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奔湧出的動人音符
作者:扈瑩雪(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講師)
“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翻開曆史長卷,我們(men) 發現,幾千年來,黃河不僅(jin) 哺育了無數的中華兒(er) 女,還滋養(yang) 了數不清的文藝作品。其中最引人矚目的,要數燦若星辰的音樂(le) 作品和經典曲目。那些黃河奔湧出的動人音符,記載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曆史和厚重的文化內(nei) 涵。
從(cong) 《詩經》的“關(guan) 關(guan) 雎鳩,在河之洲”,到漢樂(le) 府民歌的“孔雀東(dong) 南飛,五裏一徘徊”,從(cong) 唐大曲《霓裳羽衣曲》到宋時的諸宮調,從(cong) 元雜劇到明清鼓詞彈唱、梆子腔等,無不流淌著黃河的基因。
“像風暴中的浪濤一樣震撼人心”
及至現代,出現了兩(liang) 部關(guan) 於(yu) 黃河最璀璨奪目的音樂(le) 作品。那就是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詞的《黃河大合唱》與(yu) 殷承宗等人改編創作的《黃河鋼琴協奏曲》。
1938年,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隊三隊北上,途中看到黃河船夫的勞作,目睹他們(men) 與(yu) 狂風惡浪搏鬥,聽到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產(chan) 生了靈感,創作了詩歌《黃河吟》。這部壯美的詩篇深深打動了作曲家冼星海,他決(jue) 定為(wei) 這首長詩配樂(le) 。在延安的一座簡陋的土窯裏,冼星海抱病連續寫(xie) 作數天,最終完成了八個(ge) 樂(le) 章和伴奏音樂(le) 的全部樂(le) 譜,包括《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水謠》《河邊對口曲》《黃河怨》《保衛黃河》《怒吼吧,黃河》。作品以讚美黃河、哭訴黃河、保衛黃河層層深入,熱情謳歌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曆史,控訴侵略者的殘暴,展現了中國人民奮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堅定決(jue) 心,表達了中華兒(er) 女歌頌黃河、保衛黃河的愛國主義(yi) 情感。
豐(feng) 子愷在《談抗戰歌曲》一文中說:“抗戰以來,藝術中最勇猛前進的要算音樂(le) ……隻有音樂(le) ,普遍於(yu) 全體(ti) 民眾(zhong) ,像血液周流於(yu) 全身一樣。”郭沫若說:“《黃河大合唱》是抗戰中產(chan) 生的最成功的新型歌曲。音節的雄壯而多變化,使原有富於(yu) 情感的詞句,就像風暴中的浪濤一樣震撼人心。”
要讓鋼琴“說”中文,為(wei) 中國人民服務
時光荏苒,30多年後,殷承宗、儲(chu) 望華、劉莊、盛禮洪、石叔誠、許斐星等人以《黃河大合唱》作為(wei) 基礎,改編創作了《黃河鋼琴協奏曲》。
協奏曲是西方古典音樂(le) 的重要演奏形式,有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等。莫紮特、貝多芬、柴可夫斯基、拉赫瑪尼諾夫等大作曲家,都有流傳(chuan) 後世的著名鋼琴協奏曲。《黃河鋼琴協奏曲》是當今國際樂(le) 壇最著名、影響最大的中國音樂(le) 作品之一,與(yu) 《梁祝》並稱我國交響樂(le) 協奏曲的“雙子星”。
實際上,鋼琴作為(wei) 西洋樂(le) 器,在我國曾一度被認為(wei) 過於(yu) 高雅,而不被人民群眾(zhong) 所喜愛。那時,殷承宗曾嚐試用鋼琴演奏人們(men) 喜歡的音樂(le) 作品。他和同事把很多革命歌曲和自己創作的樂(le) 曲通過鋼琴演奏出來。
演奏第一天,就來了上百位觀眾(zhong) ,大家的反響非常熱烈。於(yu) 是他們(men) 連演三天,觀眾(zhong) 最後有幾千人。後來殷承宗收到許多封來信,信中都表達了對演出的支持。這讓殷承宗明白了一個(ge) 道理:中國老百姓需要鋼琴,關(guan) 鍵是你彈什麽(me) 給他們(men) 聽。殷承宗認為(wei) ,鋼琴真正要登上中國老百姓的舞台,需要有一部大型鋼琴原創作品。
殷承宗當初並沒有想到《黃河鋼琴協奏曲》會(hui) 有這麽(me) 大的影響力。他們(men) 那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要讓鋼琴“說”中文,為(wei) 中國人民服務。選擇《黃河大合唱》進行改編,是因為(wei) 殷承宗認為(wei) ,這部作品本身旋律多,情感變化豐(feng) 富,可以充分發揮鋼琴的優(you) 勢。
他們(men) 的創作是從(cong) 1969年夏天開始的。創作的第一步就是體(ti) 驗生活。為(wei) 此,創作組從(cong) 壺口瀑布開始,花了3周時間,一路走到延安。其間,他們(men) 親(qin) 自擺渡,跟纖夫一起在水邊拉纖。他們(men) 吃的是土豆皮拌鹽和辣椒麵。經曆雖然艱苦,卻為(wei) 他們(men) 打下了紮實的創作基礎。《黃河船夫曲》中那些二拍、三拍的節奏,與(yu) 船夫們(men) 劃槳的節奏是一致的。可以說,《黃河鋼琴協奏曲》中的每個(ge) 音符,他們(men) 都在創作過程中摸索過無數遍。
1970年元旦,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殷承宗等人首次演出這首樂(le) 曲,當時他還不滿29歲。李德倫(lun) 指揮中央樂(le) 團合奏。殷承宗、李德倫(lun) 和樂(le) 團成員全部身穿深色中山裝。演出大獲成功。有老魯藝的人感動得流淚,冼星海仿佛又回來了。
在演奏《黃河鋼琴協奏曲》之初,殷承宗等人廣泛征求群眾(zhong) 意見。一位工人來信,提議應該把《國際歌》的主題加入其中,殷承宗隨即就著手修改。那時大家都比較年輕,充滿了創作激情,廢寢忘食。在創作最後階段,殷承宗曾三天沒有離開房間,除了吃炸醬麵就是作曲。
殷承宗認為(wei) ,演奏《黃河鋼琴協奏曲》,不僅(jin) 需要純熟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有對祖國深沉的熱愛,以及對中華民族曆史的深刻理解。
有青年鋼琴家至今記得第一次聆聽殷承宗彈奏《黃河鋼琴協奏曲》的感受。在殷承宗的琴聲中,黃河時而輕吟抒懷,時而沉重歎息,時而怒吼咆哮,宛如近百年中華民族不斷抗爭(zheng) 、不斷奮進的曆史。特別是第三樂(le) 章《黃河憤》,殷承宗用鋼琴模擬出琵琶一樣彈撥樂(le) 器的聲音,旋律的感染力遠遠超越了技法,一下子鑽進聽者的心裏。
指揮大師祖賓·梅塔聽了《黃河鋼琴協奏曲》後久久不能平靜,認為(wei) 它就像《柴可夫斯基第一交響曲》和《李斯特第一鋼琴曲》加在一起的味道。第四樂(le) 章中“東(dong) 方紅”一段尤其壯觀。
隻要旋律響起,人們(men) 的心就凝聚在一起
《黃河鋼琴協奏曲》將民族民歌元素與(yu) 西洋樂(le) 器相結合,不同的樂(le) 章有著不同的主題,音樂(le) 的旋律變化多。
在樂(le) 曲引子中,小提琴和小號利用樂(le) 器的爆發性營造了恢宏的動機,木管半音階急速上下吹奏,表現船上的工人與(yu) 滔天巨浪對抗的情景。隨之勞動號子“劃呦!嗨呦!”響起,鋼琴急促密集的琶音,帶領船工們(men) 的號子聲穿過重重風浪、暗礁險灘,最終看到了前方的曙光。
《黃河鋼琴協奏曲》的第一樂(le) 章是《黃河船夫曲》,這裏用的是象征手法,表現中華民族艱苦奮鬥、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殷承宗等人穿過黃土高原,親(qin) 眼看到黃河九連環的壯闊,聆聽了許多發生在母親(qin) 河兩(liang) 岸的抗戰故事。他感慨道,我們(men) 在艱難困苦時,總能看到勝利的希望。
第二樂(le) 章《黃河頌》講的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史,大提琴演奏引子,內(nei) 斂而深沉,主題由鋼琴深情演奏,一幅江山壯麗(li) 的圖畫徐徐展開。第三樂(le) 章《黃河憤》以《黃河大合唱》中《黃水謠》和《黃河怨》作為(wei) 創作素材,講述了日寇對中國山河的踐踏和人民群眾(zhong) 的奮起反抗,展現了中華民族的鬥爭(zheng) 精神。長笛的吹奏帶出鋼琴明亮的旋律,曲調樸素,訴說人民勞作的景象。日軍(jun) 侵入,鋼琴變為(wei) 深沉的和弦,樂(le) 隊加以呼應,對敵人發出指控。
現在很多年輕音樂(le) 人彈不好第三樂(le) 章。殷承宗認為(wei) ,這是因為(wei) 他們(men) 缺少一種厚重的悲憤情感。為(wei) 了幫助演奏家深入理解作品,每次演出前排練時,殷承宗經常會(hui) 從(cong) 創作者的視角,向樂(le) 團講述《黃河鋼琴協奏曲》創作的背景以及音樂(le) 處理方麵的細節。
最後一章《保衛黃河》中銅管樂(le) 器堅定且莊重,接著鋼琴華彩出現,在這一章中,各種樂(le) 器先後配合鋼琴的演奏不停變化,層層遞進,情緒越來越飽滿,似乎是奔騰咆哮的黃河之浪,奔湧前進,砥礪民眾(zhong) 反抗的決(jue) 心。人民萬(wan) 眾(zhong) 一心,保衛家鄉(xiang) 、保衛全中國的愛國之情在樂(le) 曲聲中達到高潮。
自誕生之日至今,《黃河大合唱》與(yu) 《黃河鋼琴協奏曲》一直排在海外華人最愛聽的曲單之上。無論在哪裏,隻要旋律響起,人們(men) 的心就凝聚在一起。那奔湧在器樂(le) 和黑白琴鍵間的“大河”,讓人們(men) 不由熱血沸騰、熱淚盈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