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讓小小孩的托育不再是難題
【光明時評】
作者:木辛(媒體(ti) 評論員)
日前,有媒體(ti) 援引上海市教委消息稱,今年上海市將進一步加大幼兒(er) 園開設托班力度,在保證3至6歲幼兒(er) 入園需求基礎上,要求幼兒(er) 園尤其是公辦幼兒(er) 園,做到托班“應開盡開、能開盡開”,全年新增不少於(yu) 2000個(ge) 公辦幼兒(er) 園托班托額。而據統計,目前上海全市有近1000家幼兒(er) 園開設了托班,占全部幼兒(er) 園的60%。在“入托難”仍是年輕父母普遍痛點的背景下,不出意外,此消息一出就引發廣泛討論。
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尤其是照料3歲以下的孩子,是眼下不少家庭麵臨(lin) 的難題。幼兒(er) 園規定三歲兒(er) 童才能入園,三歲之前則隻能由祖輩隔代養(yang) 育,或者送入市場化的托育機構,抑或由媽媽來養(yang) 育。隨著家庭結構日趨小型化,家庭在養(yang) 育這件事上能給予的扶助力量不斷轉弱,不少祖輩對於(yu) 照料孩子這件事漸感力不從(cong) 心。至於(yu) 將孩子送入市場化的托育機構,且不說機構總體(ti) 數量少,選擇範圍有限,而且普遍價(jia) 格不低,參差不齊的質量也讓不少父母難以安心。
進退兩(liang) 難之下,不少媽媽不得不暫時中斷職業(ye) 發展,或者選擇更具彈性的工作來緩解現實的養(yang) 育之困。而對於(yu) 整體(ti) 受教育程度不斷抬升、在職場生活中有著更高追求的女性群體(ti) 來說,這正是她們(men) 所要竭力避開的選項。這些現實的困境,不僅(jin) 抬高了家庭的養(yang) 育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抑製了不少家庭的生育意願。無論是鼓勵生育以應對社會(hui) 少子化壓力,還是延展全生命周期國民福利體(ti) 係,構建社會(hui) 共擔的嬰幼兒(er) 照料服務體(ti) 係都是必然選擇。
2021年,據國家衛健委統計數據,全國0至3歲嬰幼兒(er) 數量約為(wei) 4200萬(wan) ,其中三分之一有較強烈的托育服務需求,但目前實際入托比僅(jin) 約5.5%,供給缺口較大。在此背景下,就不難理解輿論對於(yu) 上海持續推動托育行業(ye) 發展的“熱情”。這種公共討論的熱情,是對“幼有所育”的殷切期盼,也是對政府加大普惠托育供給的一種召喚。
事實上,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ti) 係,早已列入各級政府任務清單。2022年8月,國家衛健委等17部門聯合發布《關(guan) 於(yu) 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明確要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ti) 係,以推動積極生育支持政策體(ti) 係的建立。《“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亦明確,到2025年,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er) 托位數達到4.5個(ge) 。
上海、浙江等地鼓勵幼兒(er) 園向下延伸,麵向2歲以上的孩子提供托育服務,推進托幼一體(ti) 化,可謂正當其時。此舉(ju) 不僅(jin) 是對當下公共議題的精準回應,而且隨著幼兒(er) 園入學小高峰在多地快速過峰,釋放出部分幼兒(er) 園學位資源,這為(wei) 幼兒(er) 園開設更多托班創造了條件和可能,也有助於(yu) 實現學前教育資源的高效利用和配置。不過,托幼一體(ti) 化並不隻是降低幼兒(er) 園招生年齡門檻那麽(me) 簡單,在師資配備、養(yang) 育內(nei) 容等方麵都需要做出更加細致的調整和更具針對性地投入。
正如隻靠公辦幼兒(er) 園無法完全滿足學前教育的需求一樣,僅(jin) 靠幼兒(er) 園開設的托班也無法在數量和質量上滿足巨大的托育需求。如何通過發放財政補貼、稅收優(you) 惠等政策,完善推進公建民營等模式,引導更多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其中,構建性質多元、靈活多樣的托育服務體(ti) 係,刻不容緩。
育兒(er) 是家事,也是國事。政府、市場、社會(hui) 和家庭同向而行、協力共擔,讓小小孩的托育不再是難事,更好滿足人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