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融合作建強產業鏈
□ 2021年2月,工業(ye) 和信息化部會(hui) 同財政、金融監管等部門發起成立了國家產(chan) 融合作平台。平台上線至今已對全國51個(ge) 產(chan) 融合作試點城市不斷探索金融改革創新實踐提供了支持。
□ 四川綿陽率先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應收賬款融資服務模式:以關(guan) 聯企業(ye) 從(cong) 產(chan) 業(ye) 鏈核心龍頭企業(ye) 獲得的應收賬款為(wei) 質押進行融資。
前不久,2023(第一屆)全國產(chan) 融合作大會(hui) 在四川省綿陽市舉(ju) 行。這是首屆以產(chan) 融合作為(wei) 主旨的全行業(ye) 大會(hui) 。會(hui) 議的成功舉(ju) 辦,探索了產(chan) 融合作未來發展方向。
經濟是肌體(ti) ,金融是血脈,推動產(chan) 業(ye) 與(yu) 金融深化合作,對於(yu) 有效支撐實體(ti) 經濟發展意義(yi) 重大。近年來,工業(ye) 和信息化部會(hui) 同財政、金融監管等部門創新開展產(chan) 融合作,通過加強產(chan) 融政策頂層設計、推動產(chan) 融合作試點城市建設、強化國家產(chan) 融合作平台賦能等一係列工作,不斷增強發展規劃與(yu) 行業(ye) 政策的宏觀引導和統籌協調能力,力求把更多金融資源精準配置到產(chan) 業(ye) 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早在2021年2月,工業(ye) 和信息化部便會(hui) 同財政、金融監管等部門發起成立了國家產(chan) 融合作平台。平台上線至今已對全國51個(ge) 產(chan) 融合作試點城市探索金融改革創新實踐提供了支持。目前,平台累計入庫企業(ye) 18萬(wan) 家,入駐金融和投資機構1500家,助企融資額度已突破5000億(yi) 元。
強化頂層設計對推動產(chan) 融合作有著積極的意義(yi) 。產(chan) 融合作如何走深走實?或許從(cong) 產(chan) 融合作試點城市的創新實踐中能得到啟示。以本次會(hui) 議舉(ju) 辦地綿陽為(wei) 例,自產(chan) 融合作試點以來,綿陽累計收集並向金融機構推送超過1200億(yi) 元融資需求。通過探索創新,綿陽走出了一條產(chan) 融合作的新路徑。
儀(yi) 器設備貸是綿陽首創、全國首個(ge) “政府+銀行+平台”新型科技金融服務產(chan) 品,企業(ye) 在有購買(mai) 需求時,銀行可以通過純信用方式授信,企業(ye) 也可以用已購儀(yi) 器設備作為(wei) 抵押,向銀行申請貸款。“今年3月份,四川明峰農(nong) 業(ye) 開發有限公司用企業(ye) 購買(mai) 的儀(yi) 器作為(wei) 抵押,從(cong) 銀行申請到了一筆300萬(wan) 元的貸款,從(cong) 純信用方式授信到現在的儀(yi) 器抵押,我們(men) 與(yu) 明峰農(nong) 業(ye) 合作順利,授信額度也從(cong) 最初的200萬(wan) 元增加到現在的1000萬(wan) 元。”綿陽農(nong) 商銀行青義(yi) 支行副行長何韜說。
綿陽率先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應收賬款融資服務模式:以關(guan) 聯企業(ye) 從(cong) 產(chan) 業(ye) 鏈核心龍頭企業(ye) 獲得的應收賬款為(wei) 質押進行融資。四川長虹就是這樣一家核心龍頭企業(ye) 。其下遊供應商因應收賬款造成現金流難題時,可以通過四川長虹應收賬款融資平台提交貸款需求,貸款最快當日即可到賬。除采用應收賬款融資服務模式外,截至目前,四川長虹已累計為(wei) 2500多家中小企業(ye) 創新提供產(chan) 業(ye) 鏈相關(guan) 融資超100億(yi) 元。
有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當前,綿陽正在全力提升產(chan) 融合作發展能級,全力打造成渝金融副中心。綿陽存貸款規模在四川地級市中率先突破萬(wan) 億(yi) 元大關(guan) ,銀行業(ye) 資產(chan) 規模超8000億(yi) 元,金融機構(組織)253家,近5年累計直接融資超千億(yi) 元,均居四川省地級市首位。
從(cong) 2023(第一屆)全國產(chan) 融合作大會(hui) 公布的成果來看,我國產(chan) 融合作又將迎來新突破。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目前已與(yu) 21家金融機構建立戰略合作,重點支持先進製造業(ye) ,服務實體(ti) 經濟。在本屆大會(hui) 上,還有包括滬深北證券交易所中國(綿陽)科技城服務基地、產(chan) 融合作聯合創新實驗室、總行級科創企業(ye) 金融服務中心在內(nei) 的6組合作載體(ti) 正式揭牌,將推動產(chan) 融合作邁上新台階。 (經濟日報記者 劉 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