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產教聯合體落地還要邁過哪些坎
光明日報記者 晉浩天
建設市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對當下的職業(ye) 教育來說,是熱詞,也是關(guan) 鍵詞。
這份熱度來源於(yu) 教育部日前印發的一份文件——《關(guan) 於(yu) 開展市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建設的通知》(下稱《通知》)。文件要求,2023年底前建設50家左右,2024年底前再建設50家左右,到2025年共建設150家左右的市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
事實上,在中辦、國辦去年12月印發的《關(guan) 於(yu) 深化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建設改革的意見》(下稱《意見》)中,市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便被重點列出。《意見》明確,省級政府以產(chan) 業(ye) 園區為(wei) 基礎,打造兼具人才培養(yang) 、創新創業(ye) 、促進產(chan) 業(ye) 經濟高質量發展功能的市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
這幾天,山東(dong) 濰坊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開發區產(chan) 教聯合體(ti) 、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產(chan) 教聯合體(ti) 、濰坊國家農(nong) 業(ye) 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產(chan) 教聯合體(ti) ,四川瀘永江融合發展示範區產(chan) 教聯合體(ti) ……各地陸續成立市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旨在攜手打造融合發展、職教示範和產(chan) 業(ye) 創新高地。
市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能夠解決(jue) 哪些問題?在建設落地過程中,又應重點關(guan) 注哪些緊隨而至的難點與(yu) 問題?
1.直麵堵點:將職業(ye) 教育與(yu) 行業(ye) 產(chan) 業(ye) 區域發展深度捆綁
開展市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建設,為(wei) 了什麽(me) ?與(yu) 以往產(chan) 教融合模式有何不同?
“產(chan) 教融合是我國現代職業(ye) 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最大優(you) 勢,也是改革的難點與(yu) 重點。”江西科技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歐陽忠明告訴記者,這些年來,在社會(hui) 各界積極參與(yu) 下,產(chan) 教融合在促進職業(ye) 院校轉變傳(chuan) 統辦學觀念和模式,主動麵向、融入、服務和引領地方經濟社會(hui) 發展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產(chan) 教合而不融、校企合作不深不實”“校熱企冷”等問題依然存在。
歐陽忠明認為(wei) ,為(wei) 直麵且解決(jue) 產(chan) 教融合中的堵點問題,《意見》提出了建設政府、企業(ye) 、學校、科研機構等多方參與(yu) 的市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的任務。“這有利於(yu) 將職業(ye) 教育與(yu) 行業(ye) 進步、產(chan) 業(ye) 轉型、區域發展深度捆綁,充分發揮各自優(you) 勢,創新良性互動機製,破解人才培養(yang) 供給側(ce) 與(yu) 產(chan) 業(ye) 需求側(ce) 匹配度不高等問題。”
在常州信息職業(ye) 技術學院高職研究所研究員周海英看來,這一舉(ju) 措或將解決(jue) 兩(liang) 大痼疾:“過去,不少產(chan) 教聯合體(ti) 存在虛擬化、空心化、表麵化的問題,現在則是強調實體(ti) 化,有利於(yu) 與(yu) 企業(ye) 進行更深層次的人力資源協作;過去,一些院校貪大求全,追求大企名企,現在是重視本土市域、產(chan) 業(ye) 園區、要素聚集等,有利於(yu) 更好整合運用周邊產(chan) 業(ye) 園區企業(ye) 資源,貼近社會(hui) 市場需求。”
“職業(ye) 教育與(yu) 其他類型的教育有所區別,外部依賴性強,也更需要政府、學校、行業(ye) 、企業(ye) 等主體(ti) 形成合力,協同育人。‘聯合體(ti) ’的創建是政、校、企、行業(ye) 、產(chan) 業(ye) 等多元主體(ti) 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一種創新模式。”湖南師範大學職業(ye) 教育研究所教授唐智彬表示,在用足區域政府政策的同時,發揮各方優(you) 勢協同育人,為(wei) 解決(jue) 學校人才培養(yang) 與(yu) 勞動力市場需求的“技能錯配”提供了可能途徑。
市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建什麽(me) ,如何建?同樣是實踐過程中需要關(guan) 注的重要問題。
對此,《通知》提出,聯合體(ti) 依托的產(chan) 業(ye) 園區總產(chan) 值在本省份位於(yu) 前列,主要以先進製造業(ye) 、現代服務業(ye) 、現代農(nong) 業(ye) 等為(wei) 核心主導產(chan) 業(ye) ,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聯合體(ti) 職業(ye) 教育資源富集,涵蓋中職、高職(含職教本科)學校,吸納普通本科學校作為(wei) 成員,搭建聯合體(ti) 人才供需信息平台,建設產(chan) 教融合實訓基地,校企共建產(chan) 業(ye) 學院,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yu) 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緊密結合。
2.實施難點:“聯而不合”需關(guan) 注
頂層設計已出,如何將文件落地,成為(wei) 當下的重中之重。《通知》指出,聯合體(ti) 內(nei) 各類主體(ti) 協同配合,成立政府、企業(ye) 、學校、科研機構等多方參與(yu) 的理事會(hui) (董事會(hui) ),達到產(chan) 權明晰、組織完備、機製健全、運行高效的實體(ti) 化運作要求。
但多方合作聯動如何保障,依舊是唐智彬擔憂的重點問題之一。他說:“市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作為(wei) 產(chan) 教融合新載體(ti) ,多方合作過程中各主體(ti) 的聯動將是一大難題。例如,政府麵對這一新產(chan) 物,在協同發展保障製度方麵可能依然存在‘政策真空’,導致‘校熱企冷’‘合而不融’等問題,過去職教集團辦學模式中的問題可能會(hui) 重演。”
歐陽忠明也表示:“建設市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涉及多方利益主體(ti) ,一般情況下,同一區域存在多所不同類型的院校,舉(ju) 辦方也不盡相同。由於(yu) 隸屬關(guan) 係不同,經費渠道各異,多數單位自成一體(ti) ,要實現產(chan) 業(ye) 園區、學校、科研機構、企業(ye) 等多方主體(ti) 與(yu) 地方的同頻共振,如若沒有完善的保障機製,便會(hui) 出現市域產(chan) 教‘聯而不合’的現象。”
“相較於(yu) 以往的產(chan) 教融合,市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覆蓋麵更廣,涉及要素更多。如何體(ti) 現‘市域’特征也是一大難題。”唐智彬說,市域內(nei) 職業(ye) 教育發展的不平衡、資源配置不均衡,都將會(hui) 影響市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一體(ti) 化的發展進程。
周海英提醒,要注意國有資產(chan) 相關(guan) 政策問題。“聯合體(ti) 實體(ti) 化運行,涉及公辦高職院校國有資產(chan) 與(yu) 民營企業(ye) 非國有資產(chan) 的混合所有製問題。各種形式的社會(hui) 資本以資金、知識、技術、管理、設備等要素實質性參與(yu) 投資辦學、產(chan) 教聯合的過程,就是公辦高職院校產(chan) 權結構逐步轉變的過程。在這種合作與(yu) 轉變過程中,容易形成資產(chan) 上的利益捆綁,也容易踩到國有資產(chan) 流失的‘紅線’,因此,國家層麵亟須出台相關(guan) 政策規避風險。”
這一問題,也被歐陽忠明提及。他進一步分析,混合所有製辦學是當前高職院校改革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實踐中,教育的公益性與(yu) 企業(ye) 的資本逐利性之間長期存在“公私”矛盾,加之高職院校混合所有製改革諸多問題尚不明晰,比如資產(chan) 的劃定、產(chan) 權的明晰、基於(yu) 產(chan) 權結構的現代法人治理體(ti) 係、基於(yu) 產(chan) 權屬性的內(nei) 部運行機製等,這些問題均讓辦學主體(ti) 尚存顧慮,阻礙了我國高職院校混合所有製辦學改革的推進。
3.發展建議:構建產(chan) 教聯合資源共享平台
麵對難題,如何破解?
“聯合的關(guan) 鍵在於(yu) ,能否建立有效平衡各相關(guan) 主體(ti) 利益的連接方式,建立產(chan) 教協同創新治理機製,注重發揮政府和市場的作用。”歐陽忠明指出,政府要落實規劃、指導、協同、監管等職能,優(you) 化重大產(chan) 教項目政府服務方式,將工作落腳點放到推動聯合體(ti) 協議有效落實、保障各參與(yu) 方權益、政策對接支持等方麵。針對股份製、混合所有製改革,職業(ye) 教育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等地方認為(wei) “不敢碰”“不好講”的難點,應引導基層大膽試、大膽闖,比如,可以由政府牽頭打造一到兩(liang) 所混合所有製的產(chan) 業(ye) 學院作為(wei) 範本。
唐智彬則建議,政府部門應建立常態化機製,補足相關(guan) 保障政策措施,明確定位各方職責。利用財政杠杆,增加資金投入,整合資源,尤其是職業(ye) 教育資源,強化服務供給,修訂完善相關(guan) 政策,加強政策引導與(yu) 組織協調,宏觀調控市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建設過程。
“同時,要以市場紐帶牽引聯合體(ti) 持續創新,成立理事會(hui) ,推動聯合體(ti) 建立價(jia) 值共創、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協同創新機製,通過明確的共同目標和市場利益紐帶形成緊密合作關(guan) 係,統籌推進平台團隊建設、科技項目研發、技術成果轉化、創新創業(ye) 孵化、社會(hui) 職業(ye) 培訓、教育教學改革、校企協同育人等工作。”歐陽忠明指出。
“更重要的是,園區企業(ye) 要有長遠戰略視野,避免短期利益追求,要著眼於(yu) 通過聯合體(ti) 助力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yang) 、創新創業(ye) ,促進自身的技術創新、產(chan) 品升級。”周海英進一步指出。
“應構建一個(ge) 由政府主導,職業(ye) 院校和行業(ye) 企業(ye) 多方參與(yu) 的產(chan) 教聯合資源共享平台。”唐智彬強調,這個(ge) 平台可以實時共享各方資源儲(chu) 備與(yu) 資源需求,促進區域內(nei) 各職業(ye) 院校、行業(ye) 企業(ye) 實現強強聯合,優(you) 勢互補,充分發揮空間集群效應,建立動態資源配置機製,形成市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資源一體(ti) 化共享的生態格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