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之美綻放時代光彩——2022“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揭曉儀式側記
光明日報記者 韓業(ye) 庭
五顏六色的西湖綢傘(san) 、精美絕倫(lun) 的緙絲(si) 手包、溫潤如玉的鄭州窯青瓷製品、古老而又時尚的赫哲族魚皮服飾……眼前這些非遺產(chan) 品,既沉澱著傳(chuan) 統文化的底蘊,又散發著時代生活的氣息,讓你覺得非遺不再是遙遠的古董,而是你我生活中的陪伴。
是非遺傳(chuan) 承人,將非遺從(cong) 傳(chuan) 統角落引入現代生活。
也是非遺傳(chuan) 承人,為(wei) 非遺注入了時代溫度。
5月10日,天津武清,2022“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揭曉儀(yi) 式在這裏舉(ju) 辦。該活動由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司指導,光明日報社、光明網主辦,天津市文化和旅遊局、天津市武清區人民政府承辦。人們(men) 用具有儀(yi) 式感的活動,向為(wei) 非遺事業(ye) 作出突出貢獻的傳(chuan) 承人及專(zhuan) 家學者致敬。
傳(chuan) 承增收兩(liang) 不誤
活動現場除了非遺產(chan) 品的靜態展示,還有服飾秀、武術表演以及京韻大鼓、二胡演奏等動態的非遺呈現。在充滿非遺元素的活動現場,人們(men) 聆聽非遺年度人物的故事,學習(xi) 他們(men) 的傳(chuan) 承經驗。
在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民俗學會(hui) 榮譽會(hui) 長劉魁立看來,非遺就是我們(men) 的生活方式,非遺傳(chuan) 承的主體(ti) 除了傳(chuan) 承人,還有廣大民眾(zhong) ,隻有靠廣大民眾(zhong) 才能厚植非遺傳(chuan) 承的土壤。
作為(wei) 非遺傳(chuan) 承人,丁蘭(lan) 英不僅(jin) 自己傳(chuan) 承彝族服飾技藝,還帶領千名繡娘投身到彝繡產(chan) 業(ye) 中來,形成集研發、生產(chan) 、銷售為(wei) 一體(ti) 的彝繡產(chan) 業(ye) 。這些繡娘以農(nong) 村留守婦女、殘疾人等為(wei) 主,她們(men) 用一枚小小的繡花針,不僅(jin) 繡出了彝繡的廣闊傳(chuan) 承路,也繡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路。
而80後非遺傳(chuan) 承人石濡菲,堅持傳(chuan) 承與(yu) 創新雙腿走路,帶領一群青年人攻破關(guan) 鍵技術,完成新品開發,讓傳(chuan) 統六堡茶實現了古茶飄新味。同時,她不忘初心,反哺鄉(xiang) 梓,帶動家鄉(xiang) 茶農(nong) 增收致富,讓鄉(xiang) 村振興(xing) 與(yu) 脫貧攻堅有效銜接。
“多彩非遺,薪火相傳(chuan) ,生動見證了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ti) 、綿延傳(chuan) 承,是中華民族血脈相連、命運與(yu) 共的活態展示。”光明日報副總編輯陸先高說。
江努日·圖日幹巴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瑪納斯自治區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他13歲開始跟隨爺爺學習(xi) 《瑪納斯》,逐漸成長為(wei) 當地家喻戶曉的瑪納斯奇(民間歌手)。多年來,江努日·圖日幹巴依在政府的支持下,積極發掘和培養(yang) 瑪納斯奇。如今,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處處可見瑪納斯奇說唱的身影。舒緊疾徐,高歌低吟,他們(men) 唱響的是一個(ge) 個(ge) 傳(chuan) 頌民族團結的家國故事。口耳相傳(chuan) ,生生不息,他們(men) 彰顯的是瑪納斯這一民間文學的時代價(jia) 值。
成為(wei) 國家文化名片
競技場外,奔波忙碌,為(wei) 國爭(zheng) 光的體(ti) 育健兒(er) 身邊有他的保駕護航;推拿按接,關(guan) 懷備至,矢誌不移甘於(yu) 奉獻的背後是他的大愛仁心。他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蒙醫藥(蒙醫正骨療法)自治區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烏(wu) 日根桑格。
2006年以來,烏(wu) 日根桑格以國家摔跤隊和國家柔道隊隊醫身份參與(yu) 備戰3屆奧運會(hui) ,並且兩(liang) 次以蒙醫正骨醫師的身份出征奧運會(hui) 。他以精湛的醫術為(wei) 隊員療傷(shang) ,助力中國體(ti) 育健兒(er) 衝(chong) 擊奧運獎牌,他用精湛的技藝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傳(chuan) 統醫學的博大精深。
因此,非遺不僅(jin) 是單純的知識和技藝,也是一個(ge) 國家的文化名片。
川劇名家沈鐵梅不僅(jin) 創新了川劇的聲腔藝術,還成為(wei) 將川劇帶到西方音樂(le) 殿堂的第一人。她帶領重慶市川劇院,一路高歌,把川劇唱遍了祖國各地,唱到了世界舞台。當她站在外國舞台上,演著擁有三百年曆史的中國川劇,唱著地地道道的川腔川調,當台下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國家的觀眾(zhong) 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時,她知道他們(men) 看懂了、聽懂了、喜歡上了川劇,知道中國川劇征服了他們(men) 。“那一刻,我終於(yu) 明白‘隻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為(wei) 川劇藝術驕傲,更為(wei) 祖國豐(feng) 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驕傲。”沈鐵梅說。
中國絲(si) 綢博物館名譽館長趙豐(feng) ,專(zhuan) 攻絲(si) 綢之路中西文化交流,所做的“明之華章”項目榮獲國際博物館協會(hui) 服裝專(zhuan) 委會(hui) 60周年大獎,並於(yu) 2022年當選為(wei) 新一屆國際博物館協會(hui) 執行委員會(hui) 委員,也把豐(feng) 富的國際經驗帶回了國內(nei) 。
創新之路越走越寬
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張頤武說,當今世界,非遺元素無處不在,非遺與(yu) 生活的關(guan) 係越來越密切,未來非遺的傳(chuan) 承之路和傳(chuan) 承方式會(hui) 有無限可能。
近年來,經過各級非遺傳(chuan) 承人的共同努力,非遺傳(chuan) 承的路徑日益多樣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燈彩(秦淮燈彩)國家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陳柏華,不但將秦淮燈彩的精髓發揚和傳(chuan) 承了下去,還在原有基礎上有了全新的突破,形成了自己“陳氏秦淮花燈”的獨特風格。
華陰老腔傳(chuan) 承人張喜民,在將傳(chuan) 統老腔由“隻聞其聲”的幕後唱腔表演帶到台前展演的同時,也深知華陰老腔的傳(chuan) 承需要的不僅(jin) 是“一聲喊”,還有對青年人才的培養(yang) 。近年來,他通過傳(chuan) 承基地培訓了上百名學員,為(wei) 華陰老腔這一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chan) 培養(yang) 了新生力量。
“年畫不能在我這裏斷了根。”楊柳青木版年畫國家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霍慶有,為(wei) 刻年畫磨出了一手老繭,卻使得古樸的楊柳青年畫藝術再吐芬芳。
在現代社會(hui) ,傳(chuan) 播對非遺傳(chuan) 承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這些年,北京師範大學社會(hui) 學院人類學民俗學係主任蕭放,撰寫(xie) 文章、接受采訪,持續為(wei) 提高非遺的社會(hui) 能見度鼓與(yu) 呼,並極力為(wei) 鄉(xiang) 村非遺的轉化創新而奔走,提出了不少建設性意見。有了他們(men) 的共同努力,我們(men) 相信,非遺的創新之路會(hui) 越走越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