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大四女生畢業設計為啥關注“銀發族”再就業

發布時間:2023-05-18 09:54: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求職”“招聘”等話題最近熱了起來。求職大軍(jun) 中,還有一群銀發老者也在尋找再就業(ye) 機會(hui) 。83歲的退休工人、67歲的退休教師……不同年齡階段老人的“再就業(ye) ”問題和故事,牽動了安徽一位大四女生的心。

  今年年初,安慶師範大學傳(chuan) 媒學院網絡與(yu) 新媒體(ti) 專(zhuan) 業(ye) 學生林馨畢業(ye) 設計定下調研“銀發族再就業(ye) ”的主題。

  林馨記得,3月3日,在安慶市迎江區一個(ge) 社區裏,她偶然看到牆上貼著一張“安慶市靈活用工市場”宣傳(chuan) 頁,便按上麵的地址前往安慶市人力資源服務產(chan) 業(ye) 園。在那裏,林馨碰到了許多詢問招工信息的退休老人,67歲的吳華(化名)是其中最執著的一位。

  “退休後閑在家裏很不習(xi) 慣,就想找點事情做”是吳華的求職心態。“雖然都是退休後想找點事情做,但目的各有不同。”林馨在尋訪了不同的銀發群體(ti) 後說。

  一位83歲的老奶奶自1991年從(cong) 紡織廠退休後,在安慶市人民路步行街擺攤做小生意至今。“我沒什麽(me) 文化,退休後工作又不好找,自己擺攤好上手而且比較自由。”她先後賣過郵票、電話卡,現在在賣手工編織繩。她稱工作是一份精神寄托。

  一位退休前任職於(yu) 某高校的老人,退休後看到市委組織部招聘黨(dang) 建工作指導員的文件,他申報並通過審核遴選,被派駐到一家非公企業(ye) 做黨(dang) 建指導工作。

  也有一部分老人是為(wei) 了緩解經濟壓力。73歲的金祥從(cong) 銀行退休後,因家中負債(zhai) ,便出門打起零工。

  通過尋訪和查閱資料,林馨發現,銀發族渴望重返職場的“熱切”和招聘市場的“冷落”形成鮮明對比。“大部分老人依據過往的職業(ye) 經曆與(yu) 工作技能尋找工作,他們(men) 也更希望從(cong) 事有技術含量的崗位。然而由於(yu) 招聘退休人員的企業(ye) 少、對口的崗位更少等原因,使一部分老年群體(ti) 麵臨(lin) 求職難的困境,他們(men) 隻能在環衛、保安、保潔等服務業(ye) 和勞動密集型行業(ye) 中選擇。”

  “我隻是想找個(ge) 保安的工作,為(wei) 什麽(me) 也沒有消息?”吳華曾谘詢過人力資源服務產(chan) 業(ye) 園的工作人員。吳華曾在銅陵市一所小學做數學老師,退休後隨子女搬到安慶,並在一所醫院做電話接待。兩(liang) 年後吳華辭職,希望找一份待遇稍微好點的工作。

  “對於(yu) 部分用人單位而言,考慮到幫65歲以上老人購買(mai) 人身意外險和商業(ye) 險的成本較高,基本上不願為(wei) 其購買(mai) 。失去這一層保障後,聘用65歲以上老人的風險就高了很多。”上述工作人員坦言,目前麵向退休群體(ti) 的崗位很少,大部分用人單位都將年齡上限設置在35歲到45歲之間,隻有小部分基礎崗位或許會(hui) 放寬年齡。

  林馨發現,一方麵,伴隨年齡的增長,求職者麵臨(lin) 身體(ti) 機能老化、知識更新緩慢、工作狀態下滑等不可控因素的增加;另一方麵出於(yu) 工作效益、用人風險等各方麵綜合考慮,用人單位更傾(qing) 向於(yu) 聘用年輕人。

  此外,林馨在瀏覽招聘信息時看到,一些願意招收退休人員的崗位明確規定應聘者要提供退休證,這對於(yu) 臨(lin) 近退休的求職者來說又增加了難度。

  也有用人單位認為(wei) ,年齡不應該成為(wei) 限製,有時反而是優(you) 勢。林馨回憶,一家房地產(chan) 公司的人事經理曾表示,他們(men) 公司招聘銷售不限製年齡,隻要溝通能力好、身體(ti) 健康且願意從(cong) 事銷售就行。事實上,一些行業(ye) 屬於(yu) “越老越吃香”,對於(yu) 用工單位來說,具有長期行業(ye) 積累的銀發打工人,能夠在一定程度承擔經驗分享、規則製定、任務指導等工作。

  林馨調研得知,當下一些看中經驗的專(zhuan) 業(ye) 技術類崗位或管理崗位會(hui) 返聘退休人員,但大部分初老群體(ti) 找工作主要通過子女或親(qin) 戚朋友介紹。大部分線下招聘市場和線上招聘平台都沒有老年人求職專(zhuan) 區。

  為(wei) 拓寬銀發群體(ti) 的求職渠道,2022年8月,由中國老齡協會(hui) 老年人才信息中心主辦的“中國老年人才網”上線。林馨登錄網站打開“求職招聘”專(zhuan) 欄時看到,招聘崗位涉及養(yang) 老、教育、行政、管理、技工等領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部分銀發群體(ti) 的再就業(ye) 需求。

  但信息不對稱問題依然存在。林馨經過一番比對後發現,一些專(zhuan) 門針對老齡人求職的網站,更適用於(yu) 受過高等教育且有一技之長或有過學校、國企、機關(guan) 單位等工作經曆的銀發群體(ti) ,招聘崗位也多分布於(yu) 一線城市。

  “其實我更希望由社區對接老人和市場的雙向需求,彌補信息差。相較於(yu) 虛擬網絡空間,社區更方便更熟悉,也更適用於(yu) 文化水平和技能有限的銀發求職者。”即將在今年6月退休的餘(yu) 強提出自己的設想。他提議,可以由政府牽線在社區內(nei) 開展技能培訓,有意向的銀發群體(ti) 可以報名學習(xi) ,如果有相關(guan) 崗位招聘的話,培訓班內(nei) 符合條件者可以報名,以此擴大老年人再就業(ye) 範圍、豐(feng) 富老年生活。

  相較於(yu) 銀發群體(ti) 在求職中遇到的問題,法律困境是銀發求職者常遇到但容易忽視的痛點。林馨了解到很多老人並不清楚自己與(yu) 用人單位簽訂的協議性質,也不具備維權意識。

  “此前我很少關(guan) 注民生話題,幾個(ge) 月來,感覺自己在‘打怪升級’,不斷克服困難完成調研。”林馨表示,這段特殊經曆讓她體(ti) 驗了社會(hui) 百態,也感受到來自陌生人的善意,更被一些老人積極的生活態度所感染。

  特別是和餘(yu) 強的交流讓林馨感觸頗深。訪談最後,餘(yu) 強問林馨:“做調查能否幫老年人求職解決(jue) 實際問題?”那一刻她感受到,自己做的不僅(jin) 是一個(ge) 畢業(ye) 設計作品,還承載著許多退休老人對再就業(ye) 的美好願景。

  通訊員 梅傳(chuan) 霖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王磊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