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建好國家植物園,打開通往“植物王國”的門
【光明時評】
作者:李思輝(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4月18日,我國首個(ge) 國家植物園設立一周年。據媒體(ti) 報道,一年來,國家植物園完成了植物種類資源本底調查,新增植物2000多種,截至目前,共收集各類植物1.7萬(wan) 多種,其中珍稀瀕危植物近千種,成為(wei) 全國植物多樣性保護的示範區。
中國是全球植物多樣性最豐(feng) 富的國家之一,中華文明包含著博大精深的植物文化。不論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桃花,還是“彼澤之陂,有蒲與(yu) 荷”的荷花;不論是“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的木瓜,還是“蒹葭蒼蒼,白露為(wei) 霜”的蘆葦——《詩經》中的上百種植物寄托著縷縷相思。《本草綱目》中1094種植物藥,則是一株株祛病救人的“仙草”。在今天,高附加值的菌草、獼猴桃等果茶產(chan) 品,更成為(wei) 農(nong) 民致富增收的“靈草”、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寶貝。
植物多樣性是地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wei) 生態係統第一生產(chan) 者,植物對涵蓄水源、調節氣候、保持水土、吸收和分解汙染物、維持自然生態平衡極為(wei) 重要。過去一段時期,由於(yu) 資源過度利用、環境汙染、全球氣候變化等因素,一些植物物種受到了日益嚴(yan) 重的威脅。一個(ge) 物種就是一個(ge) 基因庫,如果因為(wei) 疏於(yu) 保護造成某物種滅絕消失,其損失無法估量。因此,建立集科研、保護、展示、科普教育於(yu) 一體(ti) 的高質量的植物園是敬畏自然、嗬護生態的體(ti) 現,也是保障生態安全的戰略需要。
植物學家是大自然的使者。對龐大的植物群落中的罕見品種,一般人知之甚少,植物學家們(men) 卻能如數家珍。已故的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吳征鎰畢生致力於(yu) 摸清中國植物“家底”。在雲(yun) 南的熱帶雨林中,因為(wei) 專(zhuan) 注地觀察植物,吳征鎰院士跌了一跤、坐到了地上,同行的人都為(wei) 他捏著一把汗,他卻不急於(yu) 起來,因為(wei) 他跌倒後看見一株白色寄生植物,認出是錫杖蘭(lan) 。作為(wei) 《中國植物誌》第四任主編,吳征鎰院士生前常常感慨:“《中國植物誌》的編研,像唐僧西天取經一樣,是眾(zhong) 多科學家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才完成的。”誠如斯言,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每一個(ge) 植物新物種的發現和確認都離不開餐風齧雪、跋山涉水、甘於(yu) 寂寞的科學家精神。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山水林田湖草沙”被定義(yi) 為(wei) 生命共同體(ti) ,植物多樣性保護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從(cong)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致力於(yu) 熱帶、亞(ya) 熱帶植物保護,到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立足華中,助力亞(ya) 熱帶和暖溫帶戰略植物資源收集與(yu) 利用;從(cong) 秦嶺國家植物園保存大片原始森林,到吐魯番沙漠植物園成為(wei) 荒漠植物資源儲(chu) 備庫——今天的中國,一處處植物保護場所星羅棋布,一扇扇通往“植物王國”的大門正為(wei) 公眾(zhong) 打開。漫步其中,人們(men) 能看到巨魔芋等珍稀瀕危植物,能探究千歲蘭(lan) “可千年不枯”的“耐渴密碼”;與(yu) 此同時,也能對加拿大一枝黃花、扁葉慈姑等外來入侵物種的危害有更清晰的認識,在日常生活中自覺保持警惕。
保護植物就是保護人類的未來。當前全球生物多樣性下降趨勢尚未得到根本遏製,植物保護形勢仍然十分嚴(yan) 峻。加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構建以國家植物園為(wei) 主體(ti) 的全國植物遷地保護網絡勢在必行。因此,當以科普為(wei) 載體(ti) ,調動公眾(zhong) 的參與(yu) 意識,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自覺植綠、護綠、愛綠,積極保護各類植物,在“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的生動局麵中,感受到人與(yu) 植物、人與(yu) 萬(wan) 物的和諧共生之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