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職稱評審激發科普活力(縱橫)
近日,中國科協印發通知,試點開展在京中央單位自然科學研究係列科普專(zhuan) 業(ye) 職稱評審工作。這標誌著科普工作者有了專(zhuan) 業(ye) 職稱評審渠道,對促進科普人才成長和科普能力建設、推動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影響深遠。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科學普及與(yu) 科技創新同等重要,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liang) 翼,是國家創新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普人才作為(wei) 科普能力建設的重要因素,事關(guan) 科普事業(ye) 發展,必須壯大科普專(zhuan) 業(ye) 人才隊伍、提升科普人才質量。
長期以來,因為(wei) 科普專(zhuan) 業(ye) 職稱評價(jia) 體(ti) 係激勵機製不健全、定位不準確,科普工作者很難通過正常的職稱評定渠道獲得職業(ye) 認同和上升通道,在一定程度上製約了科普人才隊伍發展壯大。受多種因素影響,我國全民科學素養(yang) 整體(ti) 不高,不利於(yu) 形成濃厚的科學文化氛圍。讓科普人才脫穎而出,才能以全民科學素養(yang) 提升促進科技自立自強。
為(wei) 激發科普工作者創新活力,自2019年以來,已有北京、湖南、天津、安徽等10個(ge) 省份啟動科普類職稱評審工作。這些獲得科普類職稱的人中,既有科普品牌創始人、科普場館管理者,也有科研院所工程師和博物館講解員。安徽省2022年首次組織科學傳(chuan) 播專(zhuan) 業(ye) 職稱評審,在長三角地區率先開展科普專(zhuan) 業(ye) 技術職稱評定,共評出3名副高級、63名中級、198名初級科學傳(chuan) 播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打破了限製科普人才發展的“天花板”。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試點開展科普專(zhuan) 業(ye) 職稱評審,著重評價(jia) 科普理論研究及科普作品的原創能力,並推行代表作製度,編寫(xie) 科普教材教案、策劃科普展覽和活動、研發科普展品等都被囊括其中,使職稱評審更具可行性、適用性、可操作性。同時,適應時代變化和新媒體(ti) 傳(chuan) 播要求,評審標準借鑒地方經驗,將網絡閱讀量納入評審參考。這些新舉(ju) 措改變了唯論文、唯學曆、唯獎項的評審傾(qing) 向,有利於(yu) 激發廣大科普工作者的積極性。
科普是一項係統工程,需要全社會(hui) 共同努力。試點開展科普專(zhuan) 業(ye) 職稱評審,隻是推動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兩(liang) 翼齊飛的第一步。國務院印發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提出,“十四五”時期,推動設立科普專(zhuan) 業(ye) ,推動高等師範院校和綜合性大學開設科學教育本科專(zhuan) 業(ye) 。當前,中國科協正組織實施科普人才托舉(ju) 工程,從(cong) 科普人才培養(yang) 的源頭上發力。隨著越來越多科普人才湧現,全社會(hui) 創新潛能必將進一步激發和釋放,為(wei)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不竭動力。
(張敬波 摘編自《安徽日報》,原題為(wei) 《評審科普職稱激發創新活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