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素疊加推動糖價上漲
□ 食糖減產(chan) 和需求增加等多重因素疊加推動了目前糖價(jia) 的上漲。後市,國內(nei) 糖價(jia) 可能將平穩偏強運行。
□要培育國內(nei) 產(chan) 能,一方麵,科學布局食糖產(chan) 業(ye) 帶,穩定糖料蔗生產(chan) 基礎;另一方麵,大力推廣良種良法,提高糖料單產(chan) 。要遵循市場規律,激發主體(ti) 動能,調動糖農(nong) 生產(chan) 積極性。還要優(you) 化政策設計,完善進口管理,做到食糖進口有序、平穩、可控。
4月19日,鄭商所白糖2307主力合約以6787點報收,比3月16日收盤6101點上漲了11.24%。
今年一季度,國內(nei) 食糖價(jia) 格震蕩上升,前3個(ge) 月食糖月度均價(jia) 分別為(wei) 每噸5605元、5817元和6085元,環比分別漲0.7%、3.8%和4.6%。與(yu) 2022年一季度相比,今年一季度國內(nei) 食糖均價(jia) 為(wei) 每噸5835.67元,同比上漲3.26%。
糖價(jia) 上漲的原因是什麽(me) ?會(hui) 有什麽(me) 影響?後期市場價(jia) 格會(hui) 怎麽(me) 走?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張哲晰表示,多重因素疊加推動了糖價(jia) 上漲。一方麵是食糖減產(chan) 。國際上,印度等食糖主產(chan) 國減產(chan) 及延遲出口等因素促使國際糖價(jia) 高位運行;國內(nei) 方麵,受不利天氣等影響,食糖產(chan) 量大幅減少,據4月中國食糖供需平衡表數據顯示,我國今年食糖產(chan) 量可能減至900萬(wan) 噸。另一方麵是需求增加。受經濟形勢好轉等因素拉動,春節假期以來,國內(nei) 食糖市場購銷活躍,食糖需求逐漸恢複,呈現淡季不淡的特點。總體(ti) 看,國內(nei) 食糖產(chan) 量下降而需求逐漸恢複,疊加國際糖價(jia) 高位運行、未來進口預期下降,多重利多因素提振國內(nei) 市場價(jia) 格。“當前糖價(jia) 上漲使得白糖價(jia) 格略高於(yu) 國產(chan) 糖製糖成本,有利於(yu) 緩解食糖產(chan) 業(ye) 高成本、低糖價(jia) 的矛盾。”張哲晰說。
對於(yu) 後市,有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表示,國內(nei) 糖價(jia) 可能將平穩偏強運行。目前,國內(nei) 甘蔗壓榨進入尾聲,食糖減產(chan) 預期明確,產(chan) 不足需的基本麵意味著產(chan) 需缺口將靠進口來滿足。然而,配額外食糖進口價(jia) 格持續高於(yu) 國內(nei) 市場價(jia) 格,進口利潤窗口被關(guan) 閉,進口預期延遲,需密切關(guan) 注第二季度價(jia) 差倒掛情況。當前,產(chan) 業(ye) 鏈上遊心態較穩,報價(jia) 堅挺;中遊貿易商前期累積大量現貨;下遊麵對價(jia) 格快速上漲,有較強觀望心理,采購以剛需為(wei) 主,後期銷售進度是關(guan) 鍵。總體(ti) 看,在食糖減產(chan) 預期、製糖成本和進口糖成本高企支撐下,疊加“五一”勞動節、端午節等節日提振,預計國內(nei) 糖價(jia) 將平穩偏強運行。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巴西新榨季的開啟,其食糖增產(chan) 預期將緩解後期供應,或將對遠期價(jia) 格形成抑製。
糖價(jia) 短期上漲,如何應對?有專(zhuan) 家建議,要培育國內(nei) 產(chan) 能,優(you) 化政策設計。
首先,藏糖於(yu) 地,藏糖於(yu) 技。一方麵,按照《“十四五”全國種植業(ye) 發展規劃》,堅持把穩定糖料種植麵積作為(wei) 重點,並以鞏固提高優(you) 勢產(chan) 區為(wei) 發展方向,科學布局食糖產(chan) 業(ye) 帶,穩定糖料蔗生產(chan) 基礎;另一方麵,強化科技支撐,大力推廣良種良法、糖料蔗生產(chan) 全程機械化、加強糖料蔗精細化生產(chan) 管理、積極推進農(nong) 機社會(hui) 化服務等,提高糖料單產(chan) 。
其次,遵循市場規律,激發主體(ti) 動能。實行“以糖計價(jia) ”的糖料收購定價(jia) 體(ti) 係,優(you) 化農(nong) 、企利益分配機製,搭建農(nong) 企之間勞動、資本、技術之間的緊密聯結。因地製宜開展“蔗下經濟”,嚐試通過套種其他經濟作物的方式,增加單位麵積產(chan) 值,調動糖農(nong) 生產(chan) 積極性。
最後,優(you) 化政策設計,完善進口管理。堅持供求總量基本平衡、加強食糖進口監測預警、維護市場秩序,做到食糖進口有序、平穩、可控。因地製宜開展糖料蔗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提升農(nong) 業(ye) 保險保障水平,進一步穩定糖農(nong) 收益預期,扛穩食糖安全重任。(記者黃俊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