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文物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
作者:馮(feng) 濤(沈陽師範大學副教授)
近日,國家文物局、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guan) 於(yu) 開展中國文物主題遊徑建設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指出,為(wei) 更好保護利用文物,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更好活起來,讓文物與(yu) 旅遊深度融合發展,增益旅遊曆史文化底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就開展中國文物主題遊徑建設工作進行部署,明確“十四五”時期將試點建設3至5條中國文物主題遊徑。
《通知》明確了“文物主題遊徑是以不可移動文物為(wei) 主幹,以特定主題為(wei) 主線,有機關(guan) 聯、串珠成鏈,集中展示專(zhuan) 題曆史文化的文化遺產(chan) 旅遊線路”,強調“挖掘凝練遊徑主題”“合理釋放文物資源”“做好價(jia) 值闡釋展示”“豐(feng) 富遊徑利用方式”“統籌保護開放利用”,從(cong) 頂層設計上為(wei) 我國文物與(yu) 旅遊的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在曆史發展的長河中為(wei) 人類創造了豐(feng) 富多彩、光輝燦爛的文化成果,為(wei) 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祖國大地上保留著各類文化遺址、遺跡、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成為(wei) 我們(men) 今天探尋人類曆史、展望國家未來和繼承優(you) 秀傳(chuan) 統、樹立民族自信的重要依據。因此,保護、整理、研究和傳(chuan) 承好豐(feng) 富的曆史遺存和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使其在中華民族文化複興(xing) 中發揮應有作用,並世代傳(chuan) 承和發揚光大,成為(wei) 一代人的曆史責任。
近年來,我國文物保護利用工作不斷邁上新台階,相關(guan) 部門聚焦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目標,持續提升文物保護利用水平,保護文物資源和珍貴遺產(chan) ,發揮文物資源實證中華文明的重要作用,發揮文物對外交流合作優(you) 勢,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在此基礎上,各地文物部門著眼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文物資源活起來,推進文物與(yu) 旅遊融合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果。
早在2017年,海南省政府出台《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推動文物與(yu) 旅遊融合發展,實施‘文物+旅遊’行動工程”“充分發揮文物保護單位和各類博物館在旅遊發展中的獨特作用,打造文物旅遊品牌,培育以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為(wei) 支撐的體(ti) 驗旅遊、研學旅遊和傳(chuan) 統村落休閑旅遊”。
隨著國家層麵的《關(guan) 於(yu) 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幹意見》《關(guan) 於(yu) 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等文件相繼出台,文物與(yu) 旅遊融合發展受到廣泛關(guan) 注。2019年,國家文物局指導的“新形勢下文物保護與(yu) 旅遊融合發展”研討班舉(ju) 行,與(yu) 會(hui) 代表共話文旅融合背景下,如何推動文物與(yu) 旅遊深度融合,深刻影響了文旅行業(ye) 的發展。
中國文物旅遊資源豐(feng) 富,獨具特色,內(nei) 涵豐(feng) 富,是我們(men) 做好文物旅遊工作得天獨厚的條件;文物也是提升旅遊品質的重要因素,一些文物本身也是旅遊景區的核心景觀。近年來,圍繞“文物+旅遊”,各地創新推出研學旅行、體(ti) 驗旅遊、休閑旅遊項目和精品旅遊線路等不同方式,個(ge) 性化和差異化的實踐,不僅(jin) 滿足了遊客的需求,而且提升了文物旅遊的可持續性。
就在前不久,為(wei) 開辟考古成果展示、傳(chuan) 播和利用新路徑,廣東(dong) 省文化和旅遊廳將全省具有對外開放能力、旅遊發展功能或潛力的考古資源項目串珠成鏈,發布4條“廣東(dong) 考古遊徑”,指引遊客開展路徑清晰、內(nei) 涵豐(feng) 富的考古曆史文化遊,推動廣東(dong) 考古研學遊、自駕遊發展,助力文物考古與(yu) 旅遊深度融合,為(wei)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遊目的地提供更加豐(feng) 富的文旅產(chan) 品。
縱觀各地推進文物與(yu) 旅遊融合發展的相關(guan) 實踐,文物主題遊將考古成果、考古遺址轉換為(wei) 旅遊場景,讓文物考古資源再次煥發時代光彩,實現考古成果麵向社會(hui) 、走近大眾(zhong) ,成為(wei) 賡續傳(chuan) 統、麵向未來的文旅深度融合新橋梁。
隨著《通知》的印發,文物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勢必邁上新的台階。我們(men) 要以此為(wei) 契機,以文旅融合為(wei) 重要途徑,積極推進文物保護、文化交流和各項文化事業(ye) 高質量發展。
首先,要貫徹嚴(yan) 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基本原則。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發展旅遊要以保護為(wei) 前提,不能過度商業(ye) 化,不得破壞文物、損害文物、影響文物環境風貌,讓旅遊成為(wei) 人們(men) 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其次,要保護與(yu) 利用相結合,積極探索文物保護利用、文化傳(chuan) 承的有效途徑和手段,讓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chan) 能夠在人類文化進步和社會(hui) 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在文旅融合理念的指導下,要深入挖掘和闡發文物資源中蘊含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和精神價(jia) 值,充分發揮社會(hui) 教育功能,充分認識文物對社會(hui) 的滋養(yang) 、啟迪意義(yi) ,滿足人們(men) 對文化遺產(chan) 觀光遊憩的需求,加深公眾(zhong) 對遺產(chan) 價(jia) 值的理性認知。再次,要通俗準確、真實完整地闡釋文物信息。價(jia) 值闡釋是文物主題遊的關(guan) 鍵環節,要深入研究文物的曆史、時代、藝術、科學和社會(hui) 、文化、審美多重價(jia) 值,揭示其背後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jia) 值理念、道德規範。講解員、導遊要掌握運用研究成果,用遊客喜聞樂(le) 見的語言與(yu) 形式,講好文物故事。
根據《通知》的相關(guan) 規劃,文物主題遊徑的利用方式將會(hui) 更加豐(feng) 富,不僅(jin) 有“訪文物知家鄉(xiang) ”“觸摸身邊的曆史”“文物打卡”“古跡尋根”等研學活動,還有文藝演出、非遺展示、民俗展演、體(ti) 育賽事等各類特色活動。此外,“鼓勵技術創新,運用大數據、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提供可視化互動展示、沉浸式體(ti) 驗,以內(nei) 容生動、形式活潑的呈現方式,增強文物主題遊徑的知識性、故事性、趣味性和啟發性,建成人文遊徑、智慧遊徑、快樂(le) 遊徑”將會(hui) 更好地滿足不同群體(ti) 的個(ge) 性化需求,讓文物與(yu) 旅遊深度融合發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眾(zhong)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