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蘇州:工業大市勁唱“強糧歌”

發布時間:2023-05-10 09:5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都知道蘇州是工業(ye) 強市,可說起糧食生產(chan) ,蘇州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寧春生一臉自豪:“這些年,蘇州糧食生產(chan) 一點也不含糊,產(chan) 量一直穩步增長。今年全市水稻總產(chan) 量預計13.9億(yi) 斤,創7年來新高!”

  改革開放以來,蘇州工業(ye) 發展一直走在江蘇甚至全國前列。成為(wei) 工業(ye) 強市後,一個(ge) 問題擺在蘇州人麵前:還要不要發展農(nong) 業(ye) ,尤其是水稻種植這樣的“純農(nong) 業(ye) ”?

  蘇州的回答斬釘截鐵:不但“要”,而且是高質量的“要”。

  蘇州有1600多萬(wan) 人口,維持城市安全有序運轉,離不開農(nong) 產(chan) 品的有效供給。要端穩糧食飯碗,就須臾不能放鬆糧食生產(chan) 。

  蘇州寸土寸金。而糧食生產(chan) ,離不開耕地。如何守住耕地紅線?

  11月初,在“草皮之鄉(xiang) ”蘇州常熟辛莊鎮平墅村,記者看到,2600畝(mu) 水稻迎來豐(feng) 收。2019年起,常熟決(jue) 定全麵推進退草還田,平墅村成為(wei) 第一個(ge) 試點。“每收一茬草皮,都會(hui) 帶走一層土,退草還田,就是為(wei) 了確保耕地安全!”辛莊鎮副鎮長陳偉(wei) 忠說。

  近幾年,蘇州通過退草還田、退漁還田、“三優(you) 三保”等行動,新增加10萬(wan) 畝(mu) 水稻田。

  農(nong) 業(ye) 是弱質產(chan) 業(ye) 。論單位麵積收益,種糧食肯定不如建工廠。那麽(me) ,如何調動種糧積極性?

  蘇州的做法之一是工業(ye) 反哺農(nong) 業(ye) 。2010年以來,蘇州在全市範圍建立了生態補償(chang) 機製,在全國率先出台《生態補償(chang) 條例》。蘇州將水稻視為(wei) 人工濕地的一種,進行生態補償(chang) 。每畝(mu) 補償(chang) 420元,使得種糧的比較效益大大增加,穩住了農(nong) 業(ye) 基本盤。

  地處蘇州昆山錦溪鎮最北麵的長雲(yun) 村,2012年前以水產(chan) 養(yang) 殖為(wei) 主業(ye) 。根據《生態補償(chang) 條例》,昆山市級財政給予每畝(mu) 水稻田800元補貼。受此激勵,2012年以來,長雲(yun) 村退塘還田,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2000多畝(mu) 。

  寧春生介紹,蘇州計劃用3年時間,按每畝(mu) 最高1萬(wan) 元的標準,持續對農(nong) 田進行改造,將蘇州的農(nong) 田都建成為(wei) 旱澇保收、穩產(chan) 高產(chan) 的“噸糧田”。

  要實現糧食生產(chan) 可持續發展,僅(jin) 靠補貼還不夠,必須催發內(nei) 生動力。發展高產(chan) 高效優(you) 質農(nong) 業(ye) ,提高單位麵積的產(chan) 出效益,是增強種糧積極性的關(guan) 鍵。而要保證糧食生產(chan) “兩(liang) 高一優(you) ”,離不開科技支撐。

  水稻已經收割,但太倉(cang) 市城廂鎮東(dong) 林村的田野上依然機聲隆隆,多功能旋耕機駛過後的田野鬆軟、平整。“做強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長遠來看,還得靠技術和現代化設備。”太倉(cang) 市城廂鎮東(dong) 林村黨(dang) 委書(shu) 記蘇齊芳坦言。

  依托村裏每年1000多萬(wan) 元廠房和門麵房租金收益,東(dong) 林村購買(mai) 了20多台套先進農(nong) 機設備,村裏的糧食生產(chan) 全程機械化,2200畝(mu) 水稻隻需要9個(ge) 農(nong) 民打理。

  在東(dong) 林村剛收割完的稻田裏,記者看到,已經開始用農(nong) 業(ye) 機械播種小麥。“2013年起,高標準農(nong) 田改造好以後,大馬力拖拉機引進,農(nong) 具朝著複式化操作方向發展。小麥播種機上加裝了衛星導航的輔助駕駛係統,直行時機械手不需要扶著方向盤,它還能一次性完成土地翻耕、播種、秸稈換田、施肥、開溝、壓實種子這六樣工作。”在田邊,蘇齊芳一邊比畫,一邊向記者解釋。

  現代化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更離不開“新農(nong) 人”。

  這些年,蘇州在培養(yang) 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方麵下足了功夫。蘇州在全國率先啟動“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專(zhuan) 業(ye) 人才定向委培工程”,分層次、分專(zhuan) 業(ye) 招錄1564名定向委培生。通過7家農(nong) 民教育培訓中心和31家實訓基地,每年培訓高素質農(nong) 民1萬(wan) 人次以上……

  有了“新農(nong) 人”的加持,田地裏有了一番新景象。“誌浩,趁天晴,咱們(men) 趕快把秸稈打包好!”說話間,東(dong) 林村職業(ye) 農(nong) 民高健和同事王誌浩駕駛的摟草機和包膜機開進了農(nong) 田。隻見摟草機把散落在田裏的稻草摟成一攏,打捆機迅速把一攏一攏稻草秸稈壓縮成圓捆。包膜機緊隨其後“上場”,不到一分鍾,就把一捆捆重達上千斤的秸稈用白色薄膜纏繞成一個(ge) 個(ge) “啤酒桶”,輕輕放在田埂上。

  為(wei) 啥要給秸稈包薄膜?高健告訴記者:“包裹得嚴(yan) 嚴(yan) 實實的稻草秸稈,在厭氧環境裏發酵,一個(ge) 月後裝到秸稈飼料廠,根據配比加入豆粕、玉米,加工成富含澱粉和蛋白質的飼料,這是牛羊喜愛的美味食物。”

  2016年,東(dong) 林村和江蘇省農(nong) 科院合作,投資建設秸稈飼料廠,年加工能力6萬(wan) 噸,目前年產(chan) 粗飼料2.5萬(wan) 噸。由此,東(dong) 林村自身形成了“種植—秸稈飼料—養(yang) 殖—有機肥料—種植”的生態循環模式。合作農(nong) 場化肥用量比傳(chuan) 統減少約60%,土壤有機質含量從(cong) 1.9%提高到4%,江南的土地也具備了“黑土地”的肥力。“我們(men) 提高‘一粒米’的附加值,開發的富硒大米,口感好,銷量不愁。”高健說。

  持續提升種糧的邊際效益,也是蘇州近些年來努力的方向。具體(ti) 做法是,著力推動農(nong) 文旅深度融合。

  漫步東(dong) 林村,田埂上的鬆果菊開得正豔,稻田咖啡館飄出了咖啡的濃香,田園新幹線的小火車擦拭一新,觀光農(nong) 業(ye) 引來遊人無數。“光今年十一假期,村裏的旅遊收入就有近百萬(wan) 元。”蘇齊芳告訴記者。

  一係列助農(nong) 舉(ju) 措,不僅(jin) 穩定了工業(ye) 大市蘇州的糧食生產(chan) 麵積和產(chan) 量,也大大提升了農(nong) 民的收入。據統計,近3年來,蘇州全市糧食種植麵積年均提升2%以上,農(nong)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6%,達41487元,城鄉(xiang) 居民收入比逐年下降,現在已縮小到1.85:1。

  東(dong) 林村農(nong) 民張耀忠祖孫三代種糧,他親(qin) 曆了東(dong) 林村的變化,也嚐到了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的甜頭。“我的父輩就是麵朝黃土背朝天種地,我那一代開始了農(nong) 業(ye) 機械化,我兒(er) 子這一代則用上了智能農(nong) 業(ye) 係統。現在,噴農(nong) 藥有無人機,開拖拉機、插秧機、聯合收割機,人都不用下地,站田埂上遙控就行了。”張耀忠感慨萬(wan) 分:“現在種地,舒服得嘞!”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