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典籍中的“青年”

發布時間:2023-05-06 09:4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錢德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院副教授)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論語·子罕》)孔子十分重視青年人,認為(wei) 他們(men) 前途無量。孔子還說“少者懷之”,讓大家都來關(guan) 懷青年人。

  “青”者,《說文解字》釋為(wei) “東(dong) 方色也”。何為(wei) 東(dong) 方色?明代楊慎說:“木色青,故青者東(dong) 方也。”古人把色彩與(yu) 五行、四季對應起來。“春來草自青”,青色對應東(dong) 方、匹配春季,代表春天草木的顏色,富有生機,代表著旺盛的生命力。《楚辭·大招》有雲(yun) :“青春受謝,白日昭隻。”這是古代經典文獻中最早關(guan) 於(yu) “青春”的描寫(xie) 。李白有“青春幾何時,黃鳥鳴不歇”,杜甫有“青春作伴好還鄉(xiang) ”,這些詩句中的“青春”,都指的是春天。

  今天我們(men) 說的青年人一般多大?我國的《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給出了答案,青年是14至35周歲的人。《韓非子·內(nei) 儲(chu) 說上》中說:“鄭少年相率為(wei) 盜,處於(yu) 萑澤。”三國曹植在《送應氏》中說:“不見舊耆老,但睹新少年。”古代早期文獻常用“後生”或者“少年”來表達今天青年的含義(yi) 。東(dong) 晉葛洪《抱樸子》裏麵提出了“青人”,有學者指出其意思接近於(yu) 今天的“青年”。“青年”概念最早見之於(yu) 唐代牟融《寄張源》中的詩句:“青年俱未達,白社獨離群。”自宋朝開始,“青年”一詞普遍出現在各類典籍文獻中。元代謝應芳有詞“愛爾青年二十餘(yu) ,無心富貴獨耽書(shu) ”“青年去了,青衫破了”。

  馬克思說:“一個(ge) 時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個(ge) 時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李大釗說:“蓋青年者,國家之魂。”

  在曆史長河中,在經典史籍裏,青年是什麽(me) 樣的形象呢?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其中大量詩句表現了青年人淳樸真摯的愛情,反映了青年追求真善美的精神風貌,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意即純真樸實。

  魏晉時期,“竹林七賢”是“魏晉風骨”的代表,用現在時髦的話說,他們(men) 是個(ge) 典型的青年“天團”。據史料記載,“七賢”相聚的時間大約在魏正始九年(公元248年),其中5人當時年齡在27歲以下。

  隋朝開創了科舉(ju) 製度。這一古代中國的製度創新開創了選人不論出身的傳(chuan) 統。“朝為(wei) 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無數年輕的讀書(shu) 人很早就有了通過科舉(ju) 改變命運的機會(hui) 。學者林庚曾用“盛唐氣象,少年精神”概括唐詩特點,這同時也反映出唐朝如青春般朝氣蓬勃、灑脫浪漫的盛世氣象。有人說宋朝是文人墨客的黃金時代,據考證,年僅(jin) 18歲的王希孟畫出了《千裏江山圖》這樣的驚世之作。濃烈的色彩和磅礴的結構,既是對錦繡江山的頌讚,又像是一首青春之歌。

  宋末元初,文天祥寫(xie) 下詩句“相思處、青年如夢”,其中“青年”一詞已接近現代的青年概念。從(cong) 元朝開始,文獻中關(guan) 於(yu) 青年的描述多了起來。元關(guan) 漢卿有“青年敏學,有治才”等詞句。

  清末梁啟超自稱“少年中國之少年”,時年27歲寫(xie) 就《少年中國說》,用充滿希望和活力的語言描繪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少年”形象。

  《黃帝內(nei) 經》中說:“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其中的“趨”字意為(wei) 健步如飛,這主要是描述青年人體(ti) 力充沛、精力充足。青年時期也是學習(xi) 精進的大好時光。孔子說“吾十有五而誌於(yu) 學”,儒家強調學以成人、學而修身立命,從(cong) 《論語》首篇的《學而》到《荀子》開篇的《勸學》,儒家始終重視青少年的學習(xi) 精進。

  西漢劉向在《師曠論學》說道:“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青年人抓住寶貴時間學習(xi) 恰逢其時,若不珍惜時光,則“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shang) 悲”。唐代詩人孟郊在《勸學》中說:“青春須早為(wei) ,豈能長少年。”唐代詩人杜荀鶴在《題弟侄書(shu) 堂》中說:“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唐詩《金縷衣》中說“勸君惜取少年時。”宋代朱熹在《勸學詩》中說:“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明代《增廣賢文》中記載:“枯木逢春猶再發,人無兩(liang) 度再少年。”這些詩文都告知青年人青春一去不返,需要倍加珍惜,提升自己。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