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開園:天津的新創業熱土
光明日報記者 劉茜 陳建強 光明日報通訊員 趙暉
林鬆華又站在了天津大學的敬業(ye) 湖旁。看著圖書(shu) 館門口排隊的學生們(men) ,他想起了自己30年前,從(cong) 福建北部的農(nong) 村考入天津大學半導體(ti) 物理與(yu) 器件專(zhuan) 業(ye) 的時光,恍惚間,他仿佛又回到了學生時代。
此次,他返津的目的是在天開園注冊(ce) 企業(ye) ,這個(ge) 企業(ye) 是天開園的001號項目。
5月18日,天開園將正式開園。這裏將成為(wei) 天津科技創新策源地、科技成果孵化器和科技服務資源集聚區。
為(wei) 科研團隊提供服務
在天津市南開區八裏台,沿南開大學、天津大學交界線往西不遠處,一片被藍色圍擋圍住、總共1.1平方千米的區域正在開足馬力建設。天開園的001號項目就坐落在這裏。
001號項目是天津攸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林鬆華大學畢業(ye) 後回到家鄉(xiang) 福建創業(ye) ,20多年的時間裏,他創建的廈門盈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聽說天開園成立,林鬆華帶著團隊回到了求學地,成立了這家以三維感知、物聯網和人工智能建模為(wei) 核心技術,從(cong) 事定製化機器人與(yu) 自動導航係統研發與(yu) 應用的企業(ye) 。據介紹,天津攸信是盈趣科技在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外的重要布局,也是在北方設立的首家子公司。
與(yu) 林鬆華不同,李偉(wei) 是“老南開”,始終沒有離開過南開大學。他從(cong) 學校化學學院的學生慢慢成長為(wei) 教師、教授、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項目團隊負責人。
跟隨李偉(wei) 走進實驗室,一台台催化劑評價(jia) 裝置正在運行。李偉(wei) 介紹:“我的專(zhuan) 業(ye) 是催化劑方向,這個(ge) 方向是研究中最靠近應用的。這台油品加氫化劑評價(jia) 裝置就與(yu) 我落地天開園的項目有關(guan) 。”
李偉(wei) 團隊落戶天開園的項目是蓖麻油生物航油項目轉化。李偉(wei) 介紹,航空運輸所用的航油,對空氣汙染很大,使用生物航油能降低50%以上的碳、硫排放,但目前生物航油成本很高。“以蓖麻油為(wei) 原料製備航油的核心技術,在於(yu) 催化劑。”李偉(wei) 介紹,他的團隊通過合適的催化反應技術實現“蓖麻油加氫”,由此製備出高選擇性生物航空煤油。此次,李偉(wei) 要在天開園完成此項技術的工業(ye) 應用。
天開園給李偉(wei) 帶來了很多便利。他說:“作為(wei) 科研人員,非常期待自己的研究成果能產(chan) 生效益、服務社會(hui) 。但讓實驗室團隊人員去拉資金、注冊(ce) 公司、裝修辦公室……這不現實。天開園管委會(hui) 成立了專(zhuan) 班,工作人員專(zhuan) 人對接,這讓更多教授願意開始市場化的嚐試。”
“在天開園之前,我們(men) 的初步想法是把企業(ye) 研發地注冊(ce) 在天津,但是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區域。為(wei) 了項目研發有效溝通,我們(men) 希望注冊(ce) 地點離南開大學近一點。恰好有了天開園建成這樣一個(ge) 契機,一方麵方便學生參與(yu) 項目研發;另一方麵,還能夠繼續使用學校實驗室等硬件設備,這對我們(men) 來說是很大的便利。”李偉(wei) 教授團隊成員鄒芳說。
天津的“中關(guan) 村”
看到天開園,自然會(hui) 聯想到中關(guan) 村。
南開大學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院秘書(shu) 長張貴曾經以中關(guan) 村為(wei) 案例做過研究。他介紹,北京中關(guan) 村創新生態係統有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為(wei) 代表的高校40多所。這些高校每年為(wei) 中關(guan) 村提供近30%的專(zhuan) 利申請和授權,同時也為(wei) 中關(guan) 村示範區的創新發展輸送了大量的人才、知識和技術。
對比之下,天開園也有同樣優(you) 勢。天津聚集了國家級院所和國內(nei) 高水平研發機構超過170家,普通高等院校56所,在校師生70多萬(wan) 人。僅(jin) 在天開園核心區,就有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天津醫科大學等3所“雙一流”高校。
“中關(guan) 村模式啟示我們(men) ,大學是城市最重要的創新源,特別是理工科專(zhuan) 業(ye) 在城市產(chan) 業(ye) 創新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張貴表示,大學與(yu) 城市應當血脈交融,尤其是和城市急需的產(chan) 業(ye) 創新融合在一起。不容忽視的是,目前尚存在天津高校創新創業(ye) 平台分散、科創服務資源不足、高校科研與(yu) 城市產(chan) 業(ye) 結合不夠緊密、大學畢業(ye) 生留津比例相對偏低等值得關(guan) 注的現象。
天津大學和南開大學正積極參與(yu) 天開園規劃和建設工作,努力將藍圖細化為(wei) “施工圖”、轉化為(wei) “實景圖”。
最近這段時間,天津大學合作辦公室主任王寒和南開大學天開高教科創園專(zhuan) 班秘書(shu) 處負責人郭偉(wei) 忙得團團轉。他們(men) 帶領團隊倒排工期進行天開高教科創園科技園建設相關(guan) 工作,為(wei) 5月18日天開園正式開園做著各項準備。
“目前,天大已經遴選出首批27個(ge) 優(you) 質項目入駐天開園,其中包括校內(nei) 師生項目25個(ge) 、天大校友項目2個(ge) 。”王寒介紹,對標天開園的功能定位,天大首批27個(ge) 入駐項目來自該校精儀(yi) 學院、智算學部、理學院等學院,創業(ye) 行業(ye) 範圍涵蓋精密儀(yi) 器、醫藥健康、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成果轉化前景非常可觀。
南開大學也遴選出27項可轉化的科技成果,將於(yu) 開園當天首批入駐。郭偉(wei) 介紹:“南開大學首批進駐天開園的項目,涉及信創、生物醫藥、智能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產(chan) 業(ye) 領域,其中教師項目孵化類企業(ye) 17家、校友會(hui) 組織2個(ge) 、學生創業(ye) 及校友企業(ye) 8家。”
可以預見,隨著高校創新資源與(yu) 產(chan) 業(ye) 應用的融合連接,天開園也將成為(wei) 新的創業(ye) 熱土、創新前沿。
為(wei) 人才留更多空間
作為(wei) 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天津這幾年正在轉型。轉型帶來的陣痛之一就是人才流失。一段時間以來,天津大學、南開大學等高校畢業(ye) 生選擇留津發展的比例相對偏低。2022年某獵頭招聘數據顯示,天津應屆生本地就業(ye) 率為(wei) 48.47%。
談到人才流失,李偉(wei) 頗有感觸:“有一流的學科才有一流的人才聚集,從(cong) 而產(chan) 生一流的科研及轉化。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天津大學化工學院都有著悠久的曆史、全國排名靠前的A+學科,每年培養(yang) 出大量的碩士博士畢業(ye) 生,但人才沒有平台支持就會(hui) 流失,天津的化學化工及材料畢業(ye) 生流失嚴(yan) 重。”
對於(yu) 天開園的籌建,李偉(wei) 態度積極:“有了天開園,我自己的科研項目便於(yu) 轉化、經營,我的學生也有平台可以留下來。”
目前,李偉(wei) 的團隊有學生四五十人,其中有4名博士後,8名博士和20多名碩士研究生。李偉(wei) 說:“天開園建立了一個(ge) 很好的平台,科研團隊的學生可以畢業(ye) 後繼續留在團隊工作,也可以在時機成熟後,轉化自己的研究成果,再成立自己的公司。”
李偉(wei) 教授團隊成員、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副教授關(guan) 慶鑫說:“天開園對於(yu) 留住人才也提供了很大的政策支持,人才對我們(men) 來講很重要,尤其我們(men) 的項目需要持續研發投入,我們(men) 需要用到自己的學生,要讓不同學科的碩博士生持續投入項目中來,這個(ge) 過程不僅(jin) 是培養(yang) 學生,也是為(wei) 了讓項目在科研水平上一直保持優(you) 勢。接下來幾年內(nei) ,我們(men) 還會(hui) 以研發為(wei) 導向,仍然會(hui) 和南開大學有緊密的聯係,持續用好南開大學的硬件設備與(yu) 人才資源。”
的確,天開園的籌建補足了天津轉型的短板,它在高校、科研院所和市場之間搭建了一個(ge) 過渡平台,孵化了項目也留住了人才。
除了留住人才,天津還為(wei) 外來人才入駐天開園提供保障:為(wei) 高端創新創業(ye) 人才提供一次性50萬(wan) 元至100萬(wan) 元獎勵資助;按照廉租房標準為(wei) 在園區內(nei) 工作、簽訂3年以上勞動合同的人才提供為(wei) 期3年的人才公寓或者提供住房補助……
天開園,將成為(wei) 天津的新創業(ye) 熱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