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郵電大學:讓更多科研成果落地生金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光明日報通訊員 畢瑩瑩
這學期,南京郵電大學捷報頻傳(chuan) :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相繼刊發3篇南郵團隊在柔性射頻天線領域、超餘(yu) 輝領域、有機智能光電材料領域新的研究進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新型電力係統信息物理協同主動安全控製基礎理論與(yu) 關(guan) 鍵技術”啟動會(hui) 召開;南郵學子當選第十九屆中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數模之星”。
近年來,南京郵電大學始終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求,“學校樹立自立自強、敢為(wei) 人先的‘南郵誌氣’,勇闖前沿科學和未來技術無人區,自覺承擔起科技強國使命。”南京郵電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劉陳表示。
“大團隊”聯合攻關(guan) “大項目”
柔性天線需要具備“輕、薄、柔”的特點,傳(chuan) 統天線多由高密度的金屬組成。“這種較大的質量和複雜的製造工藝,限製了它在柔性無線通信領域的應用。”在電光學科A樓的教研室裏,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柔性電子“未來技術”學院院長趙強指著屏幕上的天線,向大家介紹碳化鈦材料在製備柔性天線過程中遇到的難題。
針對該難題,“我們(men) 首次提出了‘分子膠水’界麵改性工藝和先進擠壓印刷技術相結合的策略,構建了柔性超寬帶Ti3C2單極子天線,實現了在彎曲狀態下流暢實時的無線通信傳(chuan) 輸。”趙強一邊測試一邊科普,相關(guan) 論文發表於(yu) 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
近年來,南郵麵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實施重點科研創新平台提升計劃,加大“重大問題導向+學科交叉+首席科學家負責製”的協同創新團隊建設,開展有組織的“大團隊”聯合科研攻關(guan)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通信設備關(guan) 鍵器件研製,智能鐵路“通信”係統助力中國速度馳騁“一帶一路”,高效“提純”量子糾纏、大幅“提升”量子簽名效率等研究推動信息領域新突破,為(wei) 國家科技自立自強作出南郵貢獻。
匯聚科創“芯”力量
行走在校園,科技創新元素隨處可見。在主幹道旁,道旗上展示著“創新標兵”的照片和事跡,引來師生們(men) 駐足觀看,學子們(men) 在實踐中探尋科創“精神密碼”。
“把一個(ge) 個(ge) ‘小方塊’有序合理地放到‘箱子’裏,提高‘箱子’的利用率,就是我們(men) 要解決(jue) 的問題。”在第十九屆中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總決(jue) 賽現場,來自通信與(yu) 信息工程學院的徐聲健代表團隊答辯,將參賽作品娓娓道來,最終獲得“數模之星”稱號。
“小方塊”是指607個(ge) 程序基本塊,“箱子”則是流水線級數,“通過貪婪—遺傳(chuan) 算法、高效的基因點位設計和合理的適應度函數,我們(men) 實現了PISA架構芯片資源排布的最優(you) 化。”團隊隊長繆如洋介紹。
除了優(you) 化芯片資源排布,青柚量子學生團隊攻堅芯片測試技術難題,“基於(yu) 量子傳(chuan) 感的晶圓級電磁兼容測試設備”是他們(men) 潛心研究的成果,獲得十七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國賽特等獎。“團隊持續多年攻關(guan) ,將量子傳(chuan) 感前沿技術應用到芯片測試領域,用原創技術改變當下‘缺芯少魂’的現狀。”項目隊長周力說道。
南郵積極構建“五位一體(ti) ”的科技創新體(ti) 係,持續完善“一賽一院”機製,不斷充實以大學生科技節、創新杯等課外學術科技活動為(wei) 載體(ti) 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內(nei) 涵。近三年在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ye) 大賽中榮獲金獎10項,2022年入選首批國家級創新創業(ye) 學院建設單位,在2012—2022年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ye) 類競賽排行榜中位列全國第12名。
打通產(chan) 教融合“最後一公裏”
日前,在仙林校區中博湖畔舉(ju) 辦的科技創新成果展上,學生講解員們(men) 向師生介紹南郵校地研究院、新型研發機構的科技成果轉化成績,其中就有集成電路案例。
推開“久久為(wei) 功520研究生工作室”的大門,牆上掛著中國半導體(ti) 產(chan) 業(ye) 圖譜,在中間的一個(ge) 辦公桌,幾位同學聚精會(hui) 神,盯著電腦上一個(ge) 複雜電路。周國鵬介紹:“我們(men) 正在討論的這項課題是學校和企業(ye) 的合作項目,要為(wei) 企業(ye) 設計一款測試芯粒的電路。”
周國鵬本科就讀於(yu) 南郵微電子科學與(yu) 工程專(zhuan) 業(ye) ,研究生留校攻讀電子信息專(zhuan) 業(ye) ,今年6月即將畢業(ye) 。2022年6月,周國鵬來到無錫一家中電科集團下屬的研究所,除了校內(nei) 導師,學校還特意為(wei) 他安排了研究所的高級工程師作為(wei) 校外導師。
“要加強多學科交叉融合,突破核心關(guan) 鍵技術,探索創新人才培養(yang) 新路徑,持續推進產(chan) 學研合作,讓更多科研成果落地生金。”南京郵電大學校長葉美蘭(lan) 表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