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走進兒童臨終關懷病房:“雛菊寶寶”離開世界之前

發布時間:2023-04-21 10:28: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4月20日電(劉歡)近年來,麵對無法治愈的惡性疾病疾病,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guan) 注成人臨(lin) 終關(guan) 懷的相關(guan) 話題。然而,殘酷的現實是,一些兒(er) 童同樣麵臨(lin) 這樣話題。

  讓孩子的疼痛得到舒緩,讓緊繃的家長喘一口氣

  “媽媽,不走,不走。”兩(liang) 歲的航航躺在病床上,用盡力氣對媽媽蔡舟說。

  2020年,35歲的蔡舟被醫生告知,她的兒(er) 子航航患有肝母細胞瘤,並且已經進入到四期,難以治愈。蔡舟與(yu) 丈夫遍尋名醫無果,年幼的兒(er) 子也飽受疾病的折磨,因為(wei) 身體(ti) 的疼痛無法進食和睡眠。

  偶然間,蔡舟觀看了一部關(guan) 於(yu) 講述全國首個(ge) 家庭式兒(er) 童臨(lin) 終關(guan) 懷病房“雛菊之家”的短視頻,便帶著孩子從(cong) 天津來到北京,找到了“雛菊之家”創始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er) 童醫院血液病中心主任醫師周翾。

  入住雛菊之家的第一天,經過療護後,航航終於(yu) 能夠進食和交流,他說:“喜歡這裏。”

  航航睡著了,周翾從(cong) 醫院趕來,看過孩子之後,問蔡舟:“你們(men) 大人有沒有出去喘口氣?”

  蔡舟這才發現,自孩子生病以來的每一天,自己和丈夫都是時刻緊繃的,“聽完這句話我當時特別感動,因為(wei) 從(cong) 來沒有人關(guan) 心過我們(men) 家長怎麽(me) 樣。”

  周翾從(cong) 事兒(er) 童血液病治療已經28年。2013年,她開始深入兒(er) 童臨(lin) 終關(guan) 懷領域的工作,並在次年成立了兒(er) 童舒緩治療專(zhuan) 項基金,致力於(yu) 為(wei) 腫瘤患兒(er) 及家庭提供舒緩治療和臨(lin) 終關(guan) 懷等服務。基金下設“兒(er) 童舒緩治療活動中心”以及“雛菊之家”兒(er) 童臨(lin) 終關(guan) 懷病房。

  “成立舒緩中心主要是想讓生病的孩子能夠得到緩解,讓緊繃的家長能夠有個(ge) 地方喘口氣。”周翾介紹說,中心的舒緩療護工作不僅(jin) 僅(jin) 提供身體(ti) 方麵的治療,更多還有心理上的照護。

  據悉,中國每年新發兒(er) 童惡性疾病4萬(wan) 多例,能治愈的不到80%。但全國能夠提供兒(er) 童安寧療護(臨(lin) 終關(guan) 懷)的病床不足十張。周翾在工作中也遇到了許多重病的兒(er) 童和家庭。當問到孩子最後的時刻最想去哪時,他們(men) 都會(hui) 說:“我想回家。”

  於(yu) 是,在2017年,周翾成立了全國首個(ge) 家庭式兒(er) 童臨(lin) 終關(guan) 懷病房“雛菊之家”。“我們(men) 想陪伴這些孩子平靜地走到終點,盡可能減少他們(men) 臨(lin) 終前的痛苦,同時讓親(qin) 人可以繼續好好生活。”

  在這裏,周翾與(yu) 多位社工、誌願者一起陪著蔡舟,為(wei) 孩子盡可能提供一切幫助與(yu) 支持。當航航從(cong) 昏睡中醒來時,他對著淚流滿麵的媽媽說:“媽媽不哭,媽媽要開心。”

  航航在“雛菊之家”渡過了生命最後的三個(ge) 月。離去的前一天晚上,病房裏麵靜悄悄,大家都已入睡。航航小聲對媽媽說:“媽媽,走,走。”

  不是所有家庭都能直麵病痛與(yu) 死亡

  航航離去的那天,蔡舟出奇的平靜。從(cong) 確診時的難以接受,到最後一刻真的來臨(lin) ,她已經做了無數次的心理建設,也在“雛菊之家”的陪伴之下共同送孩子遠行。“這裏像是救星一般的存在。”

  但是,並非所有家庭都能這樣直麵孩子的病痛與(yu) 臨(lin) 終。“雛菊之家”社工孫陽曾遇到一對父子,孩子因罹患惡性腫瘤已經到了生命的末期,他多次想要勸說父子倆(lia) 來病房,但都被拒絕。

  孫陽每次去家中隨訪時,這位父親(qin) 都會(hui) 問:“你看,我們(men) 孩子是不是已經好一點了?”

  孫陽看著孩子因腫瘤高高隆起的肚子,難以回答。“我當時覺得他很無知,都不了解自己孩子的狀態。”

  銷售出身的孫陽覺得沒有自己說服不了的人,卻在父子這裏遭到拒絕。他不再去探望這對父子。再次偶遇時,他看到這位父親(qin) 抱著已經麵色發青的孩子,踉踉蹌蹌從(cong) 出租車下來,拖著腿一步步往前走著。

  “當時一看我就知道,孩子已經走了。看到這個(ge) 爸爸眼神那麽(me) 茫然無措,那一刻我就明白,是自己錯了。”

  孫陽覺得,自己當初不應該抱著主觀意見要求父親(qin) 應該如何做,忽略了家長與(yu) 孩子真正的意願,“是否到病房接受治療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讓他們(men) 獨自麵臨(lin) 艱難的時刻”。

  後來,他明白,誌願者的工作並非居高臨(lin) 下地給予這些家庭幫助,而是與(yu) 他們(men) 攜手共同麵對生死。

  原來孩子是生命最好的啟示

  周翾在病房裏,見證了許多個(ge) 幼小生命的離去,也在這些孩子身上得到了許多關(guan) 於(yu) 生命的啟示。“不要小看孩子們(men) ,他們(men) 雖然年齡很小,卻能真正做到活在當下,珍惜自己擁有的每一天。”

  她看到,成年人身患絕症後不少都會(hui) 埋怨自己為(wei) 何如此倒黴,而孩子麵對死亡卻更加平靜和坦然。

  曾有一個(ge) 患病的孩子,因腫瘤壓迫到神經,身體(ti) 疼痛的同時情緒波動很大,對父母也常常惡語相向。某天,他突然提出要見周翾一麵。

  虛弱的孩子躺在病床上,眼睛緊閉著。周翾來到他的床前說:“你有什麽(me) 話要對周阿姨說嗎?”

  孩子緩緩睜開眼,問:“周阿姨,我的腿還能不能好起來?”

  父母告訴周翾,孩子最開始感受到的就是腿部不適,在他的認知看來,隻要腿好了自己的病就好了。周翾不願意欺瞞孩子,隻能說:“你的腿可能很長時間都好不起來了。”

  得到答案後,孩子又閉上了眼睛,一言不發,隻躺在病床上用盡所有力氣哭泣。哭完之後,他卻變得非常平靜和溫和,像是變了一個(ge) 人一樣,開始關(guan) 心媽媽是否太辛苦,爸爸的負擔是否太重。

  “那層窗戶紙捅破以後,所有人都變得放鬆了。”周翾回憶說,那個(ge) 孩子知道自己無法治愈後,在意的是今天吃什麽(me) ,媽媽有沒有休息好,誌願者哥哥能不能陪他打遊戲,“他並不是在交代後事,他想過好當下的每一天。這就是珍惜生命最好的啟示。”

  在這間病房裏,不隻有離去和淚水。周翾覺得,她在“雛菊之家”的孩子身上看到了許多生命的潛能,並將每一個(ge) 孩子妥帖地放在記憶的抽屜裏,好好留存。

  “在這裏,孩子在成長,家庭在成長,我們(men) 也在成長。”周翾說。(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人名為(wei) 化名)(完)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