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健提升銀行資產質量
不久前發布的2023年一季報顯示,上市銀行資產(chan) 質量穩中向好、總資產(chan) 同比增速有所回升,國有大型商業(ye) 銀行和多家股份製商業(ye) 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和關(guan) 注類貸款占比整體(ti) 下降,且在不良率改善和撥備計提力度提升支撐下,以撥備覆蓋率為(wei) 表征的風險抵補能力不斷增強。這顯示出銀行整體(ti) 撥備穩健充足,風險抵禦能力紮實,資產(chan) 質量平穩,行業(ye) 資產(chan) 質量出現實質性改善。
與(yu) 2022年年末相比,一季度末上市銀行、國有大行、股份製銀行、城商行、農(nong) 商行在資產(chan) 質量方麵並未出現分化跡象。行業(ye) 加回核銷後的年化不良淨生成率環比穩步下降,說明宏觀經濟的企穩複蘇緩解了銀行壓力。關(guan) 注率和逾期率邊際壓力略有加大,反映了此前居民端還款意願和還款能力受到的階段性、短期性衝(chong) 擊,但在經濟複蘇背景下整體(ti) 保持向好勢頭。
不過,銀行資產(chan) 質量在整體(ti) 保持穩健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類別間分化、銀行間分化與(yu) 地區間分化:由於(yu) 對低風險的重大項目和基建類貸款的投放力度加大,平均對公不良率進一步改善,對公貸款資產(chan) 質量平穩;零售貸款占比較高的銀行不良率受風險衝(chong) 擊承壓相對明顯,零售信用類資產(chan) 質量有所波動;大型商業(ye) 銀行相對更為(wei) 提前、規範地完成了風險分類監管要求。
在宏觀經濟保持回升向好勢頭、監管守住不發生係統性風險底線、銀行提升風險管理能力的背景下,可以說銀行業(ye) 資產(chan) 質量壓力的峰值已經過去,不良生成壓力將繼續處於(yu) 可控範圍,資產(chan) 質量表現將保持穩定。麵對新形勢新問題,4月底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hui) 議強調統籌做好中小銀行、保險和信托機構改革化險工作,體(ti) 現了加強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風險識別、防範、化解、處置的前瞻性、主動性、針對性,體(ti) 現了對區域性、局部性、係統性金融風險和存量高風險機構的高度重視、提前布局與(yu) 積極化險。
下一步,為(wei) 穩定銀行資產(chan) 質量、提升質量管理水平,確保金融支持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服務實體(ti) 經濟的力度、質量、效率和精準度,須多措並舉(ju) 。
首先,聚焦優(you) 化調整信貸資產(chan) 結構、客戶選擇、信貸審批等關(guan) 鍵環節,結合下沉服務重心、聚焦主責主業(ye) 和價(jia) 值客戶、穩步推進改革重組、提升內(nei) 部治理和外部監督,秉持審慎、穩健、統一的風險標準,將全場景、全周期管理與(yu) 全鏈條、全渠道服務聯係起來。加強對資產(chan) 風險的全過程防控、全係統管控、存量監控與(yu) 增量把控,發揮金融科技優(you) 勢,強化風險監測識別預警係統建設和智能化升級、數字化轉型。提升不良貸款的核銷力度和風險資產(chan) 處置效能以壓實和穩定資產(chan) 質量,多渠道加強補充資本以夯實風險抵補能力。
其次,在保持普惠小微貸款持續實現量增、麵擴、價(jia) 降的同時,繼續深入實施中小微企業(ye) 金融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和各類精準支持信貸政策,落實好小微企業(ye) 不良貸款容忍度等差異化政策,更好滿足其用款急、期限短、頻度高的資金需求,並配套做好風險判斷、信貸管理、征信記錄、盡職免責、產(chan) 品創新、續貸辦理等方麵工作。
再次,針對消費信貸類業(ye) 務資產(chan) 質量麵臨(lin) 的壓力,把握消費複蘇機會(hui) ,加強交易促活力度,為(wei) 大宗商品消費和服務消費等重點領域拓展分期場景、挖掘渠道潛能、增強展業(ye) 能力。在滿足客戶多元理性消費需求、進一步挖潛信貸增長動能的同時,強化目標客群精準營銷、設置優(you) 質低險客群“白名單”、提升貸後運營水平和資產(chan) 處置水平。
最後,保障房地產(chan) 企業(ye) 特別是優(you) 質龍頭企業(ye) 的合理融資需求。全麵落實改善優(you) 質房企資產(chan) 負債(zhai) 表計劃,謹防一刀切拒融、抽貸、斷債(zhai) ,以結構性、針對性、精準性工具讓符合條件的房地產(chan) 企業(ye) 的現金流狀況、投資活動、重組並購回到正常的發展軌道上。穩妥推進保交樓工作,有效解決(jue) 部分地區紓困資金審批流程長、支取困難、覆蓋麵有限等問題,繼續平穩、有序、及時、加快進行違約、出險和暴雷等房地產(chan) 企業(ye) 風險的市場化出清,確保房地產(chan) 市場和行業(ye) 的平穩健康發展。(龐 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