對版畫創作更加癡迷。
創作一幅版畫需要三道工序:畫—刻—印。先要在紙上畫出底稿,轉印到木板上,然後在木板上刻出這幅畫的模板,再用模板拓印出一幅畫。
在我心中,水印木刻版畫,兼具中國畫的“柔”和木刻的“剛”,猶如一位剛柔並濟的女俠(xia) 。我很享受刻刀在木板上雕刻的感覺,刀刀幹淨利落,恣意灑脫;我也喜歡凝視水彩在宣紙上渲染的過程,慢慢顯印的水彩,仿佛擁有了生命。
為(wei) 推動版畫藝術發展,常寧市成立了常寧版畫原創基地和兩(liang) 個(ge) 少兒(er) 版畫培訓基地,常年免費開展培訓,並設立了8個(ge) 創作室和展覽室。以常寧版畫原創基地為(wei) 中心,全市建立輻射基地8個(ge) 、鄉(xiang) 村傳(chuan) 習(xi) 所75個(ge) ,並啟動了常寧版畫數字化建設。
版畫不僅(jin) 是一種藝術,更是百姓生活的一麵鏡子。我習(xi) 慣於(yu) 把本地民俗荷花燈戲、油茶榨油等農(nong) 村生活場景一刀一刀刻印下來,自然風貌、民族風情、鄉(xiang) 村變化,都是我們(men) 的創作主題。
版畫還給常寧人帶來了很多驚喜。比如,常寧版畫作品《油茶花開》多次在全國展出,2013年在深圳的一次展覽,讓常寧籍在外商人對家鄉(xiang) 油茶產(chan) 生了濃厚興(xing) 趣。不久後,回鄉(xiang) 創辦了油茶文化產(chan) 業(ye) 園,帶動村民們(men) 在家門口增收致富。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我們(men) 農(nong) 民畫師也創作了2000多幅關(guan) 於(yu) 精準扶貧、鄉(xiang) 村振興(xing) 等題材的版畫作品,多幅入選全國各類美展,並被多個(ge) 美術館、博物館收藏。常寧市還將版畫融入4A級景區“中國印山”,設立版畫研究基地、創作基地、展示展覽館、交易中心等,實現文化元素載體(ti) 化、文化產(chan) 品進景區。
為(wei) 了讓版畫藝術更好地惠澤山鄉(xiang) 、傳(chuan) 承發揚,我加入了“播種者”的行列,在常寧開設了“版畫公益學習(xi) 班”,經常進社區、進幼兒(er) 園、進農(nong) 民夜校,現場教授版畫製作,還拍攝製作了一些短視頻,讓更多人感受到常寧版畫的魅力,讓藝術的種子在人們(men) 心田紮根。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王勝昔、陸健、張國聖、龍軍(jun) 、禹愛華、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增峰、鄭晨、成蓉、郭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