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新型學徒製賦能高技能人才培養
【光明時評】
作者:董玉蓮(沈陽師範大學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據媒體(ti) 近日報道,“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yang) ”,上海近年來支持企業(ye) 開展新型學徒製培訓課程,目前已培養(yang) 3萬(wan) 餘(yu) 名企業(ye) 新型學徒。從(cong) 製造業(ye) 、服務業(ye) 到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企業(ye) 新型學徒製已經在上海遍地開花。2021年,人社部、財政部等聯合印發文件,部署全麵推行中國特色企業(ye) 新型學徒製。上海3萬(wan) 餘(yu) 名一線工人“入企即入校”的實踐及成果,正是該項行動的一個(ge) 縮影。
企業(ye) 新型學徒製是由企業(ye) 擔任育人主體(ti) ,與(yu) 職校、培訓機構等聯合培養(yang) 高技能人才,培養(yang) 對象與(yu) 企業(ye) 簽訂至少一年以上勞動合同,以技能崗位新招用和轉崗人員為(wei) 主。通過企校雙製、工學一體(ti) 等方式,共同組建雙導師隊伍,聯合開展教學,培養(yang) 符合企業(ye) 崗位需求的技工技師,能夠有效滿足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的人才需求,還能夠避免傳(chuan) 統職業(ye) 教育校企合作深度不夠,人才培養(yang) 和企業(ye) 生產(chan) 需求容易脫節等問題。
當前,我國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存在較大的人才缺口。人社部相關(guan) 數據顯示,預計到2025年,我國製造業(ye) 十大重點領域人才缺口將超過3000萬(wan) 人。推行企業(ye) 新型學徒製,打造更具活力和效率的培訓機製,加快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重要而緊迫。
現代化產(chan) 業(ye) 發展迅猛,不斷湧現新技術、新職業(ye) 。近年來,國家陸續頒布智能製造、大數據、區塊鏈、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10個(ge) 國家新興(xing) 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職業(ye) 的技術技能標準。新版職業(ye) 分類大典新收錄97個(ge) 數字類職業(ye) 、133個(ge) 綠色職業(ye) ,這些都對製造業(ye) 高層次人才培養(yang) 提出更高要求。為(wei) 此,企業(ye) 新型學徒製在實施和推行中,應急企業(ye) 之所需,優(you) 先培養(yang) 新興(xing) 職業(ye) 技能人才,更快填補這方麵的人才缺口。
在培訓期間,企業(ye) 須承擔學徒基本工資、培訓學費、師傅帶徒津貼、工傷(shang) 保險、設備損耗費等,綜合培訓成本較高,企業(ye) 短期內(nei) 難以收回培訓成本。目前,政府財政補貼為(wei) 學徒學費的60%,前期預支不超過50%。如果學徒培訓不合格,企業(ye) 不能獲取其餘(yu) 費用,導致企業(ye) 投入的人才培養(yang) 成本大於(yu) 財政補貼,影響企業(ye) 的培育動力。因此,地方政府可製定培訓激勵措施,完善財政補貼政策,對積極開展學徒培訓並取得較好成果的企業(ye) ,給予一些優(you) 惠政策,從(cong) 而提高企業(ye) 開展新型學徒培訓的積極性。
學徒具有雙重身份,在企業(ye) 是職工,在職業(ye) 培訓機構是在冊(ce) 學生。學徒在1至2年的培訓期內(nei) ,收入較低、考核壓力大;轉崗培訓員工一般年齡較大、文化層次較低,接受新知識、新技能速度較慢;針對培訓合格的學徒,企業(ye) 普遍缺少獎勵措施。這些現實因素的存在,易導致學徒信心不足,參訓積極性較弱。基於(yu) 此,教育部、人社部等出台相關(guan) 政策,明確完善學曆和職業(ye) 資格標準,實行彈性學製,建立學徒學分銀行,以培訓成果為(wei) 導向,推進1+X證書(shu) 製度,將職業(ye) 教育與(yu) 技能培訓有機銜接,促進學曆教育和職業(ye) 培訓融通,暢通技能型人才成長通道,可謂切中肯綮。
作為(wei) 政策配套,企業(ye) 也應充分發揮育人主體(ti) 作用,製定更科學合理的學徒激勵方案,如建立階梯式薪資獎勵製度,針對參訓學徒考核結果、工作成績等,給予相應的薪資待遇、職業(ye) 晉升和獎勵,提升學徒的積極性和上進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