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年輕人存在“社交卡頓”,那又何妨
【閱讀提示】最新一項民調發現64.2%受訪青年感覺自己存在社交卡頓
光明網評論員: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hui) 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1名18-35歲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4.2%的受訪青年感覺自己存在心理上或行動上的“社交卡頓”,其中26.7%的受訪青年覺得自己在線下社交中有障礙,17.0%的受訪青年感覺線上社交時存在障礙,20.5%的受訪青年感覺線上線下自己都有問題。僅(jin) 有三成青年認為(wei) 自己沒有社交困難。
這份調查至少能夠部分說明,現在的年輕人不會(hui) 社交,也害怕社交。不過這個(ge) 結果也不例外,想想“社恐”已經是個(ge) 非常流行的詞匯了,恐怕很多年輕人對這個(ge) 調查結果都有同感。
亞(ya) 裏士多德說“人是社會(hui) 性動物”,所以社交大概也算是個(ge) 正麵詞匯。所以估計有些人覺得,年輕人不會(hui) 社交,這樣不好,這個(ge) 問題得“治”。
但其實反過來想想,所謂熟能生巧,年輕人不會(hui) 社交、不善社交,側(ce) 麵也在說明他們(men) 不需要社交,或至少是傳(chuan) 統意義(yi) 的社交——在飯桌、酒局之類集體(ti) 活動的場合,八麵玲瓏、長袖善舞。
如今年輕人的生活,還需要社交嗎?追劇、學習(xi) 、運動、看短視頻,早已填滿了時間,哪還有空一本正經地社交呢?生活本就如此忙碌,何必再耗時間和陌生人虛與(yu) 委蛇呢?
深入一層想想,這也不是年輕人變了,而是社會(hui) 變了,社交的社會(hui) 功能被取代了。想想那些時代劇裏的場景,要辦個(ge) 事,就得想辦法找人、請客、送禮。但現在的年輕人會(hui) 如何反應?他們(men) 會(hui) 掏出手機,看看有沒有小程序可以網上辦理。
這就是變化,以往常見的人際規則,逐漸被程序規則所取代。所以人際規則,即大量的社會(hui) 運轉其實依托於(yu) 人的自由裁量,在這個(ge) 時候,社交當然極其重要。但程序規則是無感情的,也是去人格化的,人們(men) 按照標準一步步操作即可,在這個(ge) 時候,社交已經沒有太大意義(yi) 。
這其實和近些年說“年輕人不愛走親(qin) 戚”的道理是類似的,本質上是年輕人不用走親(qin) 戚了。想想看,當家庭互助被更加普遍化的社保、醫保所取代,當一家人湊錢蓋房被公積金貸款所取代,那麽(me) “走親(qin) 戚”怎麽(me) 會(hui) 不式微呢?
所以,年輕人不會(hui) 社交,其實是他們(men) 不用社交,而這某種程度上也是社會(hui) 進步的體(ti) 現。年輕人酒桌上的豪氣幹雲(yun) 、收放自如,也不如把代碼寫(xie) 得清楚漂亮管用。人們(men) 的生活更加依賴於(yu) 更加透明的規則,而不是燈紅酒綠之間的魅影浮動,如此一來哪怕社交變得有些“卡頓”,但社會(hui) 順暢了許多。
所以,也沒必要一本正經地一定要逼年輕人去社交,非得學會(hui) 敬酒的高低、奉承的尺度、一顰一笑的拿捏得當。社會(hui) 去除一些累贅的“規矩”,反倒能真正地規矩起來——一杯酒沒喝到位又怎樣呢,完成kpi不就好了?
年輕人“社交卡頓”,卡頓就卡頓吧,不會(hui) 社交就不會(hui) 吧,不是多大的事。當然也會(hui) 有一些諸如戀愛不順、相親(qin) 失敗之類的副作用,但影響也不見得有那麽(me) 大。仔細想想,現在有多少年輕人其實是在微信上表白的呢?年輕人,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這才是我們(men) 應當追求的目標。
(轉載請注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