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傳大愛——走近“最美家庭”
家庭,是人生第一課堂,是社會(hui) 基本細胞。美好的家庭,為(wei) 家庭成員帶來福祉,也為(wei) 社會(hui) 進步凝心聚力。
中央宣傳(chuan) 部、全國婦聯日前向全社會(hui) 發布了10戶2023年“最美家庭”先進事跡,展現著“最美”的風采,傳(chuan) 遞著“最美”的能量。
為(wei) 國為(wei) 民 攜手奉獻
“我想媽媽的時候,就抬頭看看天空,因為(wei) 那裏有媽媽的身影。”雖然媽媽由於(yu) 常年備戰任務、刻苦訓練,總是錯過自己的生日,錯過自己第一天上幼兒(er) 園、第一次開家長會(hui) ……但在小姑娘趙芸熙心裏,始終以有王亞(ya) 平這樣的媽媽為(wei) 榮。
2022年4月,航天員王亞(ya) 平圓滿完成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凱旋回京,在機場接過丈夫和女兒(er) 送來的鮮花,一家三口迎來了時隔半年的重逢。
丈夫的支持、女兒(er) 的懂事,給予了王亞(ya) 平航天路上無盡的力量與(yu) 勇氣。
從(cong) 西南三線建設,到鐵路大提速,再到高鐵時代……中國中鐵六局集團北京鐵建公司京唐鐵路燕郊站項目部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李國勝一家三代築路人,將青春和熱血投注在祖國發展大動脈上。
項目在哪築路人就在哪,犧牲小家的團聚在所難免,幾十年來,他們(men) 一家聚少離多,無怨無悔。
“既然選擇當一名鐵路工人,就要能吃苦、敢擔當,因為(wei) 我們(men) 擔負著千家萬(wan) 戶的出行安全!”這句傳(chuan) 承了三代的叮囑,見證著李國勝一家全心全意踐行鐵路人的使命。
韓淑秀,71歲。丈夫薛奎,75歲。夫妻二人都是黑龍江省東(dong) 寧市護邊員。
1971年,新婚伊始,二人便勇擔護邊重任。50多年來,十多公裏的巡邊路上,他們(men) 攜手從(cong) 青澀走到了暮年。
他們(men) 曾路遇過黑熊和野豬,聽過虎嘯,也曾被暴漲的山洪衝(chong) 出一裏多地……任憑風吹雨打,初心堅定如磐。
韓淑秀自豪地說:“太深的大道理講不出來,但我們(men) 懂得有國才有家。”
如今,在他們(men) 的帶動下,兒(er) 子薛連軍(jun) 退伍後也主動加入護邊隊伍,循著父母的足跡翻山越嶺、查看界碑、義(yi) 務巡邊。
立足小家 書(shu) 寫(xie) 大愛
在新疆阿勒泰地區阿格達拉鎮新牧社區,悠揚的冬不拉琴聲、群眾(zhong) 的陣陣喝彩聲此起彼伏。人群中,新疆阿勒泰地區青河縣基層幹部加米哈·達吾來提撥動著琴弦,演唱著黨(dang) 的二十大為(wei) 各族群眾(zhong) 帶來的美好前景。
20餘(yu) 年來,加米哈·達吾來提和丈夫胡紮爾別克·塔拉甫汗跋山涉水,下村入戶,用“阿肯彈唱”的方式,在基層開展義(yi) 務宣講活動800餘(yu) 場次,向各族群眾(zhong) 廣泛宣講黨(dang) 的民族政策,用實際行動促進各民族家庭交往交流交融。
紅事“零彩禮”、白事從(cong) 簡辦……作為(wei) 一名基層幹部,多年來,江西省贛州市南水社區婦聯主席肖春一家用實際行動破除陋俗,為(wei) 鄰裏、社區、廣大家庭樹立了典範。
在她的帶動下,親(qin) 朋好友、鄰裏鄉(xiang) 親(qin) 都效仿她移風易俗的做法,營造更好的文明新風。這些年,南水社區婚嫁彩禮不斷降低,“零彩禮”現象愈發普遍。
2000年,為(wei) 響應國家號召,何文國下海創業(ye) ,與(yu) 妻子陳盛芬共同開辦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放心種子大廳”。
20多年經營放心種子,300多萬(wan) 斤種子經他之手,撒向百萬(wan) 畝(mu) 良田。他們(men) 始終將保障農(nong) 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利用自己的專(zhuan) 業(ye) 知識為(wei) 農(nong) 民做好售後技術服務,幫助農(nong) 民增產(chan) 增收。
播撒大地上的良種,也播撒精神上的火種。
每周一次家庭閱讀分享會(hui) 、每月至少一次書(shu) 店或圖書(shu) 館家庭日、每年一份家庭心願書(shu) 單…… 閱讀,一直是重慶人陳靜一家四口的生活方式和習(xi) 慣。通過閱讀,他們(men) 收獲了良好的家風家教、和諧的家庭氛圍。
為(wei) 了把讀書(shu) 立人的理念傳(chuan) 遞給更多的家庭,每個(ge) 周末,陳靜一家都會(hui) 召集小區的家庭一起分享繪本故事,交流教育經驗,親(qin) 子共讀的場麵溫馨和諧,閱讀風尚走入家家戶戶。
耳濡目染 代代相傳(chuan)
武漢侏儒山戰役博物館,迎來一批批前來瞻仰緬懷的群眾(zhong) 。這座記載新四軍(jun) 中原抗戰曆史的博物館,源於(yu) 付卓家庭傾(qing) 力籌資、推動建成。
付卓祖父是一名新四軍(jun) 老戰士。為(wei) 了銘記那段可歌可泣的曆史,弘揚紅色文化,2010年,付卓的父親(qin) 拿出畢生積蓄,賣掉市中心住宅,自籌資金在戰役舊址上建立一座博物館。10餘(yu) 年來,父親(qin) 全身心投入博物館運營中。
“從(cong) 小到大,我為(wei) 出生在紅色家庭而自豪,更有責任讓紅色基因傳(chuan) 承下去。”如今,付卓時常鼓勵女兒(er) 在博物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對過往曆史加深了解,體(ti) 會(hui) 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理想信念的火種、傳(chuan) 統文化的基因,在一個(ge) 個(ge) 家庭薪火相傳(chuan) 、生生不息。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楊柳青年畫“玉成號畫莊”第七代傳(chuan) 承人張宏自1995年師從(cong) 公公霍慶順等學習(xi) 楊柳青年畫製作工藝,數十年來癡迷鑽研,成長為(wei) 集勾、刻、印、繪技藝於(yu) 一身的年畫藝人。
“弘揚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優(you) 良家風”是霍家家訓。在延續傳(chuan) 統工藝的基礎上,讓更多年輕人喜歡上楊柳青年畫,是張宏最想突破的,“老爺子叮囑過,不論畫風怎麽(me) 創新,老手藝不能丟(diu) 。”
將年畫與(yu) 吊錢結合製成年畫吊錢、把年畫從(cong) 紙上畫到團扇上、用年畫設計卡通形象……張宏不斷將傳(chuan) 統技法與(yu) 現代技術相融,讓古老年畫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公公作為(wei) 一位英雄,為(wei) 什麽(me) 會(hui) 這麽(me) 窮?”這是很長時間縈繞在張克成兒(er) 媳心中的困惑。
榮立過“一等戰功”的張克成退伍轉業(ye) 到國家稅務總局山東(dong) 省蒙陰縣稅務局後,主動申請到偏遠且艱苦的山區分局工作,一幹就是20多年。在方圓數十公裏的蒙陰山裏,騎報廢了3輛摩托車,穿壞鞋子無數雙,留下了20多萬(wan) 公裏的服務軌跡。
無微不至照顧犧牲戰友的母親(qin) 、堅持資助困難學生、規勸親(qin) 戚補繳稅款……從(cong) 一身戎裝到“稅收為(wei) 民”,張克成始終務實、忠厚、清廉。兒(er) 子兒(er) 媳也向父親(qin) 看齊,立足崗位、默默奉獻。本本分分、正直清廉的優(you) 良家風春風化雨、代代相傳(chuan) 。
(新華社北京5月16日電 記者黃玥、董博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