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更好的舞台(金台隨筆)
北京147個(ge) 演出場館推出293台劇目、1170場演出,精彩紛呈;遼寧沈陽啟動文旅消費嘉年華,努力打造“日日有演出的藝術沈陽”;山東(dong) 濟南為(wei) 群眾(zhong) 奉上舞台盛宴,鋼琴童話夜、魔術專(zhuan) 場、爆笑舞台劇、萊蕪梆子等選擇豐(feng) 富……剛剛結束的“五一”假期,各類線下演出市場快速複蘇、勢頭強勁,成為(wei) 消費火熱、經濟回暖的生動例證。
春暖花開,好戲連台,令人心潮澎湃。過去三年受多種因素影響,線下演出不時出現延期等情況。不少直播平台適時推出線上演唱會(hui) ,話劇《茶館》、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等經典劇目也紛紛開啟直播首秀,帶給觀眾(zhong) 不一樣的體(ti) 驗。隻不過,人們(men) 觀看現場演出的需求依舊旺盛。一些劇場院團抓住這一機遇,精心打磨作品,各類線下展演進入相對密集期,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觀演熱潮。
在開場鍾聲中屏息以待,在大幕落下後掌聲雷動,在人潮湧動中一同歡呼……“觀與(yu) 演”久別重逢的雙向奔赴,實實在在地詮釋著舞台表演藝術不可替代的吸引力。一方麵,線上演出跨越了時空限製,但因為(wei) 鏡頭對準的往往隻有一個(ge) 焦點,整體(ti) 的服化道效果、變幻的舞台環境、精彩的現場音效、即興(xing) 的現場互動等因素無法同時兼顧。比如,我們(men) 可以在“雲(yun) 端”欣賞演員的表演細節,卻無法隔空體(ti) 驗《茶館》第一幕八方賓客雲(yun) 集的熱鬧場麵。另一方麵,同伴之間相約共赴的陪伴、同時空內(nei) 同頻共振的感受、不被外界因素打擾的投入,賦予現場觀演更多的價(jia) 值認同與(yu) 情感寄托。正如一位觀眾(zhong) 所言:“線上音樂(le) 會(hui) 更像聽歌,可是每一張演唱會(hui) 門票裏都有我的青春。”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演出市場催生的“互聯網+演藝”的新場景、新模式,並沒有隨著線下演出回暖而消退。無論是360度自由視角、全息互動投影等技術創新帶來的“沉浸式觀演體(ti) 驗”,還是憑借創意驚豔亮相的“唐詩遇上交響樂(le) ”“雲(yun) 上看大戲”等兼具話題性與(yu) 趣味性的線上融合展演,讓演出市場不斷打破以往的局限,展現出更多可能。與(yu) 此同時,一些在線平台開通“雲(yun) 包廂”、數字藏品等新嚐試,充分發揮線上演出個(ge) 性化定製、數字化運營等優(you) 勢,為(wei) 演出院團拓展出一條數字化發展新渠道。調研顯示,不少演藝機構在線下市場恢複後,依然會(hui) 堅持線上演出。通過線上演出突破自我、依靠現場演出吸引受眾(zhong) ,一場雙線並行的演出產(chan) 業(ye) 正在悄然鋪開,不斷引領著行業(ye) 更新迭代、探索升級。
打開各大演藝公號、票務平台,緊鑼密鼓的開票信息、演出排期映入眼簾。線上線下的雙向驅動、排演密度的持續增加,透過一場場掌聲如潮的演出、一個(ge) 個(ge) 不斷刷新的票房數據,我們(men) 看到一個(ge) 活力四射的中國。
《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10日 05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