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不屏攝,也是一種新的觀影倫理

發布時間:2023-04-27 10:12:00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朱昌俊

  這些天,你的社交媒體(ti) 有沒有被各種電影院裏“隨手拍”的電影照片、視頻刷屏?近日,隨著《灌籃高手》等影片熱映,觀眾(zhong) 在電影院裏掏出手機拍銀幕的行為(wei) 引發熱議:“屏攝”是情懷,還是跟風?是分享,還是侵權?對此,影片方已發表聲明呼籲“聯合抵製盜錄盜播行為(wei) ”。

  《灌籃高手》的熱播,引發了一批中青年的集體(ti) 懷舊。很多人觀影時忍不住掏出手機拍下銀幕的某個(ge) 畫麵,然後分享“打卡”在社交平台,覺得這是一種“紀念”行為(wei) 。從(cong) 人之常情的角度,這種行為(wei) 或許可以被理解,然而,根據《著作權》等法律的規定,對正在放映的電影進行錄音錄像,已構成侵權。在這個(ge) 問題上,情懷的抒發也好,分享的衝(chong) 動也罷,都應該讓位於(yu) 對法律和電影知識產(chan) 權的尊重。

  在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ti) 普及後,有些觀影者就把屏攝當成一種習(xi) 慣性的行為(wei) 反應。客觀說,絕大多數人在觀影時不自覺地拿起手機拍攝銀幕畫麵,都並非是刻意要傳(chuan) 播電影內(nei) 容,更與(yu) 製作盜版無關(guan) 。但是,這是一個(ge) 觀影倫(lun) 理所遭遇的新挑戰。因為(wei) 隨時隨地拍攝、記錄、分享,在今天已經成為(wei) 一種群體(ti) 性行為(wei) 習(xi) 慣。正是因為(wei) 過於(yu) 習(xi) 慣和自然,觀影活動中,很多人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的屏攝行為(wei) 是錯誤的。電影知識產(chan) 權受到嚴(yan) 格的法律保護,拍攝、記錄和分享電影內(nei) 容,已經與(yu) 此形成內(nei) 在的衝(chong) 突。

  屏攝大有愈演愈烈之勢,我們(men) 不僅(jin) 要看到它對於(yu) 電影版權保護的威脅,也應從(cong) 中激發對觀影禮儀(yi) 的新思考——觀影時隨便拿出手機屏攝,會(hui) 影響到他人的觀影體(ti) 驗。在過去,觀影時盡量少走動、不說話是基本的觀影禮儀(yi) 。此後,手機普及後增加了開靜音、不接打電話等新的觀影禮儀(yi) 。到今天,不屏攝、調低屏幕亮度,則成為(wei) 新的觀影文明。現實生活中本就並不是每個(ge) 場景、每個(ge) 地方,都適合拿手機攝像頭對準、記錄。如果說現代社會(hui) 中還有什麽(me) 是需要“謹慎”使用手機的場景,那麽(me) ,觀影理應是其中之一。

  其實,我們(men) 不妨將觀影看作是短暫擺脫手機的一種選擇,在這個(ge) 場景下,把視線從(cong) 手機的小屏幕移開,專(zhuan) 注於(yu) 電影的大屏幕。而喜歡某部電影,支持某位表演者,最好的辦法也就是認真欣賞電影,而不是屏攝“打卡”。屏攝現象一再引發關(guan) 注,每個(ge) 人或許都可以借此思考,我們(men) 到底有多久沒有在不拿出手機的情況下完整地看完一部電影了?我們(men) 是否能夠在一部電影的時間裏徹底擺脫手機?

  當然,在反對屏攝上,也有必要增加更多文明觀影的提示。比如,影院可以在電影放映前播放的宣傳(chuan) 視頻裏,像提醒注意消防安全一樣,對打電話、屏攝等行為(wei) 作出更直接的提醒乃至普法:一方麵,目前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屏攝是侵權行為(wei) ,是法律所不允許的;另一方麵,更多的提示,能起到一種觀影文明意識的強化作用。(朱昌俊)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