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政策護航 技術回收 開發新品 三管齊下解決塑料汙染危機

發布時間:2023-04-20 10:01:00來源: 科技日報

  【科技創新世界潮】

  ◎本報記者 劉 霞

  世界經濟合作與(yu) 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生產(chan) 了3.53億(yi) 噸塑料廢物,超過2/3被送往垃圾填埋場或焚燒;1/5的廢物管理不善,被隨意傾(qing) 倒在陸地或水中。OECD預測,到2060年,塑料廢物將增至每年10億(yi) 多噸,必須采取有效政策阻止這一趨勢。

  《自然》雜誌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認為(wei) ,改變可能就在眼前。去年3月,聯合國環境大會(hui) 批準了一個(ge) 曆史性協議:在2024年底前製定一項全球塑料條約。科學家正在調查減少塑料生產(chan) 、使用和處置的最佳政策;也有研究人員專(zhuan) 注於(yu) 利用技術來改善塑料的回收利用,或創造出新型塑料。英國樸茨茅斯大學政策中心主任史蒂夫·弗萊徹說,上述三大解決(jue) 方案缺一不可。

  評估最佳政策

  樸茨茅斯團隊根據科學論文、行業(ye) 報告、新聞文章和專(zhuan) 家意見等,審查了全球130多項與(yu) 解決(jue) 塑料汙染有關(guan) 的政策,發現在大多數情況下,“對政策的監督幾乎為(wei) 零”。弗萊徹表示,如果沒有太多關(guan) 於(yu) 什麽(me) 政策有效的證據,怎麽(me) 能製定一項致力於(yu) 減少全球塑料汙染的全球條約?

  全球塑料政策中心研究員安塔婭·瑪奇指出,一個(ge) 有效政策的例子是,2016年安提瓜和巴布達禁止銷售或使用塑料購物袋,一年後垃圾填埋場丟(diu) 棄的塑料數量減少了15%。有幾個(ge) 因素促成了這一成功,包括明確的實施計劃、公眾(zhong) 支持、嚴(yan) 厲的懲罰措施——罰款1100美元以及最高6個(ge) 月的監禁等。

  皮尤慈善信托基金會(hui) 預防海洋塑料項目2020年的一項分析顯示,實施良好的幹預措施可能會(hui) 產(chan) 生實質性影響。他們(men) 發現,如果不采取行動,到2040年,每年將產(chan) 生約2.4億(yi) 噸管理不善的塑料垃圾(高於(yu) 經合組織給出的數據)。如果減少塑料生產(chan) 、打擊塑料廢物的國際出口、用紙張等材料代替塑料,以及擴大各種回收方法的規模等8種幹預措施都能發揮其最大潛力,到2040年,管理不善的塑料廢物將降至每年4400萬(wan) 噸,與(yu) 不采取行動相比減少約80%。

  競逐回收新技術

  在法國克萊蒙費朗的一家工廠內(nei) ,Carbioses公司正在測試一項技術——使用轉基因酶來分解常見的PET塑料。公司計劃在此基礎上創建世界上首個(ge) 酶回收塑料工廠,預計今年開始建設,並於(yu) 2025年竣工。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哈爾·阿伯爾團隊創造了一種分解塑料瓶的蛋白質,這是一種特殊的酶變體(ti) ,能夠將PET塑料在一周內(nei) 分解,某些情況下,分解時間僅(jin) 為(wei) 24小時。

  根據Carbioses首席科學官阿蘭(lan) ·馬蒂的說法,使用該公司的酶,一個(ge) 20立方米的生物反應器可在100小時內(nei) 降解10萬(wan) 個(ge) 塑料瓶,他們(men) 計劃於(yu) 2025年竣工的工廠每年將分解5萬(wan) 噸PET塑料。

  但基於(yu) 酶的回收仍有局限性。首先這項技術仍然很昂貴,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今年開展的一項研究估計,目前酶回收PET的成本可能是傳(chuan) 統回收的4倍左右;其次,酶回收方法目前似乎僅(jin) 限於(yu) PET和聚氨酯,並不適用於(yu) 聚烯烴等其他塑料。

  設計下一代塑料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傑裏米·魯特巴徹認為(wei) ,解決(jue) 危機的一種方案是設計出全新的塑料。2022年,魯特巴徹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利用植物不可食用的部分,研製出了一種類似PET的新型可回收塑料,其製作工藝簡單且堅固耐熱,潛在用途廣泛——從(cong) 包裝材料和紡織品,到製藥與(yu) 電子產(chan) 品。

  新一代塑料通常被統稱為(wei) 生物塑料,它們(men) 的原材料來自植物、可降解生物材料,降解後也不會(hui) 產(chan) 生有毒殘留物。目前市麵上主要有兩(liang) 大類生物塑料:聚羥基鏈烷酸酯(PHA)和聚乳酸(PLA),主要用於(yu) 食品包裝、餐具和紡織品等領域。

  據估計,生物塑料目前僅(jin) 占每年生產(chan) 的4億(yi) 多噸塑料的1%,盡管生產(chan) 生物塑料產(chan) 生的碳排放低於(yu) 生產(chan) 原始塑料,但大規模生產(chan) 生物塑料也很昂貴。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